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粉”的语义网络构建

2018-08-13 16:11谢焰
文学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

内容摘要:各行各业的发展,对语言都有着不小的冲击力,网络语言是最能体现这种冲击力的地方。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用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认知机制,分析“粉”的语义网络的演变,研究发现“粉”主要从本义突显的形状和颜色两方面进行延伸,其新义来源于英译词fans,并在娱乐业、游戏业等产业的推动下,构建起了丰富的词汇体系。

关键词:“粉” 概念隐喻 概念转喻 语义网络

语言是社会的镜像,时代的印记(赵曰超 秦启文 梁芷铭,2013)。语言与社会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语言,尤其是它的词汇结构,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物质和社会环境。所以语言的发展与变化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反过来又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动力。当今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网络的大发展,对语言的演变产生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其作用力源于如今十分活跃的网民。而新出现的网络词汇,对汉语词语的冲击力是不容小觑的。娱乐业、游戏业等产业的发展,使得“粉丝”团体大增,因此出现了各类的真爱粉、黑粉,使得“粉”的语义网络得到了延伸,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来分析“粉”的语义网络的演变。

1.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

自上个世纪以来,认知语言学快速发展,探索人类认知方式,并提出了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等相关核心理论。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做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而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赵艳芳 2001:96)。在认知过程中,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作为认知手段绝不是离散的。相反,二者联系紧密,共同作用,尤其为词汇的历时变化提供了重要的认知机制。

1.1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从根本上来说是概念性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其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Lakoff & Johnson 1980:5)。隐喻通过源域向目标域的部分投射,将源域的部分结构、内部关系、特性等映射到目标域上,因此通常用于从具体的概念(如空间、物体、容器)去理解抽象的概念(如时间、情感)。

认知语言学主张的经验现实主义的哲学观认为,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与经验的结果,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赵艳芳 2010:6)。人类对世界进行体验感知,范畴化、概念化后用语言进行形式表征。概念隐喻的产生来源于经验基础的促动,是人类的身体经验和物理经验决定的(蓝纯 2005:119),因此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体验和认知。

1.2概念转喻

长期以来,转喻也被视为一种修辞格,是人们用某一事物来指代邻近事物的语言修辞手段,而认知语言学认为这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手段和工具,对构建概念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概念转喻(Conceptual Metonymy)是一个概念实体或载体为同一ICM(Ideal Cognitive Model)内的另一概念实体或目标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不同于隐喻,转喻映射发生在同一认知域中,不涉及跨域或跨认知域矩阵映射,转喻的功能是突显。概念转喻有部分转喻整体(PART FOR WHOLE)、整体转喻部分(WHOLE FOR PART)、材料转喻物品(MATERIAL FOR OBJECT)等多种形式(Ungerer & Schmid, 2006:116)。

在认知语法中,有学者提出词类的转化本质上就是概念转喻(王冬梅2010)。转喻是通过参照点建立与目标体的心理联系,名词转指动词就是以“事物”为参照点来确定目标体“关系”的认知过程。动作和与动作相关的事物处于同一个事件的认知域中,关系密切,因此可以用事物转指动作,也可以用动作转指事物。事物转指动作就是名词动化,动作转指事物就是动词名化。

2.“粉”的本义及延伸

《说文解字》中对“粉”的描述为:“粉,傅面者也。从米,分声。”其本义为涂抹在脸上的东西,指特制的供化妆用的细末,如在香粉、涂脂抹粉等词中,均指古代的化妆品。

2.1形状义延伸

根据化妆用品的细末状,“粉”的语义得到扩大,成为描述事物外形特征的一大分类,粉状与颗粒状、块状、条状等共同构成完整的外形分类系统。在“粉”的认知域中,通过凸显化妆细末的形状,以部分转喻整体,一个范畴成员转喻整个范畴(A MEMBER OF A CATEGORY FOR THE CATEGORY)(Evans 2006: 316)产生新义,得到“形状为细末”义,指称各类细末,如面粉、藕粉、花粉、铁粉等。

