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新闻采写课程教学的思考

2018-08-11 10:07刘娜
西部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新闻采写培养模式

摘要: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新闻采写课程教学应着眼外在媒介环境的变化。针对当前大学生的特点,研究解决课程教材滞后、重形式轻内容和实践平台的局限性等问题;通过编写校本教材,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完善多平台的实践模式,培养符合未来工作岗位需要的业务能力。

关键词:网络与新媒体;新闻采写;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5-0056-03

近年来,作为一门架构在传统新闻学基础上的新兴专业,网络与新媒体呈现出直线上升的发展态势。无论业界还是学界都对该专业寄予了太多厚望:在业界,传统媒体正处于转型期,因此期望学校培养的新闻人才更能适应这种形势需求;而在学界,面对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则期望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更能适应新媒体的需求。于是,作为一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教师,如何在日益复杂的媒介环境中克服种种问题,在该门课程的教授中探求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一、新闻采写课程教学内外因素的变化

自1998年华中科技大学创办全国首个网络新闻传播班以来,截止2016年,全国开设该专业的本科学校已达134所,覆盖了一本、二本、三本院校,这些院校中既有综合类高校,也包括文科院校、理工类院校以及师范类院校(见表1、表2)。在该专业的建设发展中,外界媒体环境以及该专业的招生群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要想教好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新闻采写,就必须对当前媒介环境及教学主体的变化有准确的把握。

(一)外在媒介环境的变化

1969年,阿帕网在美国投入使用,标志着现代计算机网络的正式诞生。此后,互联网从最初的军事领域发展到民用领域,并开始在全球迅速扩张,信息革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影响到每个行业,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新闻媒体。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英国共有60份地区报纸倒闭,美国单在2009年首季,已有70份报纸歇业。[2]43在中国,传统媒体的发展形势也不容乐观,2014年,上海《新闻晚报》的停刊拉开了传统媒体危机到来的序幕。就在2017年,北京的《京华时报》和上海的《东方早报》两份都市报正式停刊。[3]广播和电视受到的影响虽未像报纸表现得那样明显,但均已受到不小的冲击。

因此在这种形势下,从学界到业界掀起了一股关于新媒介环境下媒体生存发展的争论热潮。在这场争论中,关于未来媒体生存、发展状况的预测主要分为以下三种观点:一种是传统媒体必死论,即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必将在未来的发展中被新媒体取代,这只是个时间问题;另一种是新媒体的发展只是昙花一现,基于我国特殊的新闻体制,新媒体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端必将使人们的视线重回传统媒体;还有一种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将走向融合型发展的新形态。在这些争论日渐激烈的大环境下,高校对于传媒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从传统的偏理论型培养向偏应用型转变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内在教学对象的变化

在媒介环境发生了复杂变化的同时,当前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培养对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主要反应在年龄层次上:2018年,最早的一批00后将年满18周岁并迎来他们的大学生活。这一代的孩子大多从小就开始接触网络,当80、90后的孩子们在童年时代还在定点定时守着电视机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时,他们已经在这个年龄段开始用智能手机做直播了。这种代际差别,使得他们更具有互联网时代的思维。面对这些即将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教师若不能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关注学生的心理期望,就会给日常教学带来很大障碍,尤其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教师。

此外,这些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孩子们对于传统媒体的看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們不再将传统媒体视为信息传播的绝对主体,而是更加注重用新的媒体平台来关注信息、表达自我。由于从小就开始使用智能手机,使得这部分群体在心理上更偏爱于新媒体,他们更加关心的是新媒体的发展状况,在专业学习中,对于这方面的学习期望值也更高。这就给教授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及时对教学方法和案例进行调整,以适应教学对象的这些变化。

二、当前新闻采写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在面对这些内外因素的变化时,新闻采写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材的滞后性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更新,导致媒介环境的变化日益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闻采写教材选用的难度。这是因为一本教材从编写到审核再到最后在教学中使用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从而造成了该门课程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这种滞后首先表现在新闻采写案例的陈旧性上,有些书中的案例甚至不乏十几年前的新闻稿件。其次,这种滞后还体现在理论性上,缺乏足够的实务指导内容。以“新闻采访技巧”知识点的讲述为例,部分教材中在讲到具体的采访技巧时,仅停留在大而空的理论说教层面,而对于什么情况下该使用何种采访方式缺乏具体的说明与例证。这就造成学生即使学完该门课程,依然会在采访中手足无措,从而造成了教与学“两张皮”的状况发生。这种滞后性不仅增大了教学的难度,也使得学生缺乏阅读教材的兴趣,从而很难达到预先设定的教学效果。

