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依雨
摘要:甘肃白银社火秧歌是一种独特的民俗艺术形式,它发源于民间,是老百姓祭祀或节日庙会上的杂戏活动。社火秧歌表演是一种重要的民俗传统,它记载并传承着中国的渊远文明,传承着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文章以甘肃白银社火表演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白银社火的基本情况、内容及功能、基本特征等方面探讨其形式化特征。从对白银社火的历史发展结合音乐特征及舞蹈特征分析,来发掘白银社火表演对于城市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古老艺术的传承的重要性。由于白银社火秧歌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其造型、脸谱、音乐、舞蹈、意义都是独一无二的,故对于白银社火秧歌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及美学价值。
关键词:社火 秧歌 形式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7—0109—05
秧歌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和风格样式。它是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歌舞形式,是一种用锣鼓等乐器伴奏的,集舞蹈、歌唱等融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艺术。在甘肃白银市,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广场上总是最热闹的,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观看社火秧歌表演。社火秧歌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包括锣鼓手,舞狮等,所到之处,爆竹声声,锣鼓喧天,气氛热烈。而随着时代的改变,它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新的变化,成为了人们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活动。本研究以甘肃白银社火秧歌表演形式化特征进行研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甘肃白银的社火秧歌表演。
1 甘肃白银地区社火秧歌的概况
1.1 甘肃白银地区的文化历史背景
白银市之所以成为白银市,是因为有一段采矿业的渊源。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就发现白银境内有可采之矿三十余个,每天都有三四千人在矿上进行开采挖掘的工作。政府在凤凰山、火焰山、铜厂沟等距离市中心10公里左右的地方设立了“白银厂”,这是专门的办矿机构,白银市由此得名。甘肃白银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至今为止已经发现近20处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意思是说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在这里生存了。
甘肃白银有很多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刺绣、彩陶、社火等。每年正月初五“扫五穷”,开始闹社火。正月初七叫做“人七日”,家家户户都要吃长面。正月十五闹元宵,人们放焰火、还要耍社火、吃元宵。正月十六叫做“回神”。而在正月二十三那天,人们要进行“跳干儿”的活动,就是男女老少将柴草点燃之后相继跳跃,所以这个活动也可以叫做“跳火”,通常是用来保佑平安,图个吉利。
1.2 甘肃白银社火秧歌的溯源及历史流变
社火秧歌属于我国民间庆祝春节的传统活动,也可以说这是春节期间老百姓的“大狂欢”,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也是一种最普遍的民间民俗传统文化,可以说,社火秧歌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火秧歌属于比较传统的艺术形式,它来源于古代人类对火和土地的崇拜。顾名思义,社就是土地神灵,火就是火神。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社火秧歌表演增加了轻松的娱乐成分,至今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北方的一种大规模的民间娱乐活动。甘肃白银是社火秧歌古老的传承地,胥鼎在有关社火的专著《三秦社火》一书中论述了“周秦时代举行的摊礼是社火形成的基础”,汉代以后,摊礼改为年终举行一次,而且规模比周代更为宏大,在北宋时期,沿袭隋唐时在摊礼中加入了娱乐成分,元代以后,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社火秧歌表演继续完善和发展,并进入了更为成熟的表演阶段。在甘肃白银市,千百年来在节日期间都有着民间社火秧歌的表演活动,民众自发的组织起来去到各个村落进行表演,这种表演方式一直保留并发展到今天。而在我国的其他地方都有“闹社火”的传统,其中甘肃白银社火艺术形式独特,群众乐于参与,种类繁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表演形式。近年来,国内外对于白银社火秧歌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地方政府也把白银社火秧歌作为传承古老文化的手段加以扶持、支持发展。甘肃白银社火秧歌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变化,也和甘肃白银群众文化思想的需求有着极大的关系。
1.3 甘肃白银社火秧歌的现状
