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兰
【摘 要】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引领着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的变革,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單纯注重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还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注重教学核心素养理念的展示,发掘出学生的潜在能力。同样的这也是对部编版《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教学方式的更新改进,及时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乘上时代的列车。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
引言
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引领着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的变革。核心素养被提上了教育的议程,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导不再单纯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成为当下探究的一个热门课题。
一、利用传统文化加深文化底蕴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特别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引经据典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图让学生感受到身上流淌着文化的血脉,以民族的精神丰富和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学校教师对于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频频使用,注重的仍然是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更多的是课本知识点的掌握,并不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吸收课本知识点以外的知识,一致的认为学生只要学好课本知识就可以。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升学考试,对于学生的思想品性和文化修养并不注重,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导致很多家长也会过度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成绩就是一切,培养出来的孩子有可能会更加的叛逆。
相信大部分的学生在年幼时都曾熟读过诗词歌赋,其中最多的是唐诗宋词,当中也饱含一些为人处世、个人品德修养的经典语句,就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君子之交淡如水”等无不在诠释着为人处世的道理。而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来说,学习不仅仅是对基本知识和教材内容的学习,更是对学生核心素养、思想品德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为真正受良好传统文化熏陶的人,成为真正拥有文化底蕴的人才,真正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
二、利用网络故事激励学生学习
信息时代,网络成为我们学习和生活的一项工具。很多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采用网络素材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通过网络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由于网络上的信息各种各样,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去筛选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通过网络的途径增加学习方向的选择,掌握更多的学习技能。
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可以关注相关的学习账号。教师利用网络素材或者是新闻事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鼓励学生通过科学技术的力量进行学习。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对知识和学习技能同时学习,激励学生树立起努力学习的决心,通过观看一些网络上的生活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到视频中的内容,并从中划分出关于《道德与法治》的内容,让学生去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这课,可通过下载一些新闻事件视频如:撤侨新闻、习主席讲话等视频给学生观看,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上共鸣,激发学生以实际行动表达爱国之情,捍卫国家利益。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向和思考能力的把握,注重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尽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分散思维,这样子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有很大的提升和帮助。
三、利用先进事例强化责任担当
通过先进人物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学生对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的责任感。通过先进人物的事迹展示,让学生以此为榜样,向先进人物看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采用相关的事迹作为学生日常学习中的素材文件,引导学生对这些先进人物进行解读,解析他们这样做的意义,他们在这个社会上肩负着怎样的责任,是什么促使他们将这样的责任扛在自己的肩上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增强学生的理解。再者就是每个先进人物都有着属于自己最独特的故事,是旁人不容易理解的,只有细细的去品味、品读,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过去和事迹,慢慢的向他们看齐。
例如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上的秦玥飞,从耶鲁大学毕业,回归祖国,选择到祖国的农村当一名村官,并且还是“黑土麦田公益”的发起人,在田野间泥泞下,为当地的村民谋取福利,真心实意为当地村民们着想,把祖国农村的发展扛在自己的肩上,当成自己奋斗的事业,把自己的一颗心、一腔热血洒在了农村的土地上,只为能够将产业扶贫和创业创新带到农村,把农村发展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对先进人物进行解析,换位思考,了解他们的使命感,进而转化成自己的责任,强化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三观,把核心素养作为自己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从最基础的进行学习,展示自己作为社会公民的素养。
四、利用成语新解培养科学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跟随着时代的步伐在不断的进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新鲜的词语,而对于这一类的词语,都是对当下生活的一种新的表述方式。
在古代有很多的成语就是古代人们生活中的缩写,人们将其简化成为一个字、一个词,以方便人们的日常使用。就比如“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在古代的意思大概就是指: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能力或者才华,从而受到别人的取笑和否定,但是在成语新解下有可能是这样的意思:敢于在“班门”前弄斧的往往是自身具备有一定能力的,懂得为自己的能力技能发声的人,而“班门”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不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话,很有可能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和取代。
而关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学生或者教师在学习或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去接触新事物和新想法,敢于表达自己的能力,是千里马如果不自己代言的话,仅仅依靠伯乐恐怕只会被淹没在时代的长河中。新时代下,需要理性思维、敢于批判、敢于质疑、积极培养科学精神。
五、利用社会实践加强创新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学会从实践中去感悟、体验生活,获取新的思维角度。
参加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既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又可以加深我们对社会的了解,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而且学生在参与到实践性互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实践对生活中的事物发现、了解,将思维方向转换到生活中的各种素材上,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存在的各种“为什么”,对问题充满兴趣和疑问。在看待问题上能够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和理解,并且在实践中,学生们之间的交流也将会更加的频繁,学生之间的思路和思考方式相互交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思考问题也会变得更加全面,实践操作能力经过锻炼也能够有一定的进步,思维方式的改变加上实践操作的能力,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这课中可以积极开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如“研学旅行”“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劳动体验”“义卖”等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实际参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体验”如鼓励学生在家主动参加家务劳动,通过劳动实践体验到劳动的艰辛、父母的辛劳,对劳动亲情社会生活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义卖”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如校园义卖活动,通过学生把自己一些不太需要的东西捐出来,再把这些东西义卖给其他同学。让学生通过义卖实践认识到这“物物交换”的过程中既体现健康生活观念节能环保,又奉獻了自己的爱心,又让学生在这义卖的交流中有更多的思考,对一些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性长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育人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理念的融合,不管是在理论知识的教学又或者是实际操作活动中,要学着去尊重学生的意愿,在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主,改变传统老旧的教学方式,在时代的进步中去寻找适合当代学生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凌泳施.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22):29
[2]张崧.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中国德育,2017(15):66-68
[3]张翠雅.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努力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态课堂[J].考试周刊,2017(76):85
[4]姜必胜.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路径分析[J].文理导航(上旬),2017(0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