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李长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学情境是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的环境和氛围,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③创设实际应用情境,增强实践意识。总之,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才能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兴趣,从而真正让他们喜欢数学,愿意学数学。
【关键词】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学情境是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课堂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在平时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下面就创设教学情境,談谈个人体会。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儿童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因此,教师可以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引领学生去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
如在数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圆的特点,我设计了生活中的圆的情境:先让学生思考“马路上的井盖为什么做成圆形?”当学生感觉困惑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茶叶筒,一个是长方体方盖,另一个是圆柱体圆盖,动态演示将两个筒盖分别立于筒口处。结果方盖掉入长方体筒内,圆盖却嵌在圆柱形筒口处。学生观察后很快发现了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纷纷用“圆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来说明,马路上井盖做成圆形不会掉入井内,使用方便、安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踊跃发言:“车轮做成圆形,可以使车子跑得又快又平稳。”“碗口做成圆形,适合人的嘴唇,吃东西不会漏。”“纽扣大都做成圆形,便于解和系,如果做成方形很容易松开”等等。我品味着学生捕捉的数学信息,同时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鲜活而生动的数学资源,教师只要善于利用和开发,就能搭起获取知识的桥梁,激起学生的联想和创意,他们就会很乐意地去学数学,自然而然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目标。
2.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地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因为只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知识,学生理解得才最深刻。所以在教学中,特别是探求新知时,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探索活动。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自己准备的卡纸卷成筒,即为圆柱的侧面,再把侧面展开。这样反复两次,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图,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呢?宽呢?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它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引导学生推理得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得出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那么圆柱表面积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呢?学生继续观察、推理,得出: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2个底面积
综合上述探索、操作,最终形成对圆柱表面积的整体认识。在这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的数学活动,并最终通过合作交流得出了结论。由于人人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清晰地认识了圆柱体表面积的求法,相应地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及数学情感都得到了和谐发展。
3.创设实际应用情境,增强实践意识
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同时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他们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一些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教完“三角形稳定性”后,创设“修桌椅的活动”;教完“百分数”后,让学生调查实际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实际应用;教完统计图后,让学生把自己家庭一个月的开支制成统计图等。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同时他们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才能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真正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从而真正让他们喜欢数学,愿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