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7年,一段名为“环卫工背大学生蹚水”的视频在网上热传。2017年夏,贵州部分地区降暴雨,六盘水师范学院校内低洼地带形成积水,校方安排8名清洁工用长凳在主教学楼前搭起了“水中桥”,并在水中来回背着学生过“河”,此举引发网友热议。
对此事件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看法。
注意: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题园解析
这是一道时评类材料作文,“清洁工”“大学生”因身份悬殊,举动自然引发热议。对大学生而言,蹬水并非难事,何以就心安理得趴在年龄与自己父母相当的清洁工背上?对校方而言,大学生也并非襁褓婴儿,不深的积水,怎么就想出这样的处理办法?对清洁工来说,是真心服务还是被迫背人?学生在习作中,可从当事几方入手,切入思考分析,得出客观的辩证思考。
考试中,不乏时事新闻类材料的论辩写作。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审题立意时,考生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其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既要用道理来条分缕析,也要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佐证。前者,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阐明某个道理,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后者,可以用同质或反向材料进行论辩,扎实有说服力。在网络普及的今天,也可以大胆使用网民的议论看法作为群体认识的一个参考。无论怎样,论证过程中理须实、事必丰。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巨婴心理:部分人在成年以后,生理机制已经成熟,但心理机制依然停留在婴儿阶段,这种心理状态在大学生中很常见。他们生活上缺乏独立自理能力,精神上对长辈有很大的依赖,以自我为中心,要求一切无条件为“我”服务。
运用示例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而非娇弱病态的黛玉西施、蹒跚学步的稚子,不必被保护得不能吃一点儿苦。况蹬水过“河”算什么苦呢?再则,此校为师范院校,培养的是将来为人师表之才,倘若将来三尺讲台上杵着的是一群并未真正长大的“大小孩儿”,岂不可笑又可悲?
学校培养学生,不仅在于学业,更应在于精神。可惜当今社会,精神教育往往被忽视了。仅重视知识教育而忽略心灵浇灌的教学,将会导致初入社会的孩子心理年龄跟不上实际年龄。当其从云端跌落、从蜜罐被揪出,方才看清世间万象,届时极可能会难以接受。
何况,老师、父母为孩子提供的避风港遮得了一时风雨却遮不了一世。孩子迟早得走出父母的臂弯,独自面对生活的艰难。有位医生熟谙世界上成千上万的病毒细菌,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遭遇这些肉眼不可见的细菌的攻击。于是,他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了一个无菌环境,让孩子从小生活在无菌环境里。可等到上学后,他精心呵护的孩子反而屡遭疾病的侵袭。此例虽过于极端,但恰恰说明家长过分的溺爱反而害了孩子。——蔡嘉宁[杭州学军中学高三]
适用素材
《无问西东》
运用示例
电影《无问西东》中青年学子沈光耀出身富贵,有思想有学识,体格健壮、长相俊美,是那个时代所有优秀青年的缩影:家世好,聪慧、机敏且勤奋。
当他追随学校偏居西南一隅时,一度自我怀疑、迷茫——面对国家危难,自己究竟该何去何从?一位飞行员上校启发了他:“这个时代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于是他参了军,做了飞行员。训练间隙,他将自己省下的食物及母亲送来的补给空投给了无依无靠的战争孤儿,最后用残破的飞机撞向了敌人的军舰,以身殉国。
战争年代的沈光耀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个中华青年应有的担当,而今和平年代的大学生却将“蹚水”视为猛兽,湿鞋湿脚成为畏惧之至的难题。如果连这种小小的困难都没有办法克服,还要依靠清洁工的帮助,那么当这些大学生真正踏入社会时,又有什么磨难是他们可以克服的呢?国家未来的建设终究是要靠这些大学生,长此以往中华民族的前途又会怎样呢?——一考生[杭州学军中学高三]
适用素材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人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修订完善大学生行为准则,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运用示例
学校教育应完善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六盘水师范学院的安排无形中为学生撑起一把“保护伞”,不少学生将这样的行为视为理所应当,忘却了自己的责任。如今的社会既不需要“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又毫无责任感”的文弱书生,更不需要“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面对困境,作为青年人,本应有乘风破浪的勇气,而非畏缩不前。学校更应该鼓励学生迈出舒适区,有所作为。一个人只有在不断磨砺中才能得到成长。
学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任重而道远。学校应为社会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国家迎来崭新、光明的未来。扎克伯格从哈佛大学辍学,用十年时间创造出亿万财富,然而作为“千禧一代”的他坦言,大學时光为他提供了珍贵的财富。影响世界的巨大改变往往源于不起眼的成功,学校便是孕育这些不起眼的成功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应获得改变的勇气,认识到肩负的社会责任,望得见宏伟的未来,扎实走好每一步。——季书娴[杭州学军中学高三]
标杆作文
教育迷途后的瓶颈
文/张翔[杭州学军中学高三]
前不久,一段名为“环卫工背大学生蹚水”的视频在网上热传,掀起了轩然大波。
暴雨导致了路面积水,学校安排搭建“水中桥”尚可理解为对学生的关怀,但让清洁工背大学生蹚水就有了“过度保护”的意味。身为身体健全之人,而且大学生更是处在一生中精力最旺盛、最有活力的年龄,且面对的只是低洼处的一些积水,校方却安排清洁T背学生蹚水,着实令人费解。既然清洁工能蹚水,难道大学生就不行了吗?
