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霞
【摘要】教育的基石是建立在社会的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基础上,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需要优先发展持久性的教育。在全面深化教程改革的新时期,国家就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选择在于教师要将多元化的价值观呈现到学生面前,并且要帮助他们判断、选择和辨别,从而转换个体对道德的认知,做到内于心,化为行。文章就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219-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它反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系要求实践丰富内容,它主要结合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從价值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和理论体系的表达。其中,“民主、富强、和谐、文明”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结;“平等、自由、法治、公正”则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达,它反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敬业、爱国、友善、诚信”,是公民基本的道德模范,它是从个人的行为层面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结。
一、渗透法制教育原则的重要性
目的性原则教学,始终是一项带有目的性和明确方向性的活动。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渗透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它不仅要求老师把法治教育列入到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教学过程中开发教学活动。有机性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学科的重点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把学科教学只上成法制课,同时也不能漠视各个学科所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适当的把握教学的尺度,从而潜移默化的进行渗透。
渗透法制教育过程中,首先我们应要遵循教学规律,根据学科特点进一步挖掘教材中所渗透的法制教育因素。同时还要注意法制教育渗透的方法,从而使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两者处在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法制教育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1.在教学中实施
当今现代的学生价值观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价值观培养的关键时期在中学阶段,中学生由于课堂教育的时间非常有限、自身的辨识能力比较弱,在面对网络信息的高速发达和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多元化价值的趋势,就容易产生一系列的片面认识,从而不能正确的看待现实社会的支流与主流。第一,少部分老师还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不够了解;第二,就是部分学生反映思想道德教学内容比较空乏、形式单一;第三,就是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的现象。
2.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大因素
第一家庭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来自三个方面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所产生的影响;家庭结构的、家庭气氛不和所产生的影响;父母、长辈不良行为的所产生的影响。第二社会因素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小学或者是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中学生市场经济对他们人生价值的取向具有一些比较消极方面的影响;然后就是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文化环境、生活环境等外界不良的信息来毒害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还有就是当代中小学生没有体验过在艰苦生活中的磨难,心理甚至心灵上都十分的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抗诱惑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第三学校的影响,个别老师不为人师表,不重视师德的修养。有的老师不关心学生,不尊重学生,为我至上;还有一些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会感情用事,这样的话很容易伤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第四网络信息的影响,网络形象有时候也会传递出一些不良的影响,导致学生一味的跟风,不思进取。
三、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与途径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就必须要融入社会生活中,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是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走进课本、走进课堂、走进头脑,要做到润物细无声。”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入到课堂中
想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让德育教程融入到各个学科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课程教学、综合活动等过程中,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在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教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内容的教学;在课堂教学、学校管理及教师的言行中要加强基础道德教育的知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老师教育的行为、教育的态度、教育的内容,从而培养出学生诚信、爱国、和谐、敬业等优秀品质。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校园文化
我们学校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等的建设中,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在校园文化建设文化走廊、培养目标,在教室中布置教训、教风,让文化育问,让环境育人。在学校还需要充分利用广播、国旗下的讲话、板板、宣传栏等文化载体,宣传“敬业”、“爱国”、“和谐”、“诚信”等基本的价值导向,从而营造校园文化气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品德余社会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律教育还是有必要的,只要适度、适时,从点滴中加以渗透,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育,教师要注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以渗透、适当点波,从而让语文教学焕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辉。要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侯永珍.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外交流,2018(08).
[2]吴妮妮.浅议品德与社会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