“粉”在食物领域的指称非常广泛。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用石磨盘加工粮食,使食物成粉。(胡志祥,1990)如此看来,当时的粮食被加工成呈细粉状而进行烹饪,因此“粉”特指面粉,后通过材料转喻物品的认知手段,“粉”用来指用淀粉制成的食品,多为细长条状。直至今天,我们也还保存着这样的饮食文化。

当然,“粉”也曾有语义贬降(词从表中性意义或褒义转为表贬义)的一面,如白粉(又名海洛因)、K粉是粉狀物体的毒品,其吸食者为粉仔,他们之间互称粉友。

将“粉”的细末状从视觉域映射到味觉域,形容吃起来有粉状的感受,很细腻,如粉苹果,这是概念隐喻的结果。

而语法转喻作用于“粉”的词类转化,动词“粉”如于谦《石灰吟》中的千古名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即粉碎之意,使物体变成细末状,粉身碎骨描述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的生动景象。

“粉”的另外一个形状义的延伸在于粉刷、粉饰中,“粉”从原材料变成了一种方式状语,即用涂料抹刷。在化妆时,经常将粉涂抹于脸上,因此转喻机制突显出该过程,使得“粉”的语义得以延伸。

2.2颜色义延伸

根据化妆用品的颜色,概念转喻凸显颜色这个元素,因此“粉”被用来描述白色的、带白粉的,如粉红指白色和红色的颜色,粉蝶指白色翅的一种蝴蝶。

而由于化妆用品的使用群体主要为女性,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作用下,使得人们将“粉”用来指称女性群体,突显女性的白皮肤、好气色。中国古代就有用“粉色”喻指容颜美好的女子的文化传统,如南朝梁·房篆《金石乐》中的诗句“玉颜光粉色”、李白《邯郸南亭观妓》中的诗句“粉色艳日彩”都是用“粉色”借指美女。而现代汉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从事文秘、打字、教育和护理等工作的职业妇女称为粉领,也叫“粉红领”(杨文全 王平,2008)。

“粉”的本义及延伸主要是在隐喻和转喻的机制下对本义突显的形状和颜色进行认知建构,其语义网络如下。

3.“粉”的新义及延伸

网络新词“粉”是从英语单词fans音译而来,据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1]记载,“fan”来自拉丁文fanatic并为其缩略形式,首次在1889年美国一场棒球比赛中使用,指“baseball enthusiasts(棒球热好者)”;另一说法为可能受“fancy”一词影响,该术语是指某一爱好或运动(尤其是拳击)的跟随者。《现代汉语词典》从第6版开始收录该词,作为“粉丝”的第二个义项,意思是“迷恋崇拜某个名人的人”,但并不是旧词新义。

而比较来自英语的音译词,“粉丝”别树一帜。“沙发”是sofa的音译,“雷达”是Radar的音译,在“粉丝”这个音译中,fans是fan的复数形式,复数形式单位的标記-s作为音译词的一个音节被译了出来,这是罕见的,而这主要由于是受汉语音节的构式压制。“双音构式”是现代汉语构词中使用频率最高、具有原型性效应的词法构式,在构词法中具有绝对先用权 (pre-emption)(刘玉梅,2010),如音译词中受“双音构式”压制的词有bar酒吧。刘玉梅(2010)对“吧”族词的研究中说,从理论上讲,“吧”对应于bar这个具体构式,但具有绝对先用权的“双音构式”压制新表达式使其具有双音节特征,因而需要某个音节填充双音节音步中的空槽(slot),以满足音韵和谐的需求。因此,在fan的音译中,因为需要某个音节来满足双音节构式,所以将其复数形式作为一个音节,是符合汉语的“双音构式”。对于这个翻译,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曾在《粉丝与知音》一文中也曾赞赏,fans译成“粉丝”很贴切,因为“丝”体现了群体性。同样是仰慕,“知音”只能是少数,而“粉丝”必须是多数。

