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改进的教研模式

2018-08-11 09:27杨晓萍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4期
关键词:爬山虎叶子教研

杨晓萍

【摘 要】有效的课堂诊断运作形式,能促进课堂的有效形成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本文以课例呈现的“一课三研”教研模式,架起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间的桥梁。从多维的角度、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从而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关键词】一课三研;课堂诊断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课堂,教师成长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课堂教学不断关注与研究的过程。而课堂诊断恰恰是教师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抓手。有效的课堂诊断运作形式,能击碎课堂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捕捉教学复杂现象、分析研究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下面以《爬山虎的脚》一课三研为例,谈谈课堂诊断改进的教研模式。

本课例研究以《爬山虎的脚》为主题,定了以下4个目标: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②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③背诵3、4自然段。

第一次试教

存在问题:

1.在导入的环节,教师在黑板上直接出示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直接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爬山虎的脚。”对于什么是爬山虎,有的孩子根本就不清楚,没有出示相应的图片,学生对于所学的东西不了解,就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在第二个教学环节“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的环节中,教师出示这样一个学习要求: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并想一想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出示的读书要求过多,学生没有办法专注于一项内容,顾得上第一个任务就顾不上第二个任务。导致这个环节浪费了很多时间,收效却很低。

诊断与建议:

1.在导入环节,可以采用一个谜语导入,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然后从学生熟悉的葡萄和丝瓜入手,让学生知道有些植物的是需要搭架子,让那细细软软的藤不断攀上架子,往上生长的。再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让学生认识爬山虎的样子。接着抛出疑问:爬山虎不需要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的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情绪,带着好奇心去学习,也体现了“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

2.在第二个教学环节“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的环节中,教师应该逐一出示读书的要求。比如在第一次读书的时候,出示这样的要求:放声朗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词,难读的字词多读几次。然后读完后再出示生字新词,进行检查交流。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后再出示第二次读书的要求: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此时,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前提下,才能够专心地思考课文各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第二次试教

存在问题:

1.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部分,感觉有点蜻蜓点水,太简单了。只是让学生找出写叶子的特点,然后有感情地朗读。朗读的时候学生的情感不够到位,读不出作者在写爬山虎叶子时那种动态与静态的美。

2.对于本课的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这个教学环节中,对于爬山虎是怎样爬的重点动词的理解是比较充分了,复述也没有问题,但是时间分配的不够合理,导致许多学生没办法脱离课本讲解爬山虎怎样爬的过程。

诊断与建议:

1.学生刚进入课文的学习,想要有感情地朗读爬山虎叶子的静态和动态美,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针对感情朗读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完后谈自己的感受。找出让你觉得美的地方,比如: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在观察叶子的过程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此刻,学生才能真正地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2.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出示一个动画,让学生亲眼看看爬山虎爬的动作是怎样一步一步来的。然后找出课文中的动词,并理解动词的意思,让学生用双手去模仿爬山虎往上爬的动作,一边做一边说。经过这样的“看、找、做、说”,学生的內心已经有了深深的印象。用读来促悟,用说来促情,用看来触心,这时候想要让学生复述爬山虎爬的过程就比较简单了。

第三次试教

实践证明:通过一次次的磨课,老师对教材的把握有明显的突破,课堂教学内容扎实有效。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这种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反思

1.让课例更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在课例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够吸引学生,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总是离不开书面的知识,教师提问随意、零散、缺乏深度。“一举两得”“一箭多雕”“一石激起千层浪”是教育思想的核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唯书”“唯上”,每节课应是开放的系统。通过一位或几位教师的反复“教学——优化——再教学”的过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让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通过“连环跟进”这种教研模式,确实可以使大家讨论出来的一些想法得到进一步验证。在反复的实践、思索和讨论中,教学思想越来越清晰,教学设计越来越合理,课堂教学效果也越来越有效。为教师们提供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集中群体智慧、智力资源共享。

总之,让语文教研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以课例呈现的“一课三研”教研模式,架起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间的桥梁,只要这种教学模式能立足于校本,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更新,就能成为承载教师成长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张伟.课堂诊断:走向校本的教育科研变革[J].当代教育科学,2009(8)

[2]秦德林,张伟.课堂诊断:教师成长的“第一阶梯”[J].上海教育科研,2008(12)

猜你喜欢
爬山虎叶子教研
爬山虎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想当粉刷匠的爬山虎
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节选)
南大百岁爬山虎令人神往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一见倾心的优雅——叶子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