文/魏 佳
“阅读”是伴随人类出现的一种获取信息的古老方式,其对象必须是视觉材料,包括图形、文字、影像等。阅读伴随着不同的目的,是一种能动性的过程,也是吸收、理解、鉴赏、评论的思维过程。自从有了“屏”媒的出现,大众阅读的载体渐渐从传统纸媒转向了屏幕。“屏”媒分成传统“屏”媒和互联网时代的“屏”媒,传统“屏”媒以电影、电视为代表,“边界清晰”是其媒介特点,屏幕、创作者、阅读者之间也是楚河汉界,不可通约。而互联网时代的“屏”媒以电脑、手机为主,打破了边界,带来大众阅读方式的新变化,充分体现了媒介融合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屏”媒转向了以网络为中心的PC、手机等媒体,在媒介融合影响下,“屏”与“屏”之间的差异化变小,边界变得模糊,互相通约。信息的无限量使得大众的“屏”阅读方式产生变化。
1.交互式阅读。传统“屏”媒在屏幕、创作者、阅读者三者之间有道深深的鸿沟,尤其是阅读者与屏幕的关系更是“只可远观”。而这一切在媒介融合时代都发生变化,交互式阅读成为大众阅读的一种新方式。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大众的阅读方式从单向的被动阅读转向双向的互动交流。人与屏的交互方式也经历了多重变化:在PC时代,阅读者与PC屏进行交互的中介是鼠标和键盘;在平板电脑和手机时代,触摸交互成为主流;近几年兴起的虚拟现实技术则让身体、感官也成为交互的新方式,人的呼吸、声音甚至脑电波等都可以控制屏幕实现阅读。德国萨尔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期研究出一种电子纹身,通过纹身就可以控制手机屏、PC屏实现阅读。
同时,创作者和阅读者之间的屏障打破,阅读者的身份从单纯的阅读变为“二次创作者”。例如,很多网络小说仅构思和写作70%~80%的内容,留出部分内容给阅读者,再根据读者的反馈并集合优秀读者的创作,最终形成若干不同结局的故事。同时,阅读者可以成为“意义的阐释者和消费者”,并通过互动参与意义的阐释和二次创作,形成了新的创作、消费模式。
2.移动式阅读。对于传统的“屏”媒而言,位置是其重要的标志之一。在电影院中,电影银幕是观影厅中绝对中心的位置,所有观众在银幕前方铺陈出去。观影时,全场灯暗,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关注着唯一的视觉中心,极富仪式感。当电视进入千家万户,带有仪式感的电影阅读方式消失,但电视依旧是家中的视觉中心,往往被置于客厅或卧室的中心位置,一家人环坐在电视机前其乐融融地看电视,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是上层阶级的标志。
当互联网席卷全球,“屏”阅读逐渐从群体阅读、家庭阅读,慢慢转变为个人阅读,阅读变得越来越私人化、个性化。目前,中国大部分的大中型城市都已实现了4G(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而据说比4G还要快数百倍的5G网络将在2020年左右投入商业推广。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逐步发达,加上以智能手机为首的阅读屏幕终端不断向小型化发展,移动式“屏”阅读应运而生。移动式阅读既是指阅读者与阅读终端的位移,也是指阅读者对阅读内容随时随地的掌握。
3.超链接式阅读。传统的“屏”媒体阅读是线性阅读,从原点到终点不可反向,不可重复。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屏”媒体阅读是非线性阅读,读者可以打乱阅读顺序,反复阅读、跳跃阅读,被称为超链接式的阅读。
超链接是互联网的最基本属性,超链接形成的系统性文本就是“超文本”,这是互联网阅读的特征之一。超链接阅读是完全碎片化、任意的,大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以超链接文字、图形或影像等自由跳转到另一个内容上。网络世界的超文本类似一棵盘根错节、彼此关联的超级大树,阅读就好比树上的鸟儿任意停留、任意跳跃。比如,可以附着于各类屏幕的电子书,其区别于传统书籍的最大特点就是“透过内容的超链接(hyperlink),不断地让读者进一步去发掘更详细的资料”。
超链接的另一个体现就是跨屏阅读。用户可以从单屏到多屏、跨屏阅读,从固定屏到移动屏任意阅读,阅读呈现出同时性和随地性特征。对此,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凯文·凯利认为:“在多屏时代,屏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屏幕无处不在,相互依靠。社交媒体与主流媒体相互依赖,没有独立存在的媒体。媒体的发展正朝着混合式的方向发展。我们现在都在看屏幕,有第一个屏幕、第二个屏幕、第三个屏幕,这些屏幕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跨屏阅读使得不同的屏幕之间产生了深远的联系,也使得读者对于阅读时空有了更自由的把控。
4.感官式阅读。传统“屏”媒体时代的阅读仅需要眼睛和耳朵的参与,而在PC和平板电脑时代,则实现了手的触摸以及脑电波、呼吸、嗅觉等其他感官的参与。读者的感官式阅读时代已经到来,未来的阅读更是会调动人的全部感官,逐步走向娱乐化、场景化。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开始出现4D电影、5D电影,对于观众来说,这需要充分调动其所有感官。