3.1新义构词

“粉丝之为族群,有缝必钻,无孔不入,四方漂浮,一时啸聚,闻风而至,风过而沉。”(摘自余光中《粉丝与知音》)这样的现象自古就有,今天随着娱乐产业的发展而尤为盛行,一个明星的“身价”也由其粉丝数来体现,因而粉丝这一群体日益扩大,单一的一个“粉丝”已经难以满足追星一族了,所以不断对粉丝进行次范畴化,“粉”渐渐从“粉丝”构式中脱离出来并缀化,形成X粉的构式。

按照粉丝喜好对象的不同有:果粉(美国苹果公司电子产品的爱好者)、米粉(小米产品的爱好者)等。根据粉丝自身的不同有:亲妈粉(无限支持偶像的大妈型粉丝)、后妈粉(吐槽但拥护偶像的追随者)等。按照对某一偶像的喜好程度有:不顾一切喜欢的脑残粉,特别喜欢的(死)忠粉、铁粉、真爱粉,一般程度的路人粉,不喜欢或者是讨厌的黑粉等。按其喜好程度构成一个连续统,不存在清晰的界限。且因为喜好程度是动态的,“粉”的身份并非一成不变,如果某一追星者偶然看到了某一明星令人心动的一面,便可由“路人粉”甚至是“黑粉”变为“忠粉”,这就是我们常见的“路转粉”或“黑转粉”。当然也存在反过来的情形,即“粉转黑”或“粉转路”。

在上述“粉”的新义构词中,同样体现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如铁粉(铁杆粉丝),“铁杆”坚硬且不易变形,所以铁粉是不容易变心,忠心跟随的粉丝。从“铁杆域”映射到“粉丝域”,将“铁杆”的结构特点映射到“粉丝”身上,是概念隐喻的结果。再如米粉,因为喜欢小米的产品,在这一“喜欢”的认知域中,将喜欢的对象转喻为喜爱者本身并对其次范畴化,是概念转喻的结果。

3.2新义延伸

新义下的“粉”也存在词类的转化,即从名词转化为动词,其语义为成为某个人的粉丝。

(1)谈到小米的粉丝经济模式,董明珠也发出质疑:“粉丝营销么?今天粉你,也许明天就不粉了。要拼粉丝,格力也不怕,每年5000万用户”。(人民网 2015-01-07)

(2)《我想和你唱》再合作 费玉清华晨宇“互粉”(中国日报网2017-06-06)

“粉”的新义及延伸主要是在隐喻和转喻的机制下对音译词fans进行的认知建构,其语义网络如下。

4.结语

通过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借助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本文主要探讨了“粉”的语义网络构建。“粉”的语义网络分为两大组成部分,本义的语义网络和新义的语义网络。本义的语义网络主要从本义突显的形状和颜色进行延伸,而新义的语义网络主要从音译词fans进行延伸。两大部分共同构成了“粉”的呈辐射状的语义网络。

参考文献

1.Evans,V.,Green, M. 2006.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Lakoff, G.,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Ungerer, F., Schmid. H. J. 2006.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2nd ed) [M].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4.胡志祥.1990.先秦主食加工方法探析[J].中原文物,(2): 75-80。

5.蓝纯.2005.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刘玉梅.2010.“吧”族词形成的认知机制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33(1):10-15。

7.王冬梅.2010. 名词动化的类型及特点[J].语言科学,9(6):583-598。

8.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9.赵曰超,秦启文,梁芷铭.2013. 网络流行语流变规律研究[J].新闻界,14: 71-75。

注 释

[1]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phpterm=fan&allowed;_in_frame=0

(作者介绍:谢焰,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
中国外交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化妆品广告中概念隐喻的差异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动画电影《冰雪奇缘》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
徐志摩与叶芝诗作中“爱”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红楼梦》中红色隐喻英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