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技击及武术价值功能演绎研究

2018-08-11 06:34王笑地
武术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技击武术

王笑地

摘要:正确理解武术的技击性是科学认识武术的基础,更是推动武术事业理性健康发展的前提。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发展的眼光从历史、社会、文化等视角对武术的技击性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技击”作为武术的本质特征在社会形态演进下是由单一走向多元的表达。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武术逐渐脱离了实战性的厮杀军事武艺范畴,其技击性弱化,并在不断植入优秀的中华文化其教育性、健身性、娱乐性等价值功能已是主流。因此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武术的技击性是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武术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武术 技击 社會形态 军事武艺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7—0011—03

武术的技击性一直是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诸多学者在这一问题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基于此,笔者从武术诞生原点出发从历史的演进社会形态的变化下去分析武术的技击性;一是研究在社会形态下演进武术技击多元化表达,即是对当今时代下武术其“技击性”做出正确诠释的前提。二是研究社会形态演进下武术价值功能及文化内涵的体现,是指导新时期下武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航标。

1 技击概念的界疋

谈论武术的“技击性”就必须对“技击”一词的概念做出界定,关于“技击”一词,诸多学者考稽其最早出现在《荀子.议兵篇》中的“齐人隆技击”和《汉书.刑法志》中所载“齐慰以技击强”这里的技击主要指的是军事武艺中搏斗厮杀的技艺。武术在长期发展中并在被不断的植入优秀的中国文化后逐渐形成表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拳种、套路,和价值功能显著的特色武术文化体系,尤其近代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武术在不断体育化的过程中技击性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技击”已不能再简单地理解为厮杀搏斗应包含以套路演练、功法练习在内的具有攻防格斗技艺方法。社会形态变化下武术其技击性亦是动态变化的,当下将其定义为“表现或使用攻防格斗的方法”。[1]

2 技击表达方式的演变

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形态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呈现为一种前进的、上升的、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运动趋势。社会形态三分法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社会依次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2]而始于原始厮杀的武术随着在社会形态演变、人类需求模式的改变,其“技击性”的表达也随之变化。

2.1 由单一性到多元性的表达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在原始社会形态下,人类只是为了满足初级的生理、安全需求。脱胎于原始社会的狩猎、厮杀的武术在这一时期“技击”的主要表现形式一是徒手、拳脚肢体的运用。二是使用器械。技击其单一化的表达就是为了生存徒手或使用简单的器械杀死猎物以求得生存。工具及使用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进入奴隶社会,青铜工艺已达到较高的水平,特别是西周时期,冶炼技术的发达适用于战争的需要。各类青铜兵器大量制造,加之日益频繁的战事促进了军事武艺的巨大发展伴随着与之相应的军事技能的训练也较为成熟,史料中不乏有关于军事技巧训练的描述。秦扫六合后进入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这一社会形态下军事武艺与武术发展可谓是空前绝后,有关军事武艺成熟的训练方式、各类器械的繁荣与民间武术的空前发展。

纵观古代武术的发展史,军事武艺与武术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二者往往合二为一,混融一体。[3]古代武术经历了原始的朦胧、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在明清时期空前发展后趋于成熟逐渐脱离军事武艺模糊的概念范畴。其技击性亦是从原始单一的击杀技能走向多元复杂。在经历军事武艺格杀技能训练后技巧化到逐渐形成自己的武术体系。明清时期拳种多样,内容丰富的套路与专门的功法练习个个都有技巧练习。晚期至民国时期,中国新旧矛盾的骤然猬集突破了传统的社会承受能力,社会形态的演变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景象,[4]军事武艺的终结是武术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受到西方文化强势的影响下技击作为武术的一个原点功能随着武术的文化不断地演绎推向更深刻的、更模糊的方向上去。[5]西方文化的强势植入也使武术呈现出斑斓的色彩,受西方文化影响下竞技武术的产生,商业化影响下影视武术等如雨后春笋般产生竞,相演绎着不同的风采。

2.2 由主导性到多元化的表达

内因是导致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是事物运动的动力源泉,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人类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运动发展过程中对社会需求的变化影响武术其价值功能以技击为主导的武术走向多元化的表达其实质是武术技击性“弱化”的一个过程。人类解放的进程与社会形态的嬗变实际是同一个过程[6],有人极端的说过:战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不管正确与否,但其道出了人类文明史的过程,亦是一部战争史。

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走向高级的社会形态的过程中,在相对较低级的社会形态下人们更多的是满足生存安全需求,无论是史学著作亦是民间武侠故事到今天的历史古装影视剧无不折射出古代诸多习武者一则是为了建功立业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二则为了防身立命求得生存。回顾武术发展史政治的干扰是影响技击的主要因素政治制度变迁是推动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动力源泉[7],在冷兵器时代武术与军事是武艺密不可分的,其技击性主要集中体现在实战性的厮杀低级社会形态冷兵器时代下其技击性则是主导性亦是其本质的特性。然在军事武艺之外,武术亦有自己独特魅力所在,无论是古代的“武舞”,亦是长期存在于宫廷两两对抗的角抵活动,还是存于勾栏、瓦舍间的套子武艺或是道家、寺院内的存在的武艺到民间秘密结社的武术活动无不体现出武术的多元化特征。展现着其强身健体、娱乐观赏的等功能,到近代列强侵入下中央国术馆及精武体育会的建立武术更是担任起一种强国强种的责任其教育功能的放大使其走进了校园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再回看武术艰难的发展历程,在冷兵器时代,传统武术的出场形态相对单一,技击性是传统武术主要出场形态[8],在社会形态的演变下,中华武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汲取多种元素养分并与多种因素发生着作用,武术技击的展现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一旦其生存环境变化,技击也就失去了理想的表现环境[9],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武术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是一种多元化表达的方式。

