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元烈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情境、主学习、分组联动、汇报展示、典题研究、变式训练、自主归纳、当堂检测、作业布置等方式方法,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打造;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首先我们探讨为什么要改变学生的学生方式。
一、为什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从现实背景和理论分析两个方面作初步探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目前教育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需要改善的问题。一提起“学习”,许多学生就会想到“读书”、“练习”、和“考试”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机会。根据教育部基础司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这一类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
比格斯认为,学习方式对于学习的结果有重要的影响。比格斯的3P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新的途径,培养这种精神很重要,但是,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某些领导及老师把这种学习方式视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法宝,死搬硬套自主合作探究的理论,要求老师每一堂中都要有所体现,甚至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硬性规定运用这种学习方式的时间。使得“合作”教学在课堂上仅仅是让学生讨论讨论走走形式主义过场而已。“自主”变成了放羊式的学习,全然没有了教师的指导……
余应源指出:“学习就是建构,所谓的“建构”永远是在接受学习的前提下,只不过好的接受学习不是被动的灌输,而应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主动地学、自觉主动地形成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体系,然后去创新,这就是自主建构。只要是教师就要教学生,就要传授学生缺少的知识与技能,自己的知识技能就必须高于学生,只能与学生一样参与学生讨论的“教师”不能称为教师,这样的教师必须下岗。教师教,学生学,一万年也变不了。”那么我们又要怎么构建高效课堂呢?
二、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夠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课堂教学效率至少包含以下三个要素,即: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
教师方面:教学效率是指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在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所完成的教学任务量。
学生方面:教学效率 = 教学对所有学生的一切影响的总和/学生所用的时间总和。
这里强调“所有学生”,旨在倡导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数,即全体性。所谓“一切影响”,是指“学生学到的有用知识 + 学生形成的有用能力 + 学生养成的良好非智力因素+负面的影响”。
时间方面: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时间 / 实际教学时间 × 100% 。
所以,高效课堂源于有效课堂,基于有效课堂,有效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有高有低、有正有负。教学的成果是“人的发展”而非工业产品,教学效率的量化或许永远是一种奢望。提出“教学效率”的概念,不是为了“计算”,只是为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提供比较正确的导向,理想的方向。当时间被用到极限时,教学必然从有效走向高效。
三、高效课堂的构建
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让数学课堂达到活而实,让数学课堂散发出生命力,这是值得我们数学教师研究的问题。初中数学高效课堂要既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又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潜能,使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甚至达到高效的效果。课堂教学体现了关注学生发展;实施多样化学习;让学生拥有自信和成功三个理念。注意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探究过程;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及能力培养;在习题处理注意隐含方法的提取、规律探究,注重变式训练。关注差异,面向全体;重视学法指导、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探究体验展示交流贯穿课堂始终;在注重打好数学基础的同时,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创设情境
从实际出发,教师抓住数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巧妙设置问题,创设能生成概念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迫切要求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境之中。在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进而转化为数学模型,利用多媒体效果更佳。
2.自主学习
在对概念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如运用多媒体资源或阅读教材或设置导学案等)进行自主学习,对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
3.分组联动
对存在的疑惑先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表述自己对新知的理解、认识,教师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点拨指导、补充升华。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各小组探究、合作的积极性。
4.汇报展示
将各小组学生分组联动获得的成果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可对错误进行修正,对有疑议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见解,还可以提出有疑问的问题让展示的同学回答或让展示的小组同学回答,答不出的可让其他小组的学生回答。经过不断地修改、完善,以及教师的引导,最终使概念得到落实,从而形成新知(学生也可使用多媒体)。
5.典题研究
此环节中,可以由学生运用概念自主完成本节课教师精心设计的典型例题(可以不用教材中的例题而自行创新),小组内展示、交流、讨论,修正错误,优化解题方法,完善解题步骤,并各自整理出来,也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点拔、激励。在問题解决中归纳要注意的问题、规范解题步骤和书写格式。
6.变式训练
对典型例题进行变式训练,延伸拓展,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强化概念。使学生学到活的知识,在变式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更深刻地领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7.自主归纳
由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及应注意的问题,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教师适时强调重点,引导学生对概念及其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对解题策略、思想方法进行点拨。
8.堂检测
在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检测,选择合适的题目检测课堂学习效果,发现问题或遗漏。
9.作业布置
根据课堂知识以及当堂检测的情况布置。题目设置要分三个层次:即易、中、难三级,以易、中级为主,少量难题。(易:中:难=6:3:1)即关注大多数的同时,照顾优差生的学习需求。作业一定要适量,同时要加强检查落实力度。有针对性,避免重复。
总之,高效课堂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但它的目标是明确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高效课堂不仅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合理配置原有的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而且有利于激活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能动、创新意识,促使其自觉的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
参考文献:
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