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2018-08-14 09:57王新强王琼陈乔朱高辉潘晓静
现代实用医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王新强,王琼,陈乔,朱高辉,潘晓静

高血压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子,而动脉因粥样硬化所致的狭窄又可进一步引起继发性高血压,因此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1]。国外有研究探讨了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2],国内也有作者注意到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有较密切的关系[3]。但是对血压控制达标水平与颈动脉IMT变化关系的研究较少。

本文旨在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达标情况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作进一步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血压控制达标对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性,从而为临床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致死率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宁波市镇海区中医医院2015年5—8月住院及门诊高血压患者200例,通过1年血压的监测,将患者分为3组,A组为血压达标组,B组为血压基本达标组,C组为血压未达标组。本研究获得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高血压患者均知情同意。纳入标准:患者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为JNC-8最新版美国成人高血压指南及20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及分级标准。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急、慢性感染,代谢性疾病,慢性肾脏疾病,肿瘤,肝、胆疾病,其他影响血压的疾病,如主动脉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贫血等[4-5];筛选过程中发现的其他可引起动脉硬化的疾病,如高脂血症、糖尿病及脂肪肝等。

1.2 方法

1.2.1 对200例患者均进行1年4次的血压监测(入组时、3个月、6个月、1年),以收缩压≥140 mmHg(1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为标准,将4次血压均达标者列入A组,2~3次血压达标者列入B组,0~1次血压达标者列入C组。

1.2.2 颈动脉超声检查 采用HP550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7.5MHz,在患者入组时和12个月后对患者颈动脉进行动态超声检查,检查过程均由专业的医师进行。患者仰卧位,头后仰,充分暴露颈前部,在靠近颈总动脉分叉近端10 mm处,测量颈总动脉前、后壁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取平均值。颈动脉IMT>1.0 mm为内膜增厚,颈动脉IMT大于1.5 mm为斑块形成。

1.2.3 实验室检测 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以全自动生化检测仪对其空腹血糖(GLU)、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进行检查和记录。

1.3 观察与评价指标

1.3.1 对3组患者1年前后的 GLU、TC、TG、LDL-C、HDL-C、SBP、DBP、IMT等指标进行记录和对比。

1.3.2 分析血压达标情况与颈动脉IMT变化的关系。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比较采用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计数资料采用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压达标组患者72例,基本达标组67例,未达标组61例。3组患者入组时性别、年龄、GLU、TG、LDL-C、HDL-C和IM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TC: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其余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0.05);3组SB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0.05);A组和C组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B组和C组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2.21 年后,3组GLU、TC、TG、LDL-C、H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3组SB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A组和C组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B组和C组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A组和C组I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B组和C组I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受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高血压是其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6]。高血压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血管管壁弹性降低,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一种,在高血压病患者中有着很高的发病比例,尤其是高龄高血压患者[7]。其早期表现为IMT增厚,这也是动脉斑块形成的基础。颈动脉超声检查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最佳筛查手段,测量颈动脉IMT可作为反映全身及脑动脉硬化的情况。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 IMT及斑块形成发生率会显著增加,并且与血压水平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随着血压水平的不断升高,对血管壁机械应力和剪切力也不断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内皮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呈现出级联反应事件,最终导致血管活性物质的合成、释放和失活出现异常,从而出现人体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间质增生,致使血管IMT增加,脂质沉积,造成血管弹性功能减退,粥样斑块逐渐形成[8]。内皮细胞受损后,使其屏障作用减退,大量炎症细胞(如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内壁表面,内壁变得粗糙;此外胆固醇、脂质等不断沉积于血管内膜,使血管内膜出现不均匀增厚、局限性隆起,进一步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本文发现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未达标组的IMT数值增加高于血压达标组(< 0.05),并且通过组间的两两对比得出血压控制越不理想,IMT数值增加越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

利用超声技术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以及斑块的形成进行检查,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进行早期评估预测,并对提前预防干预以及预后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9-10]。近年的临床研究证明,血脂、血压、血糖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风险有关[11];而本文研究更进一步发现,单纯的血压控制达标情况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或增加密切相关,提示在血压未控制情况下,病程越长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情越严重,进一步说明了血压控制达标的重要性。

表1 两组入组时临床资料比较

表2 3组1年后临床资料比较

综上所述,严格控制血压,同时及早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早期筛查和诊断,采取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血压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血压水平是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