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华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027-01
一、什么是素养
这个概念很难翻译成英文,用一个英文词是很难准确表达它的全部涵义的,因为它本身就包括了两个意义,一个是“素”,一个是“养”。
“素”在汉语里的意思是最基本的东西。英语教学什么是最基本的东西?什么是根本的东西?这一定不是一个很复杂的能力结构问题。有的老师说,最基本的东西是听、说、读、写;有的老师说,最基本的是语音、词汇、语法。这样讲都有道理,但还不够基本,还不够根本。听、说、读、写也好,语音、词汇、语法也好,都是结构性的东西,可以有很多的项目,建构起来,就像是“成功人士的 100 个习惯”。但我们不妨想想,拿着这 100 个习惯的清单,逐一做到,就一定成功吗?因此最基本和最根本的一定不是一个结构化的东西。
我个人认为,英语教学中的“素”,是如何将输入和产出有机融为一体。这是贯穿一切具体教学的根本,不管它是听、说、读、写,还是语音、词汇、语法。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总说“素质”,现在又提“素养”,个人觉得二者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区别。素质教育的“质”更偏重培养的结果,更多地是一个 product 的概念;而核心素养的“养”则更强调过程,更强调 process,和我们教育传统中的“养成”应该是一个意思。
二、 如何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落地
既然是养成,就应该更注重过程和细节,而不能一味强调结果和出口。近些年,老师们做课往往特别强调出口怎么样,即学生经过一堂课的学习,产出了什么,产出得怎么样。当然,这是教学成果的重要体现和验证;但这里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很可能由于过度关注出口而把教学和学习过程粗糙化了。我们评课其实也存在类似的倾向和偏差——更多地评价学习成果,而相对忽视对过程的分析、检讨和反思,使得教师的教学过程很难有效优化和精细化。这不仅是一个关注点的问题(即关注出口还是过程),这更是一个理念问题。我认为,做研究课一类的教研活动,要更多地研讨教学过程,更多地分析教师的哪些行为能促学,哪些行为不利于促学,而不要把注意力和重心都放在输入、训练后在产出上有没有立刻体现出成果来,更不要拔苗助长,一定要求一堂课内就有完美的产出——这既不能反映学生学习的客观事实,从教学角度看也并不那么现实。如果老师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聚焦于学习过程,更多地探究具体的教学活动如何展开以使其更利于促学,相信我们会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进程中走得更实一些,更快一些。另外,“养”的另一个关键就是学习习惯的培养,这应当渗透于课内教学和课外自学的方方面面,大到学期、学年的规劃(比如一年下来增长多少词汇量,有没有反复复现生词的意识,有没有同义词归类的意识),小到在课上回答老师问题时要说完整句,说错了要及时纠正改错,直到改对为止。这些看似很小的问题,都是“养”的砖瓦,都是奠定最终形成的核心素养的基础。外语本身并不难,外语学习难就难在细节和坚持上。外语学习特别需要“养”的功夫和功力。
核心素养即全人教育,但是每一学科有各自的使命。语言能力的提高是英语课程核心素养的“核心”。
第一,要想让学生学语言,不能用语言本身驱动,而要用内容和意义驱动,使学生对语言感兴趣。
第二,加强基本功训练。
两者结合既解决了之前课程发展中的问题,也满足之后课程改革的方向对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
三、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将输入与产出融于一体
关于输入和产出融为一体的问题,有三点建议供大家参考、讨论。
第一,就是要让输入和产出尽可能“无缝链接”。我自己听到的很多研究课也好,常态课也好,输入和产出之间的距离太远了。一节课,前半节解决输入问题,全是输入活动,后半节解决产出问题,全是产出活动。输入和产出难免脱节。最后的结果就是输入的内容,转化成产出的内容,转化率特别低。学十个词,最后只能用一两个,甚至一个也用不出来。有些公开课,前半节输入,后半节产出,最后学生学 10 个,能用 10 个。我们会高度怀疑这不是这节课学会的,而是之前就已经会了的。这是基本规律,老师们都有直观经验,这样学是不大可能当堂产出这么多的。输入和产出的距离太远,根本问题是把输入和产出对立起来了,把两者都模块化了。试想,如果不是先输入半节课,而是先输入五分钟,然后产出五分钟,然后再输入五分钟、产出五分钟,这样循环起来,效果是不是会更好?这个道理好比少食多餐——输入和产出的关系和一日三餐是一样的,应该是吃一顿,消化完了再吃下一顿。现在的有些做法,相当于一顿把一天的都一口气吃了,然后剩下的一整天时间都在痛苦地消化,结果消化不良,吸收不好。
第二个建议:我们有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本身就是输入和产出高度融合的。例如,朗读就是输入与产出密切结合的体现。朗读的过程就是以阅读作为输入途径,以诵读作为产出形式,二者高度融合。再如,语篇听写(而不是单词听写),也就是dictation。听写的过程则是以听作为输入途径,以书写作为产出形式。当然,朗读和听写所产出的内容没有太多创造性,但没有创造性的模仿和重复也是产出的重要形式,不应忽视。它们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创造性,而在于输入和产出的高度融合。这种融合是外语学习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是“素”的问题。
第三个建议: 教学设计和过程应坚持“产出导向”,即文秋芳教授在“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为了产出而输入,先有明确的产出任务作为目的和驱动,再有选择地输入、加工,这样更容易盘活所输入的内容和语言,也是努力促使输入和产出“无缝链接”的重要思路和途径。
因此,核心素养课程标准的落地和实施,从一线实践的角度来看,我们真正需要解决的根本矛盾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如何改变“学用分离”的问题,仍然是如何达成“学用一体”的目标。这是一项持久战,需要很多努力才可能有所突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