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 棣
截至2016年底,我国移动音频受众规模已经突破5亿,行业市场渗透力也高达50%,移动电台APP累积下载量也高达10亿次。目前,用户数量达到千万级的移动电台APP有蜻蜓FM、荔枝FM、喜马拉雅FM和考拉FM等知名APP,其中,蜻蜓FM的用户更是超过了2亿,深受广大受众喜爱和欢迎。信息消费场景的碎片化,赋予了移动电台APP诸多优势特征,包括移动性、双向性、多元性、定制性等,这也是其能够打破传统无线广播空间限制、内容创作局限等,使得多元、开放、优质的内容高效、快捷地到达受众的根本原因。可以说,移动电台APP的内容生产创新是其区别于传统广播电台最显著的特色,同时也是其能够迅速崛起的关键所在。基于此,笔者结合国内移动电台APP发展现状,通过将其与传统电台内容生产机制进行对比,从三方面入手探讨移动电台APP的内容生产创新要点,以进一步加深对其的认知与理解。
在传统的口头传播中,信息的生产和传播都是直线性的,没有任何中介的存在,所有流程都由传播主客体控制。但在广播电台的信息传播中,无论是传统广告电台还是移动电台APP,都是不可或缺的中介存在,是信息生产与传播的关键节点。不同的是,传统广播电台的内容传播是从发送者向接收者的单向流动,甚至在早期是不期望得到受众反馈的,尽管目前受众可以通过短信、互联网等渠道进行内容反馈,但整体来讲信息传播还是单向的。而在移动电台APP的信息传播中,内容生产者将信息上传到APP平台,然后平台将这些内容传达给受众,随后受众可通过平台进行意见反馈,形成了一种双向的传播流程。
信息内容生产与传播中,信息传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会随着媒介形态的变化而出现相应改变。在传统广播电台传播实践中,内容生产者不仅是传播主体,而且是重要把关人,其对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时间等都拥有绝对的把控权,虽然有研究指出,受众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但大部分受众却无意识地选择顺从这种控制。但全媒体时代,受众身份发生了巨大改变,移动电台APP作为典型的互联网产品,其使用者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受众,还包含许多从事内容生产的用户,传统广播电台的把关者角色在这里几乎被消解殆尽。在使用移动电台APP时,部分受众可能同时兼具信息生产主客体身份,且他们的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位受众最初可能是以纯粹的受众身份使用相关APP,但随着了解的深入,会在兴趣的驱动下自行生产一些广播内容,并以广播主播的身份创办个人电台,成为真正的内容生产者。而在此过程中,他们也可以自由收听平台上的其他节目。因此,在接触移动电台APP时,受众对自身身份有着较大的选择空间和余地。
可以说,信息化技术决定了互联网媒介产品最显著的特征与优势,就是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去中心化。虽然近年来,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其线性生产机制决定了其传播流程的节点化。不管是传统纸媒还是广电媒体,内容生产的节点十分明确且固定,但就移动电台APP来讲,却不存在固定的内容生产节点,没有所谓的信息生产中心,如当前市场主流的移动电台APP蜻蜓FM、荔枝FM和喜马拉雅FM等,所有平台都兼具PGC和UGC模式,只是在规模和方向上各有侧重。特别是UGC模式,其出现一方面宣告了移动电台APP的内容生产正式形成去中心化格局,不再由传播者决定内容生产与传播流程,而是由受众结合自身需求和体验自由选择平台,在个人化收听场景中获取信息。另一方面,在移动电台APP的内容传播中,相对传播客体来讲,传播主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存在,而是最普通不过的朋友、家人或自己,甚至会在固有的社区场域中建构起拥有共同价值诉求的“圈子”,通过相关平台的直播渠道,广泛接触其他生产者的现实生活。可以说,去中心化的内容生产机制不仅增强了移动电台APP内容生产的大众性,而且拓展了其内容传播的范围,为其市场渗透奠定了坚实基础。
传统广播电台在受众体验优化方面,只能通过调动听觉感官来实现,虽然网络广播电台有效丰富了传统广播电台的视觉符号,但这些视觉符号的信息含量非常有限,且内容基本是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存在,但反观移动电台APP,其不仅可以利用多元化音频内容优化受众听觉感官,而且能够利用精美界面、人机交互、社区互动等功能优化受众视觉和触觉体验,以网络化、个性化内容呈现吸引受众关注。
