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重重限,亦能翩跹舞

2018-08-11 04:52李巧梅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18年7期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城市的生活里处处充满限制:开车有速度的限制,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搭乘地铁、火车需要安检,支付或取款需要密码验证……这些限制常常令人觉得不方便,而一旦这些限制被打破,带来的并非全是自由和便利。

题目解析

此题着眼于当代生活,具有现实针对性,也是目前高中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意义在于引导高中生关注身边的现实、思考现实生活,所谓“切问而近思”。该题的内容表述浅显易懂,开篇概括城市生活处处充满限制,接着以举例的方式具体列举了一些关于“限制”的内容,然后以“令人觉得不方便”和若打破限制带来的“并非全是自由和便利”的转折形式,表达了基本倾向,即“打破限制带来的并非全是益处”。这样一来即可明确,该题并非是以“限制”为话题的作文,而是以“限制”为关键词,着重讨论“限制与自由”关系的作文。

写作实践表明,比较多的学生对“限制”这一关键词,或者说对核心概念的把握还存在问题。于是,与“限制”有含义交集的词语常常被他们混同为一,在写作中互相借用,概念不严谨不到位,甚至不正确。比如,可能是受到以往写作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将“限制”简单地理解为“规则”“规矩”“法律”,甚至在写作中始终以“规则”“规矩”代替“限制”,而不理解上述词语尽管意义有交叉,但具体语意是有区别的。“规则”“规矩”是“限制”的载体,是用来进行限制的:而“限制”则是一种行为,甚至是一种目的。把这几个概念等同起来,意味着概念的混淆,从本质上讲,体现了学生词语基础的不扎实,以及词语辨析意识的薄弱。

相比于单词类话题作文,关系类话题作文更具难度,因为需要考虑关系双方,且须明确揭示和剖析二者关系。学生的普遍问题是只及其一而不知兼顾,而审题的不周全导致写作倒向一方,偏离重点。相当多的学生只论述限制的意义和价值,而不去勾连“自由”“便利”。而一部分文章,本有功底、有视野,也因为在这一点上考虑不周,使文章未能在思想认识上更上台阶,实为遗憾。

可见,对于作文写作,审题仍然是重中之重。有了准确到位的审题,进而紧紧围绕核心概念做文章,严谨的说理和表达才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运用示例

诚然,繁复冗长的诸多限制给人们带来了不少麻烦:赶时间时遇上一个接一个的红灯,眼看着上班时间到了却只能无奈摇头;明明地铁安检似乎从未查出违禁品,每次却还要排着长队“望人兴叹”……几乎每天,我们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限制。作为一个小小的个体,只能私下发一两句抱怨,幻想着有一天能将限制打破,仅此而已。

但是,这些限制一旦被“打破”,那带来的可并不是自由和便利,而是巨大的灾难性后果:十字路口的交通状况怕是要陷入瘫痪,看似无害的小孩儿将炸药带入了地铁……这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结果。——宋雨轩[北京景山学校高二]

限制车速,是对驾驶者及过往行人的保护。试想,如果对汽车速度的限制不复存在,市内街道上、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获得速度上的“自由”,那么车辆相撞、撞倒行人等交通事故出现的概率必会大幅度提高。汽车间的争相追逐,甚至会使城市变成赛车场。打破车速的限制,看似带来了“自由”,其实不如称之为混乱与无序。限制车速,实有必要。——张靖懿[北京景山学校高二]

适用素材

国际奥委会严禁运动员使用兴奋剂。使用兴奋剂不仅违背奥林匹克精神,破坏运动竞赛的公平原则,而且严重危害运动员身体健康。1999年,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在洛桑成立。2000年2月,中国成为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理事国。2016年,国际奥委会经重新药检后,发现俄罗斯运动员切尔莫莎斯卡娅药检后呈阳性,宣布取消2008年北京奥运会田径女子4×100米接力项目上俄罗斯夺得的金牌。