(二)重形式而轻内容

在新闻采写教学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重形式而轻内容的问题。在这里笔者以一次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一次以“你的国庆怎么过?”为主题的新闻采写作业中,笔者给学生提了两点要求:一是要通过具体的采访来体现自己新闻作品的价值;二是要有相应的文字新闻稿。在学生递交的新闻作品中,笔者发现学生使用了各种较为先进的技术软件来完成这次作业,但却存在一大部分学生从头到尾只有各种花哨的形式呈现,却唯独没有与这次主题相关的内容呈现。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我才得知学生对于作品剪辑的技术并无多大的障碍,但是写稿时却先要在手机上进行各种搜索,否则无从下笔。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但也让人们的某些能力日渐退化,这也是笔者在这门课程的具体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

(三)实践平台的局限性

新闻采写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中较强的实践性。因此,目前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基本上都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并以此作为学生实践的主要平台。以笔者关注的此类公众号为例,其中包括学生个人公众号53个、校级各种公众号16个。在对这些公众号进行分析与研究后,有两个现象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一个是大多公众号在写作结构上出现了套路式写作问题,缺少一定的创新性。甚至在一些新闻稿件中出现了“内容不够,形式来凑”的现象。另一个问题就是,在这些公众号的新闻稿件中,存在部分采访环节失实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编造某些采访环节从而在形式上达到新闻的要求。这对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因为学生一旦养成不尊重新闻事实的这种恶习,将來就难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从业者,甚至有可能对整个社会造成危害。因此,这种以公众号为实践平台的方式虽方便易做,然而其存在的局限性,使其很难做到真正培养学生的采写能力。

三、对于当前新闻采写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在理清新闻采写教学所面临的现状与问题后,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对今后该门课程的教学能有所启示。

(一)编写校本教材以配合教学工作

相较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来说,新闻采写课程教学更具有时新性。因此,要解决教材相对滞后的问题,应结合媒介环境的变化与学生主体的特点编写校本教材。在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充实其内容:第一,与业界的新闻工作者保持经常性沟通,并与他们讨论新闻采写的具体教学方式,听取他们对该门课程的建议,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编入校本教材。第二,及时更新教学案例,用时效性强的新闻案例来解读教材的相关理论,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易理解教材内容,又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三,将学生的新闻采写作业作为校本教材的一部分,从而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更有针对性。通过这种方式,既能使学生对于自己存在的问题印象深刻,又能通过分享别人的作业而相互学习。

(二)注重对学生新闻采写基本功的培养

针对学生在新闻采写学习中存在的重形式而轻内容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注重对学生基本采写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点上可借鉴业界的做法,如让学生自行报选题,在通过班级讨论后对选题进行筛选,之后对于已定的选题由所报者进行策划、采访以及写作。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可以培养学生新闻采写的基本功。其次,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写作能力。如在大学阶段初期开设有关通识课,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还可定期邀请业界新闻工作者开设讲座,为学生布置相关新闻采写作业,并通过他们对学生作业的点评来提高学生的新闻采写能力。

(三)完善多平台的实践模式

在未来媒体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内容生产还是技术更新都是媒体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两者并不是对立矛盾的关系。当前,媒体环境的发展正日益走向媒体融合的态势,这一过程要持续多久尚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因此,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必须考虑到这种媒介环境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对于新闻采写这门课来说,多平台的实践模式更能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这种多平台的实践模式具体表现为:传统媒体+新媒体+校办媒体,这是因为,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力一直是其优势所在,以此为实践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新闻基本功;新媒体的优势则在于理念和技术,以此为实践平台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当前媒介环境的变化;与此同时,校办媒体仍不失为学生实践的有利平台。这种多平台的实践模式,可以使学生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更能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四、结语

新闻采写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作为一名教授该门课程的专业教师,既要对课程的基础理论有精准的解读能力,又要时刻关注当前媒介环境的发展变化,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以便充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不断地完善教学理念,并为他们提供正确的实践指导,使这门课程达到预期设定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媒体人才。

参考文献:

[1]叶红梅.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研究——基于134所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情况分析[J].东南传播,2017(2).

[2]刘长乐.凤凰全媒体[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6.

[3]白红义.“正在消失的报纸”:基于两起停刊事件的元新闻话语研究——以《东方早报》和《京华时报》为例[J].新闻记者,2017(4).

作者简介:刘娜,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新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助教,硕士。

(责任编辑:薛耀晗)

猜你喜欢
新闻采写培养模式
新媒体时代新闻采写的创新与突破
试论电视新闻采访的创新求异意识
浅析媒体融合时代报纸新闻采写的转型策略
新媒体视阈下新闻采写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网络时代背景下新闻采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