如今在甘肃白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论是政府阶层还是人民群众,对于社火秧歌的喜爱更加浓厚,所以更加重视发展社火秧歌。人们都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甘肃白银地区的人们来说,“正月十五闹社火”成为了每年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文化活动。而社火秧歌作为白银地区一种节日庆典表演形式,已成为白银人们民俗文化娱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想要更好的发展白银社火秧歌,创新是重点。节目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音乐、舞蹈编排、服装等方面,除了保留原有的地方特色外,还学习并结合了其他地区的社火秧歌元素。音乐有更多的选择性,风格多样。在秧歌舞蹈编排方面,更是花样繁多,造型迥异,道具由原来单一的红绸、扇子发展到现在的灯、花等等。表演内容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舞龙舞狮、踩高跷外,也加入了新的表演项目,例如划旱船、铁芯子等等。
甘肃白银社火秧歌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民俗内涵,使自身的影响力逐步上升,逐渐上升为世界层面的节日庆典典型活动。这对推广白银市的文化认同、整合城市资源、丰富文化内涵乃至提升自身的影响力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在白银社火秧歌中,表演者大多为农民和工人,组成社火秧歌队伍在村落和广场上进行演出。由于其中一部分表演项目融入了戏剧表演及武术套路,所以在秧歌表演中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而对于这样一个有着危险性的活动项目,作为家长是很少让自己家的孩子去学习这项活动的,更何况见不到任何利益可言。由于没有学习者,一些秧歌老艺人的高难度动作无法培养新的接班人,导致秧歌表演者出现断层的现象,如此,一些节目的精髓就会慢慢流失,从而阻碍到甘肃白银社火秧歌的发展。
2 甘肃白银社火秧歌的表演内容及功能
2.1 白银社火秧歌的表演内容
白银社火秧歌和其他社火秧歌基本形式大同小异,属民间自发举办的春节至元宵节的文娱活动,包括:太平鼓、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铁芯子、打铁花、耍腰鼓等表演项目。
2丄1太平鼓
太平鼓是一种源自汉族的鼓舞,它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是甘肃白银老百姓们非常热爱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风格很独特,带有浓厚的西北风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太平鼓是“天下第一鼓”。每到节日的时候,各类活动的高潮都是太平鼓,从开始表演就是龙腾虎跃、普天同庆、鼓手们前后左右的翻转,上下起落的敲打,配合默契,就好像是萬马奔腾,春雷滚滚。
太平鼓有很多种表演形式,比如“大轿迎宾”、“黄河儿女”等,表演的队伍也有不同规模的,24人、48人甚至108人。鼓点呈现出高鼓、中鼓、低鼓三种基本打法。在锣鼓伴奏和表演者领队的带领下,演员们不断的变换新的队形,“两军对垒”“金龙交尾”等等,真是好不热闹!
2.1.2 铁芯子
铁芯子主要是以纲筋为主,把它固定在木桌的上面,由2-3个10岁左右的男孩女孩装扮成剧装,不漏痕迹的绑在弯曲的钢筋上面。这些演员立于宝剑、花朵或马鞭之上,不出声说唱,主要是以装扮奇巧出名。
2.1.3踩高跷
高跷,常见于秧歌中,也叫作“高跷秧歌”,全国各地都有流传,表演的时候表演者双脚要踩踏木高跷,一般都是以舞队的形式表演的,规模不定,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角色一般多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各地高跷所使用的木跷从3分米至30分米不等。
高跷秧歌的演员早先扮演着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等下九流人物,如今他们大多扮演着古代神话或者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如《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关羽、张飞和孔明等;新中国成立之后,各行各业的人们也多有扮演。踩高跷的服饰类似于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刀枪棍棒、扇子手绢等。表演风格上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重在炫技秀功夫。有的高跷队的演员边走边敲手中的小锣,发出“堵单堵”的锣声,有的人据此编出一句顺口溜,“堵单堵,高跷过来快些躲,踩着你,买上二两果丹皮。”
2.1.4 打铁花
打铁花也是在元宵节期间人民文化娱乐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流行于白银景泰县一带。而它最初却是从外地传进白银地区,历史悠久,与冶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生产力不发达、人民生活困苦时期,民间自创“苦中作乐”的一种产物,主要是利用熔铁炉把生铁砸碎加温熔成铁水,再用木板向上打击即将下落的铁水,铁水被打散成火星花簇以伞状下落而得名。加上现代工艺技术,异彩纷呈。打铁花者大多是y由手脚利索的年轻小伙们担当,几人轮流接替,热烈气氛达到高潮。
2.1.5 火链球
火链球是元宵节间晚上社火秧歌表演形式的一种,也是流行于白银市景泰县一带。是以麻绳点火作为武器,加上武术套路表演,然后将绳子的两端装上放有木炭的铁丝网,待到表演时将木炭点燃用力甩舞起来,不漏火,不熏人。可分单、双、三人进行表演,场面宏大,别有一番情趣,特别是表演结束后围鼓唱的小曲,如《新打的庄子》《庄农曲》《九杯酒》等等,别具风味。