运用示例

那么,如果强行打破这种限制会怎样呢?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服用兴奋剂,虽然取得了好成绩,却破坏了竞技体育的公平性,使赛事的价值大大降低。“二战”中的德国违反《国际法》规定攻击中立国,虽暂时获得了生产资源,却引发了全世界对它的仇恨,最后的苦果也只能自己咽下。由此可见,打破限制,即使一时看起来有利,结局永远是既损了自己,也伤了他人,是下策。——张之龙[北京景山学校高二]

适用素材

“小额免密”支付功能兴起,方便了民众。然而,也有不法分子利用“小额免密”功能实施盗刷,引发网友对个人财产安全的关注。

运用示例

前一段时间,某支付平台宣布单次三百元以下的交易无须输入密码,令许多消费者感到便利与自由——他们不必在买一瓶水、一根雪糕时输密码。但几天之后,就出了问题——盗刷的现象明显增多。纵使一次不能刷太多,但是正因为这三百元的“无密码”使得不法分子得以对更多人下手。这个限制的取消虽然方便了顾客,但也方便了投机取巧的不法分子,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董若晨[北京景山学校高二]

标杆作文

限制?

文/姜悦麟[北京景山学校高二]

生活在社会中,一个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你不能……”“你必须……”。而追求所谓自由和情怀的人,总是鄙弃这从四面八方而来约束着自己的“限制”。但有了限制就真的会困住我们的手脚吗?或者说,没有了限制,就是自由吗?

世界上的一切都遵循著一定的规则限制。自然有其法则,人类社会受法律限制,让一切井然有序;对于个人的限制,除了法律,还有我们的道德准则,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记得之前的一则新闻,一名女子无视动物园规定下车,被老虎拖走,其母救女心切也下车去驱赶老虎却被咬死。这件事本身应令我们加强“规则意识”,但事件的发酵,让它成了网民间的一场骂战,有人甚至以不堪的言论评价死者,这是现代社会的悲剧。那名女子打破了规则的限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网民们的骂战,则无视了道德的限制,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打破限制自由舞蹈,势必会付出代价,但好像总有人不明白这一点。前些天的“成都女子摔狗”一事又是一例。

在限制下,我们就一定是精神的“冈犯”吗?显然不是。当我们抱怨种种因限制带来的不便时,其实是忽视了我们正当的自由、权利。没有任何规定限制我们到风景优美的大自然里放松,也没有规定阻挡我们正当追求白己喜欢的人、事、物。限制与情怀从无关系,更不互相对立。在限制下,我们的生活有道可循,我们利益的保障有法可依,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自由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至于那些感到被束缚住的人,怕是在一个角落里作茧白缚,以致在危险的边缘跃跃欲试吧。

因为重力,我们可以躺在绿绿的草地上;因为法律,我们睡在家中,感到安全和满足;因为我们有一颗向善的心,每个人都试着做更好的自己。要说限制,它无处不在,又从不存在;至于自由,要是没了限制,它很小很小,正因为有了边界,它才显得很大很大。

教师点评

本文视野开阔,并不局限于材料所给的种种“限制”,而是联想到大自然,联想到现实事件,议论充分,同时又富有文采,展现出抒情效果,表达出人文情怀,在说服力中散发出感染力,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实为关于该题的考场优秀作文。(李巧梅)

保护伞

文/王子婷[北京景山学校高二]

城市里条条框框的限制,看似极为烦琐无聊,甚至阻碍我们恣意地翱翔、惬、意地生活,可仔细一看,那一条条刺目的警戒线恰好隔离了危险的雷区,为人们留出恰到好处的安全地带,为我们每个人撑起一把牢固的保护伞。

先设想这么幾个场景:高速路上,各色汽车风驰电掣毫无限制,不久因速度太快来不及刹车而追尾;歹徒带着炸药大摇大摆地上了火车,无数人为此丧命;小偷偷了别人的银行卡,进了银行毫无阻碍便能取走钱,可怜失主多年的积蓄就此荡然无存。这就是没有限制的危害。没有限制这把保护伞,我们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无法保证,更何谈自由和便利呢?