因此,社会上有不少声音将“错误在谁”的矛头对准了“六盘水师范学院”,认为学校如此“宠爱”学生,是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给走偏了。
但校方如此安排,绝非只是简单的对错之分、褒贬之论,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存在的教育迷途与瓶颈。
如今的社会,近乎是“以学生为天”。
在购买火车票时,大学生可凭学生证享受优惠;在学校附近的饭店就餐时,身着校服便可享受折扣;甚至在某些公交车上,原本的“爱心专座”变成了“学生专座”。这些做法,将学生推上了社会身份的制高点,看似是对全民教育热潮的迎合,殊不知,这实则是把教育逼到了断壁悬崖。
社会对学生赤裸裸的“偏爱”,无意间使教育举步维艰。
但教育理念的迷途早巳不是个新鲜的话题。“高分低能”使我们反思教育重分数、轻能力培养的问题,“复旦投毒案”警醒着我们当下品德教育的缺失,近年来,“教育”本身就是个敏感的词汇。
而六盘水师范学院在如此敏感的时期“顶风作案”,将自己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难道仅仅是因为从教人员没有认清本校教育理念的偏差、社会教育事业存在的弊端吗?非也!是社会舆论向学生群体的过分倾斜,使学校也要对学生们忌惮三分、“关爱”加倍。
前不久,某中学的一名学生意外坠楼,社会舆论即刻将矛头指向了学校,称其“安全教育没有落实”“设施的安全系数不达标”,更有甚者认为是学校的“教育负担过重,造成学生心理负担太重,而非意外坠楼”。而学校在面对各界的揣测与质询时,来不及也无力自我辩解,只能诚惶诚恐地安抚大众来平息舆论。
六盘水师范学院的顾虑大概也来源于此。当今社会,教育的热潮太过猛烈、“学生”的身份太沉重,若是让学生们自己蹚水,一旦发生意外,或一旦有学生、家长指责,社会舆论便足以压垮一所学校。而清洁工作为社会的“边缘人物”,成了“背学生蹚水”的不二人选。
社会舆论的虎视眈眈,使得许多像六盘水师范学院这样的学校被动地顺从于当下教育的迷途。
当今社会并非没有能够发现教育问题的教育者,而是欠缺敢于突破桎梏、背负舆论压力的人。这也是当今教育在迷途之后遇到的一个新的瓶颈。
重视教育固然不错,能够认清教育的弊端也实属不易,但我们现在更该做的是在正视教育的迷途之后,敢于改革,敢于突破,敢于给迷途的教育构想建设一条新的正确道路。
教师点评
文章并不是简单地批评趴在清洁工背上过“河”的大学生,也没有一味指责给学生过分呵护的教育工作者们,而是在喧闹的事件中,进行冷静分析一指责过后,该怎么办?当下教育存在困局,社会舆论时时刻刻将学校置于风口浪尖,学校左右为难,两害取轻。本文的可贵在于认识到“举步维艰”的当今教育需要疏通瓶颈,而全社会在围观的同时必须伸出援手。(汪 洁)
湿与失
文/丁陆碉[杭州学军中学高三]
不久前,贵州某师范学院因暴雨积水安排清洁工背大学生蹚水事件引发网友热议,也引发了我的思考。而“师范学院”这四个字更是烙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我认为,校方这样的安排向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念,极有可能导致学校的学生建立起畸形的做人准则,间接影响未来的千千万万学子。
我们对大学生的定义,是二十岁左右、正接受高等教育,还未走进社会的年轻群体。大学生一般体魄强健,代表的是青春阳光的形象。然而校方安排清洁工背大学生蹚水这一举动,与大学生充满活力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身体健康、活泼向上的大学生,为何不可蹚水去上课?倘若今天事情的主角是一群四五岁的幼儿园儿童,那么情况便截然不同了。大学生需要社会的关爱,但不需要此种“关爱”,不需要也不应该由清洁工来背其蹚水。
而校方过分关爱大学生的行为,究其根本,是害怕承担学生生病、受伤后的指责、责任。如今大多作为家中独苗的大学生,万一着凉生病,或不慎滑倒受伤,随之而来的极有可能是家长追责甚至闹事,以及沸腾的社会舆论。这从侧面反映出这个社会对大学生以及家长对成年子女过分的保护溺爱,而这种行为极易养成大学生好吃懒做、不愿吃苦的不良习气。大学生真的有那么娇贵吗?鞋袜湿不得,裤子湿不得,我不禁怀疑,这样的大学生能够面对人生中比自然暴风雨更加严峻的挑战吗?再联系当下,大学生不愿就业、“啃老”现象屡见不鲜,养尊处优、不愿吃苦、不抵风浪好像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的特征。同时,追求名牌、互相攀比之风在年轻人中又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果只关注物质享受而鲜少有精神追求及强韧品质,大学生该如何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少年强,则国强。由此看来,校方此举有失教育意义,不仅没有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没有真正教会学生去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更为严重的是,师范学院的学生未来将站在讲台上,向下一代传授知识及理念,如果错误的思想及价值观、人生观因此传播出去,受影响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再严重则影响整个民族未来的人才素质。连正确价值观、人生观都没有树立的师范学院的学生,何以育人?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名言还在我们耳边回响,我们不应失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傳统美德。行动起来其实很简单——向清洁工道声谢,自己蹚水而过。鞋袜可湿,但心中的坚定,不可失!