2.1.6 滚灯
滚灯就是滚动在地上的灯,现为白银市景泰县所独有。相传是在战争年代,将士为了在夜间行军所需而创作的,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娱乐形式,所以滚灯一般是在晚上表演,五颜六色的彩灯滚动,就像五彩斑镧的长龙,交相辉映,好不美丽。无论是彩灯、服装制作,还是精彩的表演,都能体现出古代文明与现代科学完美结合。
2.2 社火秧歌的社会文化功能
社火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有不同文化因素的不断融入,使其具有复杂多重的社会文化功能。这些功能主要包括:娱乐功能、宗教功能。
2.2.1 娱乐功能
娱乐群众是社火最主要的文化功能。这种文化功能的形成与社火的主要文化成分一社祭仪式、驱傩仪式、百戏表演、戏曲的文化性质密不可分。社火的雏形——社祭仪式在秦汉以前还仅仅是一种原始的带有前宗教性质的巫术活动,秦汉以后,民间的社祭仪式逐渐褪去其巫术色彩,演变为包括鼓乐、歌舞的既娱神又娱人的文艺表演形式;驱傩仪式则更为彻底,从官方到民间都将它从一种原始的巫术活动演变为娱乐性更强的文艺表演;而百戏自产生之日起,更是所有社会阶层都喜欢的一项娱乐方式。随着这三者的不断互相融合,最终形成社火这一新的文艺方式,其文化功能也就汇集在社火中,使社火具有强大的娱乐功能。而人们对传统的社火秧歌进行了改变和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人民群众的文娱生活,新元素的加入也使白银社火秧歌迈入了新纪元,从而激发了社火秧歌对于白银人民的兴趣。
2.2.2 宗教功能
宗教意识是历代统治阶级维系其统治稳定的主要文化手段,使人类具有了凝聚群众心理和精神的力量。
通过对参与社火的民众的采访调查,发现他们在参与社火时(包括亲自表演与观看)经常表现出某种类似于民间宗教的狂热热情。如无偿地、不计个人得失地为社火提供自己的人、财、物力,竞争社火角色时奋不顾身的狂热参与精神,参与社火时内心所盼求的神灵庇佑心理等。就社火本身而言,它在表演时与一般的文艺娱乐形式不同,不但使群众的身心得到娱乐,还具有驱邪禳灾的宗教性功用。人们争着将社火请进宅院,让社火为自家驱除邪气。同时在某些民间庙会和祀神活动中,人们请上一台社火也是对神的极大敬奉,这些都说明在社火活动中蕴含着群众的大量宗教心理需求。社火对于民众的精神凝聚能力并不亚于宗教,这表明社火具有类似于宗教的功能。社火的宗教性质仍与其文化成分有关。自古以来,社祭活动就具有宗教、政治、文化内容相结合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巫术和宗教性质。
3 甘肃白银社火秧歌表演基本特征
3.1 甘肃白银社火秧歌的音乐
社火音乐使用随意,与大量传统曲牌的流失和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之下艺人追求高效简单易操作的音乐观念不无关系,甘肃白银社火秧歌音乐总体上的特征是粗犷豪放,唱词简单,节奏欢快,烘托热闹欢愉的节日气氛,这种现象与社火音乐在白银社火展演中所承担的作用有很大关系。白银社火中传统的音乐类型主要有锣鼓音乐以及吹打乐,表演的时候背花鼓拍小镲敲小锣。自古以来,我们知道音乐与舞蹈是密不可分的,而在社火秧歌中的音乐和舞蹈也是一样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舞蹈艺术的不断发展,舞蹈音乐作为其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段应运而生。舞蹈音乐是一种听觉形象,对于凸显舞种风格、呈现舞蹈动作、塑造环境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激发舞者创作欲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社火秧歌中我们讲“乐”“情”相通,也就是说音乐与表演情感是相互联系的,舞蹈音乐的成功使用会为舞者的表演锦上添花,可以让观众在听觉与视觉的双重感受下加深对白银地区社火秧歌舞蹈主题的理解。
甘肃白银社火秧歌所用到的主要民间器乐分别有“鼓吹乐”“锣鼓乐”“丝竹乐”三种。“鼓吹乐”是比较普遍的器乐品种,在平时的婚丧嫁娶、节日期间都少不了敲打锣鼓。在“吹鼓乐”中,“唢呐”为主奏乐器,而“唢呐”也俗称“喇叭”,它的音色高亢明亮,容易渲染气氛。
“锣鼓乐”在白银市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靖远县的跳鼓,景泰县的背鼓子和白银区的太平鼓,演奏過程中的伴奏乐器主要以锣鼓为主,另外也用来配合舞龙舞狮、扭秧歌、划旱船等其他多项表演形式。
“丝竹乐”在白银市现还没有比较完整的乐班,基本以二胡、板胡独奏为主。
3.2 甘肃白银社火秧歌的舞蹈特征
甘肃白银社火表演中,很多节目的动作、节奏等都描绘的非常细致,而且贴近百姓,俗称“接地气儿”。主要的道具旱船、红绸和舞狮舞龙等,服装很大程度上参考了戏剧和京剧的行头。由于受甘肃白银的地理位置的影响,当地较流行“秧歌子”,是一种说、唱、跳相结合的舞蹈,表演风格粗犷豪迈。道具方面除了红绸、扇子之外,还有包括车、花、鞭、鼓子等等。不同道具的使用,体现出不同秧歌舞蹈的不同特征,构成了白银社火秧歌舞蹈风格特征。各种各样的道具的使用美化了秧歌舞蹈的表演,充分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情”字是白银社火秧歌舞蹈表演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同时也是社火秧歌表演的灵魂。表演者在表演中将“情”字贯穿秧歌表演的始终,有种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放松感觉,体现出人与自然紧密相连的情感体验]。这种透过舞蹈表现出来的动态情感,不需要过多的装饰便能吸引住观众,能够和观众达成精神上的共鸣,能够传递真实的情感。丰富的歌舞素材为社火秧歌的表演提供了广阔的创编天地。社火秧歌的表演素材可以说都是来自于人民群众,使得群众在节日期间都愿意自发的募集款项,为民间社火秧歌表演团队提供设备道具,这种强大群众的力量,使得社火秧歌表演队伍能够不断创新的发展下去。
4 甘肃白银社火秧歌形式化特征
4.1 社火秧歌表演的不确定性