在生命得到保障之后,人们就要追求生活的质量,而限制恰能带来这一点。生活的境界很大程度体现在“有序”上,人们在规划好的自己的道路上有条不紊地行走。限制标明了我们行走的安全范围,指明道路上有哪些雷区不可进入。人们沿着这些宽阔平坦的道路前行,不慌不忙,更不会茫然失措乱作一团。没有限制的生活,就像在一片荒漠上行走,前路不明,危机四伏;有限制的生活是在荒漠中铺设道路,疏通人流,有序前进。

限制对自由的裨益还不止于此,遵守规矩、服从限制还可以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限制的产生,是因为有些人的行为会妨碍他人权益、社会利益,是大家为了集体利益而妥协的产物,所以限制便天然有“公德”这一层含义。违反它,是个人私德不好的暴露,如前些年“中国式过马路”一直饱受国内外的诟病;而遵守它,体现的却是个人的修养和责任感。过马路时四下无人,却依然不闯红灯,这是对限制的尊重,是对社会的尊重,更是对自身责任感的尊重。限制是大家共同认可的法则,于无形中体现了社会的素养,更将社会中的每个人连接起来,规范其行为,提升其素质,增强彼此的责任感。

限制就如放在头顶的一把保护伞,在它的庇护下,人们可以平安、有序地生活,平稳地度过一生,同时也对同在伞下的人有亲切感。虽然它看似遮挡了高处的天空,可人们终究会发现,上层大气是冰冷而稀薄的,伞底下的家才是最温暖的。

教师点评

作为议论文,作者没有一味枯燥地论证,而是巧用譬喻,如保护伞意象,用形象化说理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揭示了限制对于自由的意义。同时,本文在形象生动之余,不乏逻辑严密的优点。文章始终关注城市生活,对题意理解得很到位,而且结合城市生活的特点,对限制与自由的关系进行了有层次的具体解读,实为考场亮点之作。(李巧梅)

限制通向自由

文/李济泽[北京景山学校高二]

一位伟人曾说过,没有法律约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我要说,不仅仅是法律,即便是生活中的各种限制,带给我们的也绝非不便和束缚,而是真正的自由和便利。

没有限制或是打破限制,未必能带来自由。德国有一条不限速的高速公路,这看似是“人性化”的规定,付出的却是生命的代价。这种无限制,带来的只有危险和伤痛。红灯停,绿灯行,这是限制,但就有人选择打破这一限制,结果酿成车毁人亡的惨剧。乘坐火车、地铁、飞机要安检,无数人也曾选择打破,最终只带来不便和冲突。教师要受师德限制,而陈小武选择打破,结果声名俱毁。所以说,当我们选择打破限制去追求自由时,获得的往往并非真正的自由。

限制,给我们带来安全和自由。支付或取款需要密码的限制,这使我们的交易更加安全。足球比赛需要规则的限制,使整场比赛更加公平,更具观赏性。试想,如果比赛失去了规则的限制,那会怎么样呢?恐怕注定是野蛮的对抗与争斗,竞技的观赏性和公平无从谈起,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再如,反对种族歧视法律的制定,让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社会更加安定。在我看来,限制就是一把保护伞,在保护我们的同时,给予我们自由的空间。

所以,限制通向自由,甚至可以说,限制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自由。对个人而言,这种自由是一种相对自由。仅就某一个体而言,因为种种限制,他的自由或许受损,但综观全局,每个人的自由都得到了保障,每个人的生活也都因此而更加便利,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也更加稳定、有序。这种自由,归根结底是集体的自由,是个人最大化的自由。

也正是因为限制通向真正的自由,我们生活中的限制才显得如此可贵,如此不可或缺。生活中,我们要遵守限制,并以此获得最终的自由;而这种自由,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推动社会形成良性循环,将更多的自由赋予个人。

由此可知,限制是通往自由的路。

教师点评

本文紧扣“限制”和“自由”这一组关键词,进行了论点鲜明、层次清晰、逻辑严谨、表达有力的论述。文章标题即论点,首段又开宗明义,直达论点“限制带来自由”。接着从反正两方面,结合各种社会现象,对论点加以论证。然后进行了总结和升华,明确揭示了“限制”和“自由”的关系。其中,对“自由”这一概念的理解直达本质,具有深度。(李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