3 武术价值功能的演变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跟政治伦理、释道儒玄、兵农医艺、日用百功等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10]

3.1 由技到艺

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注重整体、自然与和谐,尤其讲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这种“天人合一”思想观念指导下,中国传统文化和技艺的发展形成了一种“写意”“求意”的整体精神受其影响下的武术追求一种“艺”的表达转化。发展到成熟期的武术发展到成熟时期的武术具有很多独特之处,如内外兼修、形神兼备、重道、重教化,重和谐、重防卫、重意境、重整體等等。[11]技击追求是“打”讲求实用、注重实效。随着社会环境和技击生存空间的压缩和更高的技艺追求,则上升至艺的层面,其动作的整体表达美观程度,追求的神形兼备、天人合一。“艺”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武术套路,在演练过程中应体现为功、守、进、退、动、静、虚、实、刚、柔、疾、缓等规律。在内要求有精、神、气、力、功,在外为手、眼、身、法、步。武术中内三合与外三合高度的契合内三合中: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中: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无一不是对高超技艺的展现对动作追求一种艺术化的表达。古代就有“剑舞”之类的形式供人观赏、其舞必以武技,具有观赏性价值。[12]从民间街头到宫廷以武艺表演为生的艺人,到现如今竞技武术腾空、跳跃、空中转体其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再到武侠小说、影视剧中对人物高超武艺的刻画无一不展现出一种强烈的艺术成分。戴国斌就曾谈到“武术乌托邦是对技击的理想和想象既体现在对技术方法的尽善尽美追求上,也表现为价值目标的全面、多元上。”

3.2 由技到道

古代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家思想是整个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它决定着传统文化的总的发展模式。中国武术思想的认识论、方法论,均与道家思想有直接的渊源,[10]这里谈论的道不仅仅指的是道家的思想而是以道家思想为基融古代优秀道、儒、墨、法等各家之大成的思想即“武道”。可以说这种“道”思的想贯穿了中华武术思想发展的整个脉络。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而武术的最高境界便是一种道的追求;当由简单身体运动上升到思想,精神层面的追求时就已超越单纯技击的内涵而是一种更高层面的追求即“武道”。从广泛流传的一些朗朗上口的拳彦、包罗万象的拳理到后来各种拳法的“心法”中不难看出这一点如:王宗岳《太极拳论》中阐述的太极拳理: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些规律无不体现在武术拳理中。其阴阳、五行、八卦之机动静、刚柔、虚实变化将这种简单的身体文化演变到更高层次的追求体现的淋淋尽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当这种理念被人们接纳后,会形成道德,在武术中称为“武德”。武德一词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注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不断在变化发展。过去武德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各门各派也都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武林中亦有“未曾习武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之说。“武德”更是教化人的表现;简单而言武德即“尚武崇德”上升到道德高度及武术活动人遵循武术道德规范的一种道德品质。武术更是一种精神意志的体现,激发人们的民族精神。尤其当国家面临为难之际纵有众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古有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刺杀秦王之举,岳飞精忠报国,在近代烈强的侵略下无数武者毅然决然的投向保家卫国的行列中,在民国时期张之江等创办的中央国术馆与精武体操会的成立无一不是一种爱国之表现。其文化价值在于能唤醒人们的理想和信念武术其至高无上的表现在于其独具特色的凝聚力。

4 结语

在当今社会追求健康的新世纪生活,主题下,武术其原始厮杀格斗为主的特征显然在当今的社会大背景下不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从人类的发展来看,我们的社会形态跨过了低级的形态向高级的社会形态转变,当下其健身、教育、娱乐等价值功能在当今社会是一种主流。受到域外文化的影响武术生存的环境空间正在被压缩,如还一味只谈其技击性只会使武术的发展固步自封,武术应追求一种新的方式与当今社会环境结合,以求得更为长远的发展。中华武术是建立在技击的表象上,通过体现积极内涵,追求超越外在的理想化技击艺术。[12]正确看待今天的武术而不是究其能不能打追其技击性何在,不过分追其技击不是不谈技击更应该去深入探索一种更合适的方式去诠释技击去看待当今的武术,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武术事业谋求出路。武术发展到今天,其技击的内涵依然存在,它以一种隐性的方式而存在,它蕴含在武术的血液里以独特的方式展现出作为一种传承五千古老文明的民族传统项目,应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准确把握当代武术社会发展,正确认识武术的本质,增强对武术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以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武术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武术人去不断探索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洪浩,杜纪锋.论武术本质的层次性[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6):95-97.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9-111.

[3]李厚芝,邱丕相.论古代武术与古代军事技术的异同关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⑴41-43.

[4]李延明,吴敏,王宜秋.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演变[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49-156.

[5]王岗.质疑:“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6):28-33.

[6]刘同舫.人类解放的进程与社会形态的嬗变[J].中国社会科学,2008⑶:4一14.

[7]杨少雄.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11⑷.

[8]李龙.深层断裂于是与融合:中国传统武术进入现代视域的文化阐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

[9]彭鹏,毛爱华,尹碧昌.现代武术技击之思辨[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9(32)11:127-130.

[10]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27-44.

[11]杨建营.对“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的深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1):61-69.

[12]张杰,孙永泰.从武术习得层次理论与规律看武术的技击性⑴.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1:62-67.

猜你喜欢
技击武术
中华武术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武术
对外武术专门人才培养初探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罗汉拳秘传技击法(八)
传统技击五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