在杨惠珺[1]的《陕西民间社火的文化地层》一文中说:“社火民俗并非一种封闭、保守、不变的文化形态,具有相当开放的文化吸纳性,任何时代的艺术形式,只要受到群众的喜爱,都可以纳入社火中进行表演。”社火民俗在时间的坐标上延续,必然要适应新时代文化因素的介入,不能不变异。社火民俗在空间的维度上扩展,必然会遭遇本土民俗因子的碰撞,不得不变异。特别是从改革开放以来白银社火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大部分的白银居民都认为社火秧歌需要创新变异,但是由于几乎每年都有本地社火秧歌老艺人辞世的旧因素,表演更新速度相对较慢。
白银社火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之下还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季节性、全民性的民俗种类,也是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武术、化妆和科学技术在内观赏性很强的文艺活动。在白银地区乡村民俗文化生活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建设乡村民俗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其社会功能和发展等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4.2 现代社火秧歌的创新性
社火秧歌作为一项人民喜爱的节日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很重要。社火秧歌发展到今天的程度,表演项目的创新是首要条件。首先就是要吸收新鲜血液。传统的老艺人由于年龄的增大,可能无法适应现代流行趋势,而年轻人的加入把开放的思想和传统表演相结合,对社火秧歌的创新起到极大作用。风靡一时的广场舞成了现在时下最流行的娱乐活动,动作简单,音乐欢快,如果将这种现代流行舞蹈融入到社火秧歌表演中,相信人民的热情度会更高。道具、服装就更是丰富多样,新的尝试给白银人民带来新鲜感,日常文娱活动也变得丰富起来,成立了白银地区民间社火秧歌文化协会,到不同地区进行社火秧歌表演,相互切磋,吸取经验。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必要地创新不是完全的改变,过度的改编和创新只会使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最终会慢慢消失,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所以在创新的同时,也要保护我们传统文化不被丢失。
5 结语
在文中对白银社火秧歌表演形式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和研究,在本文即将完成之际,我期待更多的学者关注和研究白银社火秧歌,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其它文化因素,填补本论文中的疏漏和不足期待更多媒体和相关部门更好的关注白银社火秧歌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提出更为有力的保护方案和措施,为这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释:
[1]杨惠捃.陕西民间社火的文化地层D].艺术百家,2007(A02):12,43-44.
参考文献:
[1]申易之.祁县社火音乐文化调查与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5.
[2]李宝杰.陕西民俗音乐文化的区域性比较与分析——以闹秧歌、闹社火为例[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03):8-16.
[3]王奕祯.蔚县秧歌调查与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09.
[5]霍其武.晋南社火体育健身文化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0.
[6]穆长青.延安时期陇东的革命秧歌与社火[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1):56-61.
[7]王岁孝,赵建昌.白银社火民俗的现状与特点[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37-41,50.
[8]黄旭涛.从文化生态视角看祁太秧歌的生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17-22.
[9]侯慧娟.汾西地灯秧歌调查与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10]张蔚.闹节一山东秧歌的仪式性与反仪式[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07.
[11]郭丕汉.临县伞头秧歌的源流探索吕梁学院学报,2011(04):91-94.
[12]王铁新.晋南社火民俗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08):125-128.
[13]张萍.宁夏回族社火现象调查研究[D].银川:北方民族大学,2012.
[14]石辰瑞.晋中社火中的民间舞蹈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3.
[15]张芳.陇南社火探微[J].大众文艺,2010(01):202-203.
[16]姚欣杰.宝鸡陈仓黑社火调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17]张迪.城市化语境中的社火流变[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18]李小萌.凉州社火秧歌[N].甘肃日报,200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