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2018-08-10 09:33胡江云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0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小学

胡江云

【摘要】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可以促进学生综合性成长,本文对当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校园文化 小学 文化建设 创新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088-02

引言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场地,以校园精神为导向的一种群体文化,覆盖范围包括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主要表现为:校园景观设计,校风校训一类文化观念,学生课余群体生活形式等,具有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三个特点。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提升师生素质、陶冶道德情操、营造校园氛围,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校园文化是学校形象的展示,是学校内涵的体现,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

一、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校园文化是从高校中兴起的,北京大学是我国的百年名校,北大并没有明确的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北大自五四运动后一直坚持的传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学术方面的传统,从校徽来看,北大更重视人的培养,肩负着开启民智的使命;清华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名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梁启超先生在清华演讲时激励学子所言,取自《周易》,“严谨、勤奋、求实、创新”是清华学风,由此看来清华是以严谨治学立校。逐渐校园文化概念渗透入中小学之间,小学是人才成长的起点,是孕育理想的摇篮,因此要从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入手,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优秀的环境。当前我国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缺乏整合性和全面性的困难,首先是学校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次是对校园建设不全面,更注重硬件设施,而忽略了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

二、创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1.从社会方面

当今社会上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不公正的看待,大多数社会人士对于学校建设校园文化,抱持着一种“表面工作”的认知和态度,认为学校的责任就是保护学生的安全,教授学生知识,提升考试成绩,不提倡学校将精力放在文化建设当中去,更有甚者粗暴地认为学校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是变相圈钱。这是我国社会对教育的认知偏差,对文化的轻视,也是对负面消息的过分放大,更是民众没有主见从众心理严重的表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校在对待文化建设上的粗糙,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作用的发挥。

2.从教育部门方面

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都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倾斜,城市小学和乡村小学能够得到的经费支援天差地别,同一城市中的知名小学和普通小学能够得到的支持也有质量和数量上的差别。

3.从学校方面

当前我国小学多实行“校长责任管理”制度,学校的决策普通教师和学生都无权过问和参与。这种管理制度导致学校在创新方面无法及时吸纳来自学校其他组成部分的建议和看法,无法得到学校各层级的真正认同。校园文化是校园软硬文化的双重建设,有的学校过于追求外表建设而忽略制度、学风等精神层面建设,有的则过于要求制度和纪律,文化建设内容单一。

4.从教师和家长方面

家长和教师对教育的理解更多是对知识的传授和成绩的提高,两者在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下更多关心学生的安全和成绩,对校园文化建设并不关心,也不提倡学校进行文化建设。如此态度,更助长了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放松之风,得过且过,文化体育场馆建设完成后也更多的是摆设,而非真正投入素质教育中去,成为招生的招牌。

三、创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1.通过宣传转变观念

学校的运行和教育的施行是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之下的,信息时代的学校无法独立于社会之外,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各大媒体门户等宣传途径向社会各界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通过宣传和熏染逐步转变社会各界对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看法和态度,让人们看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益处和作用,从内心中公正的看待校园文化并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甚至吸引社会力量加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监督工作中来。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各阶层共同配合的社会工程,学校应当接受社会的监督,但来自社会的眼光必须是公正的平和的,对学生发展有益的,对学校建设有正向帮助的,这需要管理部门自社会顶层进行引导。结合教育部门对全社会的宣传和熏染,学校要加强对家长理念的转变,加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力度,让家长加入到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与学校达成一致,有效的进行校园教育向课外延伸

2.加大对经费不足小学的支持

当前社会经济资源和教育资源倾斜较为严重,导致学校之间差距大,家长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纷纷选择花钱择校的方式,追逐名校的名头,将大批的社会经济资源和人才资源带入知名小学,普通小学情况日益严峻,更无法得到足够的经费和支持。教育部门应当对这种社会态势进行抑制,对城市普通小学和乡村小学投入更多的教育经费支持,给在那里上学的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文化建设,尽量平衡地区之间的差距,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柔化社会矛盾,对因学区房而不停上涨的房价进行控制。

3.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纳入校园建设考虑中

校园文化建设不可以是校领导层闭门造车的产物。校园文化作为一个需要全校共同建设的全方位、长跨度的工程,应当重视学校教育主体力量的意见,即纳入教职工和学生的想法。这样打造出的校园文化才是内容充实的、生动具体的、具备学校特色的,经过求同存异才能够打造出目标统一的校园文化,才能使文化建设工程顺利推行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4.确立符合学校发展文化建设目标

虽说学校建立和创办的目标都是升学和招生,但是对学生的培养侧重点却并不相同,就像前文提到的北大和清华,都是我国知名的综合性学府,但侧重点并不相同,文化建设方向也截然不同。小学在确定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时,可以结合校内的师资力量和教育侧重方向,更重视学生品德,还是更重视学生文化素养,是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还是更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不同的教育侧重方向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文化建设是对教育侧重方向的丰富和提升,两项结合,才能确立一个符合学校发展实际情况和预期目标的文化建设方案。

5.加强校内宣传

确立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后,要加强校内校外宣传,充分发挥宣传橱窗、公告栏、广播站、班级宣传角等宣传阵地的作用,鼓励师生积极参与进文化建设之中,集思广益进行创新活动。学校应当自上而下将校园文化从各方面渗透进校园建设的软硬件中,首先自校徽、校歌中体现校园文化思想和内涵;其次,将校园环境建设与文化建设相贴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文化长廊、荣誉殿堂等展现校园文化和历史的场地,条件稍差的学校可以用展示橱窗、展示板等简化形式向师生进行宣传;最后,校级和班级组织的学生课余活动主题要与校园文化相贴合,用渗透的方式向师生进行宣传和熏陶,逐渐形成深入人心的思想和文化氛围。

四、结语

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宣传、建设、布置和社会观念的多方配合与融合,形成一个文化育人的有机整体,通过氛围的營造和无声的渗透滋润学生的心灵,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持续的、正向的作用,帮助学生全面成长,推动德育教育工作的前进。校园文化需要创新,这种创新建立在解决当前发展瓶颈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发展和更好的未来而创新,学校应当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教职工和学生的心声和意向,切合实际的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贾宪章. 为校园文化打造“温馨底色”——山东省枣庄市中区实验小学创新校园文化建设[J]. 基础教育研究,2009(19):16-17.

[2]卢华. 浅谈新时期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南宁市东葛路小学为例[J].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09):67-68.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小学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