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及其培养策略探析

2018-08-10 10:30王九霞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8期
关键词:心理韧性培养策略大学生

王九霞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人性对主要是在大学生面临挫折或者失败的时候,自己的内心缓冲,是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一种反弹能力。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通过不断的学习,能够实现自身各方面知识的掌握,但是合格的大学生必须要有克服逆境的能力,能够正视挫折,不断的改变自己的心态,实现自我的追求和不断突破。笔者在本文中主要是对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对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效果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韧性培养的策略。希望可以实现我国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全面提升,实现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全面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韧性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226-02

一、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内涵

通过分析和研究发现,心理韧性的研究源自于美国,而且各国的研究者对于韧性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相应的统一概念。从整体上来说,心理韧性主要是个体在面对挫折或者失败的时候,需要有相应的正确认识和适应。心理韧性其实就是在面对自身问题的时候,自身心理的一种反弹能力。对于心理韧性来说,如果仅仅将其看做是个体的人格特质,那么不具备这样特质的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可能会有不良的发扎结果。主要的表现就是,不具备心理韧性,会导致个体被动的接受挫折和失败,进而导致出现悲观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确保大学生未来良好发展的关键,所以在进行生活的学习的时候,大学生需要培养自身的心理韧性,提升自身的心理韧性的培养水平。

二、大学生心理韌性的效用分析

心理韧性是个体维持自身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方式,而且通过健康发展和自我的控制,可以降低心理抑郁的水平,可以在面对生活和学习的时候,有更加良好的态度。对于外界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影响,一般心理韧性比较好的学生,能够有更高的抗性,对于周边的环境影响没有较多的关注。通过分析发现,一般情况下,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自身的社会和情感适应性也在不断提升。心理韧性就是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的缓冲剂,所以心理韧性高的个体,自身的尊严比较高,而且可以保持良好的积极心态。对于失败和挫折,会有比较正确的面对,不会被失败所打倒,发而可以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和不断提升。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必须要正确的看待自我的失败和挫折,正确的面对这些问题,提升自我的发展水平,实现自我心理韧性的提升。

三、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策略

1.促进个体内在积极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对大学生心理韧性进行培养的时候,首先需要做好个体内在积极心理素质的提高。对于大学生来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是必然的,但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心理素质,积极的心理素质培养,能够提升个体的乐观性,也能够实现大学生自尊感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能够实现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的提升。个体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韧性的培养,必须要从大学生自身做起,为可能出现的消极事件做好充分的准备,正确的看待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和困难。

2.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所以对于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必须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如果家庭不和睦,亲子关系不良,就可能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出现扭曲的发展。通过分析发现,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对于孩子的心理韧性的培养具有支持和帮助的作用。家庭关系的和睦可以实现大学生自身凝聚力的提升,对于提高关爱度,实现大学生自身观念的改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氛围。学校是大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对于学生的未来学业发展和心理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积极的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能够缓解大学生面对各种挫折和困难时的压力感,提升学生自我心理的发展水平,实现自我韧性的提升。学生和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能够积极的参与到社交活动中,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通过发展积极乐观情绪,正确的面对挫折和困难,提高心理的韧性。

4.构建完善的立体社会支持体系。大学生在经过大学的学习后,就要迈入社会,在这之前大学生有家庭和教师的保护和帮助,但是在进入社会后,所面临的生活和工作问题比较多。所以在进行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的会后,需要构建完善的立体社会支持体系,提升学生自身的心理韧性发展水平。通过构建大学生完善社会支持体系,能够实现各方面社会支持体系的积极提升,确保学生在大学中学习的同时,能够提升自身的心理韧性,确保在迈入社会后,能够正确的看待困难和挫折。

四、结束语

大学生在进行学校学习的时候,自然有教师和父母的庇护,在面对挫折和困境的时候,自己的内心自然受到一些相应的影响。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心理韧性水平,父母需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确保对孩子的不断鼓励和支持。另外教师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方面,教师需要通过合理的指导,提升大学生自身的韧性。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身的心理韧性需要有全面的培养,通过培养,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确保实现学生自身心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研究生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刘勉,齐文风,赵静波.职业与健康.2015(22).

[2]国防生心理韧性特征研究[J].李欣忆,徐晋波,冯怀义.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5(01).

[3]心理韧性——航海心理教育的新视域[J].王庆,钱鸣嘉.航海教育研究.2016(02).

[4]贵州农村高中生应对方式与心理韧性的关系[J].金雪,熊敏,王洪礼.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09).

[5]心理韧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王永,王曲云.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6(04).

[6]研究生心理韧性及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J].温亚,刘伟,陈权.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05).

[7]高中生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蒋玉涵,李义安.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11).

[8]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应付方式的相关调查分析[J].凌华明,凌华龙.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04).

猜你喜欢
心理韧性培养策略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高危学生心理韧性研究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