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丽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初中物理学困生数量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不断增加,因此对学困生的转化已经成为现阶段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困生;成因;应对措施
初中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已成为制约中学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对于初中物理学习,学生成绩更是参差不齐。为此,教师应顺应课程要求,对造成学困生学习水平低下的因素进行认真分析,以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提升学困生的物理学习水平。
一、初中物理学困生的成因
(一)外在因素
1.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对于很多学困生而言,有的父母离异或父母外出打工长期由爷爷奶奶或亲属照看,造成情感缺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毅力;部分学生从小娇生惯养,父母对他们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对老师的做法抱有非议,不给孩子正确的引导教育;有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辄拳脚相加;还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满足孩子的学习现状,要求苛刻,使孩子背负过重的心理压力,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这些家庭因素的存在,使他们或脆弱、或涣散、或抵触、或懒惰,成为学生物理学习成绩低的重要家庭因素。
2.教师因素。“教学”本是一项很讲“策略”的工作,但有的教师却不注重方法,靠拼时间、压作业、常训斥来提高教学成绩。“拼时间”型的教师为了成绩可谓“兢兢业业”,恨不得将所有时间归为已有,几乎剥夺了学困生课堂内外的所有时间,学困生苦不堪言。“压作业”型的教师布置作业不分层,高标准、严要求、一刀切,更给学困生加码,辅以“错一罚十”,美其名曰“抓得紧”。“常训斥”型的教师缺乏必要的耐心,看不到学生的差异,不管哪个学生只要有不会或做错的题,就会连珠炮般地一顿呵斥。殊不知这样不仅增加了学困生的学习负担,还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消磨了他们对物理本来就不高的兴趣,很容易让他们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造成成绩每况愈下。当然也有教师教学能力欠缺,授课时忽视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教学没有节奏,速度过快,不注意由浅入深,重难点不突出;还有的教师责任心差,教学持混日子的态度,授课照本宣科应付了事,对学生作业流于形式,检查、批阅不到位,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學不对症下药。凡此种种都催生了学困生的大量存在。
3.学科因素。学科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初中物理知识庞大繁杂,物理是一门以实验基础的学科,知识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从研究的范围上看有声、光、热、力、电、原六大范围,因此概念、规律众多,各自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内涵与外延,造成学习上困难。仅概念而言就有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概念(描述物理现象、描写参与物、描写运动形式、描写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等),还有用数学语言表达的物理量(如基本物理量与导出量、状态量与过程量、恒量与变量、微观量与宏观量);还有未上书的约定的概念,如:光滑、轻质杠杆、细绳等,调查发现,这些也是学生难理解的,只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会,这也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②物理知识的抽象性:物理知识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中总结出来的,许多现象和过程具有不可观察性,宏观过程和微观过程的短暂性,难以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难以深入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二)内在因素
学生自身因素是造成学习上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主要表现是:
1.学生先天主观因素的影响:物理属于理科课程,识记的知识相对较少,大多数知识属于抽象思维的逻辑知识,有的学生擅长形象思维,而抽象思维能力欠佳,因此部分物理知识对他们来说相对困难,他们难以锁定和找准复杂物理现象中多个研究对象和多个变化过程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影响: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经过小学自然的学习以及在生活成长过程中,已具备了许多生活经验常识,这些生活经验,相当部分是物理知识的表面现象,对学生的认识物理规律起着负面影响,如:冬天用手摸户外木头与铁块,大家认为铁块比木头凉,就是铁的温度低,高速运动的物体难以停下来,就是速度大惯性大,拔河时取胜的一方用的拉力大于被拉的一方等。学生用这些已有的经验,来认识物理问题就会出错。
二、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把握中学生学困生心理发展规律,提升学习兴趣
只要适当引导,绝大多数物理学困生还是比较容易对学习产生兴趣的。但他们自控能力较差,如果遇到挫折、失败或是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很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为此,应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快乐性原则。灵活运用各种资源及教学手段,如语言描绘、投影、录像等,再现教材情境,体验探究历程,总结物理规律。同时,可以让学生扮演物理学家角色,亲历科学探究历程,深切感受科学道路的艰辛。也可以打破常规,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再现科学探究情境,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实验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手段。注重演示、学生实验,它能将抽象物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培养学困生的观察、动手能力,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2.需求性原则。物理的学习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应创设与生活直接联系,与学习活动相结合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这样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需要。①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适时地开展各种活动,让学困生感知:生活对自己多么美好,学习物理对自己多么重要。鼓励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②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课标强调:提倡使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我们要经常鼓励学困生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各种物理实验和探究活动,这样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真实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学困生对教学知识的巩固,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二)以知识经验为起点,提升学困生物理认知能力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困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同时,不同学困生所存在的知识断层不同,他们所有的知识经验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生活实际或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找准知识的增长点。
