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瑞兰
【摘要】数学知识以“主题图”的形式编写,但教师在理解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通过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从:领会“主题图的丰富内涵,适当调整教材“主题图”,合理把握呈现方式”三个方面对进一步创造性使用作一思考。
【关键词】主题图 领会内涵 适当调整 呈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085-01
“主题图”是指借以一定的主题场景为背景来呈现数学教学内容的画面。它是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相配套实验教材(低段)编写的一大特色,其以形式多样、内容不丰富的主题情境呈现相关知识,意欲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实施以来,“主题图”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的使用。吸引学生眼球的是一幅幅色彩鲜艳的主题图,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形象逼真的生活情境,这不仅给枯燥、单调的数学赋予了生机,让数学变得可爱亲切,拉近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来看,由于“主题图”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但其丰富的内涵有时会使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特别对“教学材料的丰富性各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的关系处理上,给教师的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创造性的利用主题图,使得主题图更加亮丽,是很多人思考的,从一年级上册的教学来看,自己对此略加思考。
一、领会“主题图”的丰富内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1-2的认识》的一幅主题图,对这样的一幅图很多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一般很多老师只看表面,未深入挖掘其内涵,其教学效果完全不一样:
1.教学一:
(1)观察主题图,引出1,2
师:(出示主题图):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人,花,房子……
师:请小朋友数一数,能来说说你喜欢的东西有多少?
(2)摆小棒,摆图形
师:我们一起数出与人一样多的小棒,看谁数得快。
师:用小棒再摆摆其它的东西
师:用你的小棒摆一摆你喜欢的图形。
2.教学二:
(1)观察主题图,引出1,2
师出示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出看到的事物。当有学生说出具体数量时,教师适当提问: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说明数的方法:从上往下数……
师:我们边数边把他们排到黑板上来好吗?
师生共同数,并把画有这些事物或卡片排在黑板上,引出1,2。
(2)抽出数,理解数
师:把你刚才数的东西不用嘴告诉老师,而用小圆片来表示有多少,行吗?
学生自由操作后,教师指名展示。
师:猜猜他摆的是什么?
生1:是人。(摆的人摇摇头)
生2:是鸟。(摆的人点点头)
师:老师现在明白了,2个圆片可以表示2只鸟,2个人,那么可不可以表示2朵花呢?
学生纷说可以。
师:同1个圆片为什么既可以表示大的东西:像1艘船,1座山,1座房子,也可以表示小的东西:像1只狗,1株草……
生1:因为他们都是1个的。
生2:只要是1个的东西都可以用这个圆片表示。
……
以上两种教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该内容“主题图”的理解是不同的。刚开始自己未能深入挖掘使教学没计,过于表面,对主题图的理解是狭隘的、粗浅的,纯粹把主题图当作了引入环节的学习材料,无法体现主题图呈现、解释、沟通知识的价值。现在一年级的学生对数数已经没有问题了,很多小孩子从1-100都数得游刃有余。若只让他们数,那么一点性质都没有。这么一幅主题图的内涵就被浪费了,多可惜啊!
在之后,通过看教学参考书与请教师其他老师,对该“主题图”的内涵理解比较准确了,充分利用主题图所提供的学习材料,通过“数图中的内容”、“摆图中的内容”、“说图中的内容”等环节,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1,2”的数学内涵,从而很好地引导学生经历了数“1,2”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二、适当调整教材“主题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加与减的关系认识》的一幅主題图,教材编写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一鸡先生的加法算式,引导学生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从而比较抽象出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对教材的重新认识后,觉得教材的主题图虽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开放度,但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该主题图对计算有过多的暗示。
师:小出羊觉得另一只手上是多少呢?
生:2。
师:为什么是2?
生:因为:4+2=6,所以另一只手就是4。
学生在学习后对第二,三个算式理解并不到位,书本上写好了现成的算式,学生无需动脑去想,求出另一只手怎么列式,只是明白了加法算式可以写成两道减法算式,也会让学生有一种想法,一幅图一个算式,因而在之后的“一图四式”中能想到的就是加法算式,根本不会思考到减法,因为两部分都清楚有什么好求的。
实验教材把数学问题以“主题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是一种体现现代数学教学理念的新形式,也是尊重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学生主动的有效方式。然而这些优势要在课堂中真正加以落实,教师对“主题图”的创造性使用,是充分发挥主题图作用的重要保证。
教学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教师在学生之间起主导作用,能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补内容,让主题图不单是起到引入的作用,更是知识的储蓄盒。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第1版:12-15.
[2]黄丽娟,杨庆余.《浅论情境引入在小学数学课堂的价值》[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柏凌.《浅谈对主题图的认识与运用》[M],上海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