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生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诸多学生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冲突,针对职校生素质的现状,本文从突出“第一课堂”,创设适宜于职校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育人环境;加强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以“6W(位)”为管理抓手,强化养成教育,精致过程管理;树立“5S”素养目标,对接企业文化,提升综合素养等路径探讨中职生素质教育。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 中职生 素质教育路径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规划一般课题,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生素质教育路径探究,课题编号〔2017〕-JKGHYB-0438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064-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为适应社会和工学结合的需要,我们的目标应是以德育教育为灵魂,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核心,以素质教育为重点,全力培养一批素质高、技术硬的学生。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诸多学生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冲突,针对职校生素质的现状,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讨提高中职生素质教育的路径和方法已尤为迫切,本文从以下路径探究中职生素质教育。
一、突出“第一课堂”,创设良好的适宜于职校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育人环境
1.创新教育目标,实施素质教育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作为人才培养纲领性的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必须将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四大素质教育模块内容,和适应特定岗位需要的专业技术应用与实际操作能力,及奠定个体生涯发展基础的社会适应和社会实践能力、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创业创新和学习发展能力等五种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层层分解细化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素质拓展教案的编写、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以及其他各个教学环节之中,真正实施“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自主发展”的教育目标。
2.创新课程体系与教育内容,实施素质教育进课程大纲的改革
学院将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归结为“通识课程、专识课程、特识课程和隐识课程”四大类。通识课程主要是指非专业教育部分的公共基础类课程,这部分课程重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促进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智的和谐发展。专识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特识课程是指具有学院素质教育传统优势的特色校本课程。如素质教育系列公选课、人文素质教育客座教授团开设的系列讲座、社团课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网络报告厅、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课程、身心健康教育课程、学生能力素质拓展课程等等。隐识课程主要是与上述显性课程相对而言的潜在课程,主要通过校园文化、校风、校园生活、人际关系、师表形象、集体活动等潜移默化影响人才培养的课程。这四类课程的开发,基本上构架了素质教育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体系,从实践的层面解决了素质教育的实际操作问题。
3.创新教育途径与考核评价体系,实施素质教学进第一课堂的改革
以素质教育思想指导改革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也极大地推动了“第一课堂”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考试方法、师生关系的变革,推动了教师角色意识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使素质教育不仅做到了形似,更是做到了神似,职业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被水乳交融般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分组设问,分组讨论、分组做答,分组或个人加减分的新的教学方法,把原来教师的以讲为主转变成以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为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改变了以前的教师管学生为学生自我管理,有效地杜绝了学生上课睡觉的不良习惯。学生学业评价办法关系到学生素质的评定,也指导着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我们采用新的学生学业评价办法是把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出勤成绩40分,二是学习过程考核40分,三是作业考核20分。这种评价办法重视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同时对进入学校的每位学生建立“思想道德档案”,根据个人在学习生活中的考核成绩,给予毕业时评定,引导学生重视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从备课教案到教学过程,从教学手段到教学评价,素质教育的思想被充分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4.创设良好的适宜于职校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育人环境
在中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有载体与抓手,良好的适宜于中职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的创设与文化氛围的营造也不可等闲视之。学院通过“全面规划”、“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和“全方位推进”的“四全”实施机制,综合采取各种措施,以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与长效发展。
(1)全面规划。在素质教育的投入与条件保障上,师资与文化环境的建设上,为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抓实全员参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各方的共同努力,每个教职员工的主动参与。只有让中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扎根下去,得到教职工的广泛认同并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才能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和育人过程的各个环节。
(3)全面推进,努力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全方位实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对学院的物态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按照“和谐校园、人文校园、数字校园和生态校园”的总体要求,着力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我校围绕“德育为首,技能为主”的办学理念,创建了富有职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拓宽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4)注重全过程实施,高度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实施推进,不仅体现在理念、规划、制度保障及其人员参与上,还充分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质量上。从新生入学的学业规划设计到毕业时的岗前培训,素质教育须切切实实落實到人才培养规划之中,贯穿于育人全过程。第一课堂是主战场,第二课堂等素质拓展渠道也必须充分挖掘。如在学生中开展读书活动、校园广播、体育比赛、广播操比赛、绘画、演讲比赛、技能比武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的才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二、加强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1.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
通过参加为社会做贡献的服务活动,可使学生感受到奉献的快乐,认识到人的价值只有在为他人的奉献中才能实现。职业学校可结合专业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做志愿者服务和修电脑、汽车美容等服务。
2.带领学生考察社会
可以成立社会考察小组,如参观名胜古迹、工厂、农业生产基地、经济开发区、博物馆等。开展考察活动,可以增强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主动性,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组织纪律性以及吃苦耐劳、勇敢、团结、友爱的思想品质;还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组织能力,锻炼学生的各种才能。
3.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职业学校应在社会的支持下,从本地区、本系统的实际出发,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建立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各种基地。如建立德育基地、专业实习基地等。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地,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学生在社会实际生活锻炼中,提高社会意识和社会实践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4.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基础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创新创业素质,这三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通向21世纪的三本护照。我认为这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密切与企业的联系,鼓励学生深入生产实际,把教学活动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要创造条件开设培养学生创业与经营能力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要表彰和奖励具有创业精神和立业实绩的优秀学生,鼓励学生立业创业。
三、以“6W(位)”为管理抓手,强化养成教育,精致过程管理
管理是一种无形的教育,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是加强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
学位管理指的是学生学习环境的管理:这是培养学生整理自己的学习场所的习惯,也为今后养成工作场所整理的习惯打基础。车位管理是指学校学生自行车的管理,这是管理学生的交通工具的能力。餐位管理指管理学生的就餐,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就餐习惯。床位管理指管理学生的住宿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工位管理指工作场所的管理规定,所有的实训室都有按照自己专业要求的规定。
岗位管理是指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各项规章制度。
6W的管理,从细节着手,从规范着手,告诉学生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怎样做才是最合适的,经过3-5年的锻炼,足以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让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迅速的加强。
四、树立“5S”素养目标,对接企业文化,提升综合素养
“5S”管理,指的就是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将5S管理引用到学校,运用到办公室、教室、学生宿舍、实训场地和各公共活动场所,渗透到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效地加速学校环境和状况的调整及改善;有利于学校建立内部管理的统一标准,建立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效能;有利于校企文化对接融通和校企合作全面深入开展,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全体师生员工良好习惯的养成。
中职的培养方向要求与企业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中职校园文化必须与企业的文化、管理对接、融合。引进企业5S管理,使校园文化的内容、形式有明显的企业烙印,一是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引进企业的文化要大胆引入、精挑细选,找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切入点。二是通过从企业中聘请相关专家或从生产一线挑选出道德水平高、有经验的师傅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讲座,优化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的了解,为学生的成功就业构筑桥梁。
参考文献:
[1]田征.《素质教育梯次发展管理评价实践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张安朝,尹作为.《浅谈中职生的素质教育》,河南教育,2010年11期.
[3]何新.《淺析当前中职生素质现状及教育对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5期.
[4]赵川,陈燕婉.《中职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文教资料, 2010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