1.做好小学自然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小学自然里面介绍的生活常识涉及到许多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它是初中物理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学中应尽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活课堂。让学困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到学习物理的活动之中,使学困生感觉到物理课熟悉而亲切。
2.注重“从生活走进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生活需要物理。可以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物理教学更贴近生活,这不仅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且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困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困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并鼓励、帮助他们加以解决,让物理在生活中的价值得以体现。比如:当学生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对于物体的漂浮、上浮、下沉是液体密度大还是物体(实心)密度大?”学生很容易混淆这一关系。所以,对于这问题,单纯从文字或公式上理解是很难的,学生不容易记忆。但当我们从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出发,从类比的方法出发,这一问题就可得以解决,如我们可以举例子进行类比,把木块浸没于水中,木块上浮,(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可类推)其他同理。
(三)开展活动,正面引导,让学困生感受成功
1.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活动。学困生内心是很孤独、脆弱的,学习差:自卑心理强。他们需要家长、老师、同学的关心、鼓励、帮助。因此,我们要安排、鼓励优生主动帮助学困生,为他们学习、生活排忧解难,提供便捷通道,让他们感到班集体的温暖,激励优生与学困生交朋友,让他们消除孤独、自卑的心理。
2.肯定成绩,表扬亮点。我们可采用不同方法激励学困生,让学困生个性得以张扬,尽量开发他们的潜能。具体落实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發现学困生的长处和能力,适时表扬。当学困生主动回答问题时,即使答错了,也鼓励说:“你能积极思考,勇于回答,精神可嘉。”从而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学困生是可塑的,需要我们适时提醒自己善于发现其亮点,适时赞美他们,让学困生乐中求学。
3.让学困生感受到成功。只有体验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时,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学困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激发出来。学习兴趣的持久取决于成功的体验。在刚学习物理时,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很浓,如果有了收获又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或肯定时,兴趣就会得以加强。否则,屡遭失败,学习兴趣就会被扼杀。因此,在平时的作业安排与布置方面应区别对待,要进行分类处理,使优生与学困生各尽其能;每次考试并不只看分数,还应看到学困生的进步,对学困生多进行表扬、鼓励。课堂上针对他们设计的问题应尽可能简单,如在学习电功率时可让他们回答:电功率的定义是什么?电功率的主单位是什么……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四)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激发学困生的潜能
学困生转化的重点在课堂,物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根据教材特点、学生自身需求等因素,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1.分层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的分层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教学目标的不同,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以技能训练、课堂提问的方式,设置相应的内容层次及内容梯度。
2.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为提升学困生的自主动手能力与探究能力,教师可引入自主探究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团体协作与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出物理规律及依据,并增强了对该知识的理解,使学困生的心智得到了满足,同时也使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3.加强指导学困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说来,解决初中物理的问题有如下的步骤与方法:①全面理清问题,一定要明确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提出的目的性是什么。②以问题为思维的中心,以问题中已知各数量关系为主线,理清已知问题中的各数量关系与问题存在的关系是什么。③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类型,大致以什么方式回答。④初中物理的问题一般很注重思维过程。面对一个问题,我们首先通过明确问题的目的性,通过逆向推理的方法进行解题。⑤克服思维定势。从总体上说,初中物理中哪一部分问题应用哪一知识去解答,在学生的思维中已经有一定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对于一般的解题是有好处的,它可以减少学生思维的时间;但是思维定势也往往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了解题的“死胡同”,故在解决一些问题时,有时要充分地利用思维定势的优势,有时则要克服。⑥选择多种方法进行解题。每一个题目的解题都有一定的方法,且思路不同,这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空实心问题的判断,实心物体的浮沉情况与理解。能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其乐观开朗的性格与坚忍不拔的意志。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于学困生的关注,对学困生物理成绩低下的原因进行认真客观的剖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同时,教师应顺应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切实提升初中物理学困生的物理水平,做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参考文献】
[1]徐赟.物理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甘肃教育,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