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玉
【摘要】音乐的美学价值体现在它是大众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同时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表演形式的多样化可以反映出音乐受众的多样化审美需求。社会发展至今,音乐审美方式也变得更加个人化和直接化,人们在欣赏音乐时感受的情感和带来的想象空间,可以熏陶人的精神世界,这种艺术教育是对中职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
【关键词】音乐鉴赏 中职学生 美学价值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257-02
一、培养中职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
人们在对音乐的鉴赏过程中,由于有人生经历、文化素质以及风格情趣的差异,即使对音乐的节奏和音色有同样的感受,对作品的理解也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在中职院校既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体现美学价值,还要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突破思维桎梏。感知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古典音乐开始,比如在欣赏《高山流水》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古琴的音色模拟出的高山流水的场景以及其中蕴含的惺惺相惜之情,使学生体验到古曲中的美学,触动心弦。而想象力的培养可以蔓延至任何一首优秀的作品中,想象本身就是把音乐的朦胧感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优秀作品中的意象又都来源于生活实际,鉴赏时只需跟随音乐的自由思维去追寻旋律中的意象就可以了。比如在欣赏《暴风雨》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力度的强弱变化,想象闷雷滚动、电闪雷鸣的自然景观,从而达到审美期望。这种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帮助学生很快也理解音乐的意境,在欣赏中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音乐欣赏的方式
可分三种:①知觉的欣赏;②情感的欣赏;③理智的欣赏。
著名音乐教育家黄自说过:“在知觉的欣赏方面,我们应当能辨别美的节奏、曲调、和声及音色。在情感欣赏方面,应当先知道这些音乐表情的方法及作曲家的生平和性格,然后用我们的冥想,去体贴它所表达的情感。在理智的欣赏方面,我们应当先知道这些音乐各种派别之不同及各派之特点,能审辨‘乐意追溯此‘乐意的种种变化而造成的精密结构。”黄自的这段话也说明在欣赏时不但要把握好音乐性内容,同时也要握好非音乐性内容。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心理特点正确处理好音乐性内容与非音乐性内容的关系。只有同时把握好音乐性内容和非音乐性内容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活”起来。如在给学生欣赏《黄河大合唱》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黄河的音乐特点,缩短与音乐的距离感,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黄河雄伟的画面。随着音乐速度、力度、情绪的不断变化,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音乐中。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资源整合程度
在中职音乐课程中体现美学价值,教师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作为一名中职音乐教师,要讲创新、重实践,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并时时用新的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在音乐课上,教师要有宽阔的音乐知识面和丰富的音乐技能,上课时要有充沛的感情,以带动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同时教师要能正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意境,只有自身与作品达到情感共鸣,才能引导学生。面对教育形势的变化,教育知识和方法都在不断变化,音乐的流行趋势也在不断发展,教师要紧跟潮流,及时更新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学生的音乐教育服务。同时教师要尝试进行艺术与科学的整合,音乐鉴赏力的培养是一种人文教育,美学价值的体现过程也是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过程,开发学生创造力、提升创新精神与发展实践能力,都需要及时整合教学资源,多形式、多途径探索音乐教学策略,利用网络资源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从音乐鉴赏力培养过程中获取有益的养料。
四、音乐中的非音乐性内容带有较多的主观色彩,主要包含绘画性内容和文学性内容
1.绘画性内容
音乐与绘画从理论上来说似乎是两种殊不相关的艺术形式,前者通过音响诉诸人们的听觉感官,后者通过线条和色彩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但在现实的艺术活动中,所谓音乐中的画面和绘画中的音乐感,又往往是艺术家们常常谈论的问题。早在17世纪,著名科学家牛顿曾用三棱镜将阳光分为七种颜色,他还得出一个有趣的假设,他认为红、橙、黄、绿、青、蓝、紫正好与C、D、E、F、G、A、B七个音相对。历史上有不少音乐名作直接取材于绘画作品,比如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它的第六分曲《两个犹太人》单纯从音响上来看,它只包含两个主题。一个主题在低音区,深沉、稳健,节奏带有一定的冲击力;另一个主题在高音区,慌张、忙乱,节奏细碎并带有退缩感。假如没有任何标题来指示,我们将会产生多种联想。但作曲家却早已告诉我们,他的作品是以一幅画为摹本:两个犹太人,一个穷一个富。所以,我們便会自然地跟着标题去联想,低音区的主题将会使欣赏者联想到一个趾高气扬的富人,神气十足、不可一世;而高音区的主题又会使人联想到一个胆小心虚的穷人,躲躲闪闪、可怜巴巴,这样,听众似乎便能从音乐中感受到画中的形象。
2.文学性内容
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产生了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特别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这类音乐的数量相当多。比如,柏辽兹的交响乐《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罗密欧与朱丽叶》《浮士德的责罚》,李斯特的交响诗《浮士德》、《塔索》等等。19世纪末,德彪西的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等。这种创作倾向一直延续到当代。我国50年代何占豪,陈刚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近期的青年作曲家谭盾创作的交响乐《离骚》、弦乐四重奏在《风、雅、颂》等都取材于不同的文学作品。这类音乐与歌剧和歌曲不同,虽然取材于文学作品,但他们的构思线索不是按照文学原著的情节或思想发展过程,而是根据音乐艺术的特征,以音乐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性为出发点,从文学原著中提炼它的精神实质作为音乐构思的基本线索。因此,对于这类作品的鉴赏教学,要充分利用音乐中包含的文学性内容启发学生。
五、结束语
美学价值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培养高尚的品德。音乐教学培养下中职学生不一定要有较高音乐技能,但一定要有较高的鉴赏音乐的能力。老师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陶冶学生的高雅艺术情感,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发展学生个性与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著.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杨和平等.音乐理论与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