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促进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思考

2018-08-11 11:04冯国斌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7期
关键词:良性发展资源型城市生态建设

冯国斌

摘 要: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经济高速发展而资源短缺状况进一步加剧的新形势下,资源型城市的生存与发展不仅面临新的挑战,而且直接关系到城市体系乃至区域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大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多元化;良性发展;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是指有40%以上的劳动力人口以直接或间接方式从事同种资源开发、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城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多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每况愈下的被动状态,诸多社会矛盾也相继而来。如何促进以石油、煤炭、森林等为依托的资源型城市,顺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发展规律,把传统的资源型城市逐步建设成开放性的现代化经济活动中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 资源型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经济结构畸形,资源面临枯竭在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中,第二产业畸重,第一、第三产业畸轻。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资源型城市过去把提高矿产资源开采量、完成矿产资源调拨任务作为追求目标,忽视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城市自身各个产业的关联度低,互相支持能力弱,经济结构单一。

1.2 城市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差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到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资源型城市建设的封闭性、高度指令性、内向性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严重,未能形成较好的聚集效益和规模经济。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的特征,表现为“点多、线长、面广”,即使是相对集中的地域也由于条块分割等原因存在各单位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的问题,使相对集中区域也表现为松散的结构,聚集效益较差。这不仅增加了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费用,而且浪费了土地,增加了经营成本。在资源型城市区域内,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综合功能和综合效益的核心地域,城市的社会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基础设施差,城市功能弱化,可持续发展滞后。

1.3 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加剧长期矿业开发,使得资源型城市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地表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从而引起城市地下水、空气的严重污染,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由于地方财政投入不足,一些企业对生态环境治理又缺乏动力,因而造成了资源型城市生活质量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的局面,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许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2 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2.1 加快城市转型步伐,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多元化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是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资源型城市与其它城市相比,一般国有经济比重高,形成了一种单一的国有化所有制结构。这种所有制结构,导致存量要素难以流动,增量要素的配置又难以保证有利于结构优化,使经济在原型结构上起伏,难以形成在结构优化基础上的良性循环,而形成了一种要素的配置刚性和产业结构刚性。要打破这种刚性结构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突破传统所有制结构模式,在巩固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同时,建立起具有众多经济成分和多元化利益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走出一条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对相当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可以逐步进行股份制改造,使企业在产权约束和利益约束的基础上,自觉地调节其产品结构与技术结构。对为数众多的小型及部分中型企业,通过以拍卖为主的多种方式,实现国企所有权的有偿转让,加大非国有经济的比重,使之成为国有、集体、个体、民营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通过国有企业产权人格化,使企业行为合理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从而达到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目的。

相当一部分资源型城市是随着资源开采业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受条条直线领导的资源型企业,形成了垂直的经济管理系统、社会管理系统和生活管理系统,成为城市中的“国中之国”、“城中之城”。重复建设、产业趋同、相互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大而全”,“小而全”,形不成专业化分工协作,造成人、财、物极大的浪费。这种多头领导、条块各自为政的格局,不仅直接制约了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合理配置,加剧了政企不分和企业办社会的负担,同时也削弱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城市经济社会化水平,阻碍着城市功能的完善。因此为加快和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城市发展规律的要求,尽快打破条块分割、壁垒分明的格局,坚持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变各自为政为协同作战,变单体优势为整体优势。进而不断加强资源地区的区域合作,形成经济社会事业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格局。

2.2 实施生态化改造,形成资源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由于矿产资源与土地、森林、草地、水体在空间上有紧密的联系,在自愿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处置大量废物,就不可避免地给局部环境造成污染与损害。因此,在注重资源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其生态效益,绝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而应着眼于实施生态工业发展战略,使资源产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目标相统一。

2.3 完善制度建设,加大相关制度规章执行力度,强化社会公众特别是相关决策人员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全面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建立和完善资源使用权出让制度、资源收益分配制度、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绿色GDP核算制度、绿色创新激励制度等。通过制度规章引导和规范相关责任主体行为,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使社会公众牢固树立并践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正确的生活消费观,使相关决策人员牢固树立并践行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的正确的政绩观,有力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米尔,武春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障碍与对策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

[2]张复明.資源型区域面临的发展难题及其破解思路[J].中国软科学,2011.

[3]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资源性城市的界定与分类[J].宏观经济研究,2002.

[4]宋晓维,吕玉明.我国资源性城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02.

[5]田霍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M].人民出版社,2000.

[6]《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单行本,2017.

猜你喜欢
良性发展资源型城市生态建设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景规格局的优化
探讨生态堤防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克拉玛依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思考
基于DEA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评价
地方高校对宿迁生态建设影响之研究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环境行政执法问题研究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论“专车”模式及其良性发展
衡水湖湿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