教师点评
校方担忧学生湿鞋安排清洁工背学生过“河”,关爱之心本无错,可是这种爱却渐渐变成了“害”。大学生们心安理得地趴在年龄与他们父母差不多的清洁工的背上,心安理得地享受社会给予“巨婴”的呵护和爱,殊不知失去的是应对风雨、战胜困难的能力和勇气。文章从这个层面进行分析,精准有力。(汪洁)
“巨婴”式教育可休矣
文/苏好予[杭州学军中学高三]
不久前,贵州一师范学院因暴雨积水,校方遂命8名清洁工用长凳在主教学楼前搭起“水中桥”,方便学生通行。如果新闻至此告一段落,围观的人或许会赞一句“暖心”就散了,但是,导致事件发酵并在网上引起热议的,是校方竟然还安排这8名清洁工在积水中来回背着学生过“河”!
这一幕实在滑稽,却让人笑不起来,甚至有网友怒了。仅仅是深不过膝的积水,那么多身体强健的大学生却趴在女清洁工孱弱的背上过“河”,在校方提供的这项“细致体贴”的服务中,我们看到了“巨婴”式教育模式。
在“巨婴”式教育模式背后,是教育部门包办代替的“保姆”式教育的陋习。在这类教育者的眼里,学生永远是缺乏能力的婴儿,即便他们已经长大成人,成了大学生——一代天骄就这样被宠溺成了一代天“娇”。在“巨婴”式教育模式背后,是教育部门“别里科夫”式的保守观念,他们一天到晚生怕出什么乱子:不敢批评学生,怕他们想不开自杀;不敢带学生春游,怕他们路上出意外;不敢讓学生体育课上跳马,怕他们摔了……总之,他们恨不得找个金钟罩,把学生与一切危险隔绝开来。
另外,媒体的围追堵截与家长对教育的病态期望,也助长了“巨婴”式教育。在很多教育热点事件背后,不乏媒体的肆意炒作与虚假宣传,任何人似乎都可以对教育工作指指点点,这也使得教育工作者有时候不得不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回到开头一幕,我猜想校方之所以安排清洁工背学生过“河”,其初衷也是想尽快疏散学生,同时不让学生和家长对校方有什么指责。殊不知这么一来,既抹杀了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合作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抹黑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此外,中国家长往往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和小皇帝供着,学校面对那些满身娇气的学生和咄咄逼人的家长,也只有各种无奈和妥协。有的学生考不好抑郁了,家长气势汹汹地质问老师:你为什么要把卷子出得那么难?有的学生军训晕倒了,家长气急败坏地质问老师:为什么要在高温下军训?如果我们的家长对教育抱着这样非理性的态度,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的教育很难培养“巨人”,只会培养“巨婴”,因为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合力的结果。
于整个教育体制而言,改变“巨婴”式教育,应从“放手”开始。一个人的长大,是从“被捧在手心里”,到“被扶着走路”,再到“一个人远去”的过程。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也应该坚持从“扶”到“放”,“扶”的最终目的是“放”,是教会学生自己走,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学校应该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去挑战新奇,去尝试错误,去承担责任;而对于社会和家庭来说,则应多一点儿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没有一个宽容和谐的社会环境,教育就无法进入一个真正多元、健康、完善的世界。同样,没有宽容,一个人也无法成长为自信、独立、健康的公民。
让我们回到清洁工背人的那一幕,如果我在现场,我会大喝一声:放下,退后!让巨细无遗包办代替的校领导们退后,让那些年轻的大学生自己来!水那么浅,让学生们卷起裤腿,脱掉鞋子,携起手来,蹚过去!
蹚过去,此岸是巨婴,彼岸是成长。
教师点评
作者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指出“巨婴”式教育让孩子们以“娇”自居,以“娇”代“骄”,当然也承担不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作者还给出了问题解决之法: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切,必须从教育的源头做起,从“扶”到“放”,施教者必须打破那个恐惧失败、指责而不作为的罩子,而社会和家长也要多一点儿宽容,还孩子们独立尝试、独立成长的空间和权利。(汪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