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红
【摘要】教师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保障性力量,其师资队伍的建设成为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为了创新应用型高校教学模式,以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当下高校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首要任务。本文就“双师型”的教师培训模式展开探讨,研究如何更有效地促进高校教师队伍转型。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培训模式;激励机制
在越来越注重实践能力的现代社会,高校的教学目的应该与实践能力实现很好的对接,在明确培养创新、研究、管理等一系列专业性人才目标的同时,要构建一支应用素质优良、组织结构合理、专业全面结合的师资队伍。近些年,随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不断发展,加快了我国高校向应用型模式转换的步伐。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自20世纪90年代初,王义澄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以来,我国对这个概念的内涵解读存在多种方式,但最为流行的是“双证书”“双职称”以及“双素质”。虽然概念的内涵不同,但对于教师的应用实践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也就是说,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师资队伍对人才的培养除了专业知识能力的教授之外,还包括实践应用能力的传达。只有具备实践应用素质的教师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实用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实现从书本到实践的跨越,再从实践到理论的总结与提升。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双师型”教师
高校中大多数教师的学历水平已经不是问题,很多年轻有为的教师不仅教育背景好、学历高,而且还有多种证书的书面资历评定。但不足的是,这些教师大部分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书本知识,对于专业的实践能力教学自身就存在很多的缺陷,因此很难教会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应用专业知识。
(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阻碍“双师型”教師队伍建设
在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待遇问题上,和普通的高校教师相比,同时具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在工资和职称的晋升等方面上,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职称高低的评选主要取决于教师在科研上的成果,因此教师的精力就发生了偏移。单一的评聘机制导致教师无暇顾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升,而是专注于课题、论文、专著等和职称待遇挂钩的事情,对于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就成为教学工作之外的个人选择。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训模式研究
(一)高校自主创建实践培训基地
作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是其任职的基础条件,大部分教师达不到“双师”的标准主要在于社会实践能力的缺失,因此实践应用的培训是提升“双师型”教师双重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自主创建实践基地对教师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在创建实践培训基地的过程中,还可以加强与对口企业的合作对接,这种将企业引入校园的模式可以针对性地实现“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
(二)创办多元化的教师培训模式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还可以通过教师的实地学习探究得以实现。社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是高校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而教师作为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首先需要对社会需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这就需要教师脚踏实地地进行考察。在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高校可以将实践作为一项教学任务进行有效分配,教师通过外派到企业来丰富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健全教师的激励机制
解决教师发展的后顾之忧是高校实现自我发展的必要前提。激励机制作为教师关注的重点,首先要具备公平性,其次要针对不同的教师进行不同标准的评定,所以在激励机制的设定上,高校的设定标准直接会影响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对工资的分配和教师考核机制的设立是教师进行“双师型”自我教育的一个关键点。
四、结语
总的来说,在应用型高校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对于自身素质的发展已经有了改观,“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是时代所需,也是个人价值的更好体现。所以在“双师型”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上,高校应更注重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加强对多样化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再春.民族地区“双师型”教师队
伍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索——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高等院校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2):32-33.
[2]刘新红,陈克飞,程庆.应用技术型
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考田[J].理论观察,2015(12):144—146.
【本文系海口经济学院校级教学研究教学教改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培训模式研究”(Hiyj-20176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