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娇
【摘 要】为满足素质教育理念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标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了目前小学数学课堂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并借此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独立思考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297-02
数学学科的实际意义,就在于它能够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从而培养自己对事物的洞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能力。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由于教育教学模式过于枯燥单一,加之小学生个性十足、不受管制,致使整体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以“独立思考”作为教学主题,既能够改变数学教学成效较低的困境,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主要表现为面对数学问题时,可以通过自主的搜集资料、思考与探究问题过程,达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其中,不需要教师进行指导与同学的帮助。新的教育形势下,我国教育部门密切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进行教学指导。其中,对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中,明确要求小学生应具有数学思维能力,并学会运用数学基础知识,独立思考与逻辑分析问题,对学习有热情,能够自主、自觉地开展学习工作。除此之外,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也要求小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教会学生书面理论知识。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策略
1.构建“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应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教师负责教学引导,可适时插入相关问题,激发小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数学教学应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学生的资质能力提供各种层次的学习任务,让所有学生都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比如,在《找规律》一课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关注:一个学生摘一个桃子放进筐里,是为1;一个学生摘两个桃子放进筐里,是为2……以此类推让学生接下去,一直说到10。然后教师更换教学形式:两个学生每人摘一个桃子……两个桃子……三个,一直说到第十个,随着数字的增加,回答可能会出现错误,此时教师给出问题引导:你们可否利用先前学过的加法,总结一下其中的规律?比如学生数量为x,每人摘两个桃子是2乘以x,每人摘三个桃子是3乘以x……并留给学生5~10分钟时间组内讨论。这是一个既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的学习策略,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2.结合生活案例,创新数学教育。
不借助外力,利用自己的方式思索、解答,是加强学生全面素质的有效策略,掌握这种技能,有利于学生独立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数学课堂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通过案例陈设、分析、实践,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提升他们的思维活跃能力。比如,在《正负数》一课中,构建“买铅笔”这样一个场景,教师扮演购买者,学生扮演销售员。规定每支铅笔进价1元,售价2元,每人3支。依次安排2~3名学生到前面来与老师完成活动,教师随机购买一名“销售员”的货物,买一支学生记为“+1”,买2支记为“+2”……没有卖出货物的学生记为“-3”。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一下,最少需要卖掉几支铅笔才能赚钱呢?有些学生反应快,及时算出进货花销,1乘以3等于3元,每支卖2元,最后得出结论:最少卖2支才能保证赚钱。案例教学可开动学生脑筋,让数学课堂从此不再枯燥单一,实现“寓教于乐”。
3.做好课后教育,正确评价学生。
学习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数学知识往往可以“学到老、用到老”,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在课堂中完成学习,在课下一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知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并传授一些自学的技巧和容易引起孩子兴趣的课后问题。此外,在开办教学活动后要客观评价每个学生的表现,确保评价的多元化方式,如生生互评、个人评价、教师综评等,让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4.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中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开展生活化教学,根据学生实际数学基础,因材施教,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在数学课堂中适当设疑,如在一节课结束后,布置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小问题,请学生在课后主动思考。例如,在“分米与毫米”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前一课时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课后思考一下,在我们生活中可以用到哪些长度单位?”在新课一开始,教师针对这一问题邀请学生进行回答,在得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后,教师引出本课教学内容:“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长度单位大家庭中的分米与毫米两位成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教学、游戏教学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在教学中还可以针对本课时内容进行适当延伸,如指导学生自主画一画、量一量,还可提出如下问题:“一厘米等于多少毫米?”“一分米等于多少毫米?”在这一知识内容教学时,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通过课前思考、课堂学习、课后问题延伸过程,持续地探究加深对知识点印象,同时也实现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5.优化问题设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答问题,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在独立思考学习过程中收获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如在课前引入问题,设置趣味性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比例”一课知识教学时,在课堂一开始,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张学校所处城市的地图,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环境独立思考,我们生活在这么大一个城市,为什么能用一张小小的地图对各个位置进行清晰的表现。之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随后对同学们的答案进行评价,引入“比例”这一知识点。在问题的设计与教学中,学生首先通过自主思考与探究过程对知识点有了一定了解,再结合教师的教学过程深入掌握知識,在这一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小学阶段学科教学中,小学数学学科逻辑性最强,其内容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与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理解消化。因此,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意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成绩的积极促进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推动小学数学教育事业发展和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