在内容呈现方面,传统广播电台通常会以线性的、规范的方式加以呈现,传播场景转换频繁,听众无法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节目,或个性化调整收听次序。但移动电台APP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能够自由选择内容的私人电台,在个性化的场景中听众可根据自身兴趣进行节目订阅,或自主搜索获取自己想要的内容,就如同一个布满各类音频商品的超级市场一样。全媒体时代,各类智能移动终端得到了广泛普及和应用,这就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受众的收听方式与习惯,受众可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移动化、碎片化、私人化节目收听,拥有传统媒体所无法媲美的自由选择权。为了满足受众个性化视听需求,移动电台APP生产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碎片化特征,不同于传统广播电台在节目呈现上的整体性,移动电台APP可以将完整的节目内容进行分段拆分,然后将其与其他节目中主题相近的片段进行整合,最后以专题频道的形式呈现给受众,有效增强了内容的渗透率和传播力。例如,蜻蜓FM设有节目收藏、定时关闭、更新提醒、内容下载等人性化功能,调查结果显示有50%以上的受众表示非常喜欢这些功能,特别是更新提醒和内容收藏功能非常实用,对于广大有着睡前收听广播习惯的受众来讲,这无疑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举措。
此外,就内容生产平台而言,传统广播电台播出的内容均由专业媒体工作者生产的,一些积极拥抱新媒体的广播电台会利用“两微一端”构建跨媒体传播矩阵,并将其作为重要的信息源进行生产平台网络化探索,鼓励受众积极参与到内容生产流程中,但这种模式下生产出的内容还十分有限,且未能形成主流趋势。但在移动电台APP平台上,有着移动信息技术的全面支撑,普通受众完全可以凭借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和内容输入设备完成广播节目的生产,并创办属于自己的广播电台。可以说,互联网就如同一张具有无限兼容力的大网,有效地将身处全球各地的受众联结在一起,然后将其汇聚到移动电台APP的舆论场域中,同时将多元化、碎片化的广播内容整合到其数据库中,进而为其网络化的内容呈现提供重要保障。
传统广播电台的内容生产不仅具有去中心化特征,而且具有单向性特征,一期广播节目的生产要经过固定环节,包括前期策划、采访编辑、剪辑播出等,当然还要进行数次的审核,内容生产主体完全是由专业媒体人员构成,只有少部分素材或内容是由普通受众提供。随着受众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传统广播电台开始进行专业化和窄播化革新,许多广播电台设置了音乐、文化、教育、养生、交通等细化频率,但这种业态的转型需要经历长期的磨合和诸多磨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移动电台APP在这方面的限制就很少,无论是体制改革还是组织调整都具有非常强的灵活性。对广大内容生产者来讲,其内容生产流程具有多维化、简洁化的优势特征,普通受众能够自行制作节目内容并上传到APP后台,一经运营方审核通过即可上线播出。
然而,对于移动电台APP的运营方来讲,其所负责的内容生产环节要相对复杂得多。首先在充分考虑受众个性需求和体验的基础上,运营方要通过多元渠道获取完整的广播节目,而这些内容既有源于传统广播电台的数字化内容,又有源于视频节目中的片段整合,同时还有源于其他平台的原创内容,或源于其他媒体的文字转换,当然最多的是源于普通受众自行生产的音频内容。随后,移动电台APP运营方会根据节目类型、属性,结合自身的频道划分,在充分考虑受众个性需求和使用体验的基础上,对节目内容加以整合优化和精心编排,最后将其上传到平台进行传播。如蜻蜓FM上的“直播”频道,都是普通受众所开设的音频直播板块,用户不仅可以在频道发布自行生产的音频内容,也可以在固定时间进行现场音频直播,与其他受众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另据统计,蜻蜓FM上已经入驻近4000家的电台,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垄断性广播资源,同时囊括了近13000位专业主播,其中正式签约的就高达4000多位,为受众提供了超一流、多元化的收听体验。可以说,移动电台APP多维化的生产流程,有效确保了其超高的受众流量和市场变现能力。
总而言之,对于整个广播媒体市场而言,移动电台APP的内容生产创新都极具代表性,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电台APP在内容生产上同时采取PGC和UGC模式,生产平台由以往相对封闭的广播电台成功转向开放多元的网络平台,完全颠覆了以往单向、乏味的生产流程,成功打造了去中心化、网络化、多维化的内容生产体系,这不仅是移动电台APP市场拓展的创新优势,而且对于整个社会来讲也彰显着全新的传播理念和广播思维,是互联网时代广播市场新兴力量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