2016年是虚拟现实(VR)技术启动元年,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全面参与到新闻制作、影视作品中。感官式阅读的极致是一种沉浸式阅读,是全身心的投入并感受。美国广播公司在2015年年底就开通了一个名为“ABC News VR”的频道,也是全球首个在新闻报道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的电视台。其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将观众置于新闻现场,利用简便的数字头盔和数据手套就可以让观众沉浸于新闻现场,全身心感受到任何一个或喜悦或灾难的新闻现场。虚拟现实电影也已经起步,但受到太多技术的限制,而虚拟现实影像则被更多地运用在一些大型游乐场馆中,如洛杉矶环球影城花4亿美金打造的《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对于游客们来说,就是一次纯裸眼沉浸式感受的多维之旅。
在“边界模糊”的媒介融合背景下,“屏”阅读逐渐呈现出交互式阅读、超链接式阅读、感官式阅读等特征,这也会对大众的阅读方式产生影响。
1.浅阅读、碎片式阅读成为流行。如今,大众的阅读方式趋向感官愉悦,偏向选择简短、碎片、轻松的内容,浅尝辄止、人云亦云,难以引发深入思考。有学者甚至认为,新媒体语境下的阅读是比浅阅读还要再浅的一个层次,称之为“瞥阅读”,这种一瞥而过的阅读方式符合当前碎片化、移动式的社会环境。当浅阅读成为大众阅读的流行方式后,“标题党”、影像化也成为内容提供商的法宝,如日益盛行的微信公众平台就极其依赖于一些具有爆炸性和个性化的标题,以吸引关注。
2.分享式阅读使人与人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自从有了微博、微信这类自媒体平台,阅读就变成了娱乐、分享和狂欢。这类平台以“六度分隔”理论为基础,该理论认为,人们最多通过六个人的介绍就可以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而分享式阅读更是大大缩短了人与人联系的空间和时间。例如,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赐死辱母者》这一篇报道就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通过网络“大V”传播、分享而得以迅速发酵成为热点事件,并进一步推动司法干预的。
3.定制式阅读让阅读与消费之间距离变小。定制式阅读是在充分了解大众心理的情况下产生的新阅读模式。在大数据的支持下,读者的网络阅读都会留下痕迹,对这些痕迹形成的数据进行分析,会为充分了解读者的心理和消费习惯提供全方位的参考和依据,实现信息与读者的适配。现在很多新闻APP都有着类似的功能,在收集了读者的阅读习惯的数据后,为每一个读者精准推送其感兴趣的相关内容。而消费类的APP更是随时向您推送您所关心的相关物品。定制式阅读是在充分了解大众心理下的阅读模式,它与消费直接相连。
4.大数据背后是阅读者隐私泄露的可能。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称我们正在经历的是“场景媒体时代”,即媒体充分了解读者的时代,甚至可以了解到读者潜意识的内容。在这样的场景时代,大数据、社交媒体、移动设备、传感器和定位系统是其重要的五种技术力量。每一位读者在网络阅读的每一次痕迹,汇总起来都是庞大的数据量,这些数据分析的背后是每一位读者的隐私信息。互联网不仅记录下你阅读的内容,还会详细记录下你的阅读时间、阅读软件、阅读位置、阅读场景等,从而推断出你的阅读情境甚至是你的个性特征、爱好特点、健康状况、常在场所、人际关系等个人隐私信息。防止个人隐私泄露除了在国家层面上对相关法律的完善外,更多的是互联网公司在满足其数据渴求的同时,还要依赖其职业自律,做到合理规范的使用数据。另外,阅读者应在阅读信息时提升自我保护的意识,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我隐私。
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推动了“屏”媒体的不断发展和革新,不同的媒介也形成了新的阅读方式,交互式阅读、移动式阅读、超链接阅读和感官式阅读已经成为如今人们阅读的主要方式。在未来的发展中,浅阅读、分享式阅读和定制式阅读也会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和革新,变得更加普遍。而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阅读者的隐私保护意识也要不断加强,在政府、企业、读者等共同努力下建构一个更合理的信息世界。
[1]王素芳.网络阅读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探析[J].图书与情报,2004(03).
[2]魏佳.数字时代艺术创作主体重构探究[J].新闻爱好者,2015(04).
[3][美]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赵乾坤,周宝曜,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