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涌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其中的每个学生也包括学困生,他们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由于生理、心理、教育行为、环境等诸多原因出现知识的断层,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计算较慢,正确率低、记忆力弱,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目的。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类学生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迫在眉睫。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学困生;转化;个体差异
目前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很多小学生会认为学习数学很枯燥,除了背加减乘除法的口诀就是背一些数学公式,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给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增加了诸多困难。实际教学中,学困生的问题或多或少存在于每个班级,然而学困生的形成大多数都不是因为学生智力的问题。如何转化学困生,是当前我们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1.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人从一生下来就注定有不同的差异,因此这些差异,就注定使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明显表现出思维障碍、不灵活、理解语句、题意的能力差。数学学困生存在普遍的问题就是,理解能力与同龄人相比存在差异,思考具有表面性,过分依赖感性认识,思维定势,学习方法不当等等。
2.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原因
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时代进步的同时游戏厅、网吧,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也在不断滋生,它们在无形的吞噬着学生纯净的心灵,继而造成学生过分迷恋而厌学、弃学等。致使学生心灵可能遭受重创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还有部分父母态度太粗暴教育方法欠缺,使学生难以忍受高压,导致厌学,或没人在家管教,长期放任自流对学习毫无兴趣。
3.教师的教学方法原因
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疏于感情投入,使学生个人情感方面出现障碍,并有强烈的挫折感,所以不愿学习数学,在心理上对数学产生惧怕。同时面对老师强加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感觉数学枯燥无味,因此造成学生只关心作业完成与否,而不关心学习效果如何。还有个别教师思想上的疏忽大意,教学方法的不得当,责任心、事业心的缺乏,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因此有部分学生把对老师的好恶迁移到数学的学习上,一上数学课就从心理上抵触,讨厌数学,导致数学严重偏科。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科学和严谨,同时数学还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学科,这也是学困生不能学好数学的主要原因。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就需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的展现给学生,使其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趣得到提高。由于小学生年龄还小,通常都比较好动,容易对身边的新鲜事物感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
2.教师改进教学方式
学困生接受知识有些缓慢,思维能力也不够强。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做到灵活多变,教师语言要生动形象,能关注到他们的认知经验和接受能力,降低难度、分散难点。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学困生都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指导学困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警惕其不良习惯的形成,逐步培养其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困生不好的学习习惯通常表现在:不会听课,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没有毅力,书写潦草,不检查作业等等,那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及时关注他们,是他们逐步的克服不良习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听课方面,上课时我们要一直关注他的状态,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一直保持集中的注意力认真听课,同时学习也有了毅力,作业方面也一样及时检查,及时纠正他的不良习惯,使他没有偷懒的机会,时间久了就会有成效。
4.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沟通联系
很多学困生家庭情况比较复杂,因此教师与学困生家长的联系应经常化,一方面及时把“学困生”的进步转达给家长;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及时掌握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生活情况,把学生在校期间的不良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及时发现问题,合理解决。教师与家长经常交流,不断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促进学生进步。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不仅只是互相传递学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制定相应的辅导计划并实施,当然计划的制定应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以及家庭的不同情况而定,总之计划要合理,目的要明确,共同促进学困生进步。
5.课后及时查漏补缺
对于学困生,课堂上完全接受新知有一定的困难,那么课后就应该及时的查漏补缺,针对学困生作业当中存在的错误及时给予辅导,重点放在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后可以专门让他们准备一个整理本,将当天课堂知识在本上归纳整理出来,并将课堂上做错的和不会的再在本上重做一遍,同时教导其学会整理知識,当天的问题当天解决。
总之,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只要愿意去关注他们,用心去教育他们。不能对他们坐视不管,那样只会使那些孩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作为一名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就要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新方法,把更多的爱心献给他们,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他们,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他们,把赞许的语言送给他们,使学困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不断进步的勇气,走上正确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