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容
摘 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世界科技迅速发展和处在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社会背景下,人文教育相对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部分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文化底蕴浅薄,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心理脆弱,受挫能力差,人格残缺,道德行为失范。因此,把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机融合,让大学生不仅拥有高度的技能和创造能力,而且更具有正确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人文精神 高校德育 价值指向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枝院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人的素质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全面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了加强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目前高校的教育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培训,培养其强烈的求知欲,教会其生存技能,是“做事”的教育:二是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培养其人文精神,是“做人”的教育。但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影响的下,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正逐步弱化,很多人文精神方面的問题正凸显出来,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已成当务之急!
一、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作为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特殊群体,他们的人文精神被赋予鲜明的时代主题。当今大学生平等、公正意识;自强、进取精神;开放观念、全球视野已经成为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然而,我们在充分肯定主流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人文精神还存在着严重的失落、迷惘的一面。
(1) 重功利轻理想,精神追求贫乏
市场经济强化了大学生对自身的物质利益的追求,社会与个人并重,事业与利益兼得的价值取向被普遍认同。但是,价值取向的日趋功利化,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大了大学生的思想偏离,在大学生中间,出现了片面追求物质利益,“金钱至上”的现象,而理想则受到了不应有的冷落。许多人误把获得物质财富当作最能体现人生价值的手段,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更愿意通过充当获得物质财富的工具来片面的发展自己,从而轻易放弃其他如人格完善、精神崇高等方面的发展,导致个人单一片面地发展和自我意识的泯灭。
(2)个人本位凸现,集体观念减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需要、价值、尊严得到了肯定,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受到了推崇和弘扬。改革开放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和现实的条件,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对立,自我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对立,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对立。但是,在大学生主体意识日益觉醒的同时,有些大学生的集体观念减退,甚至出现了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他们过分夸大个人的作用,片面理解个性发展,自我奋斗,将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割裂开来,强调自己是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人伦关系淹没在利己主义的冰窟里。
(3)道德水平下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引进大量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也像大潮涌进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五颜六色的世界。在这股大潮猛烈冲击下,大学生中不道德、不文明行为或违纪行为明显增多。轻的随便旷课,考试作弊,小偷小摸,聚众赌博,打架斗殴;重的盗窃、抢劫、情杀、凶杀、吸毒等。
(4)人文素质贫乏
当前高等学校的学生尤其是是理工类学生,由于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习专业知识,除了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之外,很少接触有关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和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文史哲法艺等学科的知识较贫乏。在天津大学搞的一次在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的问卷调查中,全部523份问卷,回答“通读过十种传统文化典籍”的只占总人数的5.7%,这表明当今像天津大学这样的国家重点大学的学生94%的人,没有系统读过民族历史上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文化传统的优秀作品。
以上几点,虽未涵盖所有有关“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问题”,但足以说明我们的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确存在着失落、迷惘的一面,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二、弘扬人文精神,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质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还多少存在着人文基础薄弱的缺陷,特别是在一些职业院校中,轻人文,重技能,普遍缺乏浓厚的人文氛围。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他们在思想、道德、行为、心理上都没有定型,可塑性较大。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心理和学生的行为,这种影响是自然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重大的、长远的。专业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可以透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的思想倾向、理想追求、精神风貌、治学态度和气质修养,这些都在无形中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辅导员是学生生活的导师和人生道路的引路人,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是学生最直观的、最有教育意义的模范和活生生的榜样。所以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增强教师的人格感召力,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才能有力地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高。
(2)改变传统的德育理念,强调教育教学中的人文支撑。
当前,高校德育碰到了许多难题,原因是很多的,但是陈旧的观念和手段、内容与今非昔比的新形势的矛盾是最主要原因。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在确定专业主干学科基础上,开设必要的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技术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克服技术至上的观念,提倡技术中的人文精神,懂得技术是为人服务的,在技术中渗透人文关怀【2】;人文科学广泛,涉及语言、艺术、历史、哲学、道德、文化心理等,核心是价值观,而这正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和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人文教育作为广阔的背景,把加强人文教育作为探索新时期高校德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条新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同人文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能增长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学习先进文化的兴趣,可谓相得益彰。
(3)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
在当前多元价值的冲击下,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开展以培养人文素质为中心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隐性课程“不言之教” 的重要作用,在大学校园里营造一种人文气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陶冶性情,修成正果。有计划有组织地举办各种人文讲座,各类科技节与文化节,以及演讲、辩论、歌咏、书法等比赛活动,引导学生各级广泛地参与,甚至借助校园建筑、校训、历史人物事件等对学生进行陶冶,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让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化成校园文化的高雅活动形式,使大学生在理想、信仰、情趣等方面,受到人文精神尤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培养他们的人文底蕴,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参与社会实践,在生活中体验人文精神的魅力
知识的积累主要靠学习,而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实践。要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关心社会事件,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诸如利用寒暑假加入“志愿服务者”队伍,去贫困落后地区支农、支教、支医、支科,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从最基层做起。使之了解社会,体察国况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善知识结构,增长自身才干,让学生的技能、道德和心理等多方面的锤炼。高职院校还应将人文教育与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创业意识。利用寒暑假以及节假日,到校外去进行社会生活体验,在困难和失败中磨砺自己,锻炼自己,培养勇气和信心。
参考文献:
[1]陈思和 人文教育的位置在那里[M].新华文摘.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