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甚至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学习态度。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中,由于初中数学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只是配合数学教师的“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的培养,没有意识到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有益之处,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降低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不利于营造班级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数学教育 情感教育 能力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079-01
一、数学知识中的情感教育内容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情感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审美情感、理智情感和道德情感。
1.审美情感。所谓的审美情感指的是人在对艺术作品、和谐的社会现象和美丽的自然景物进行欣赏时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数学知识都能够使人产生审美情感。例如,空间四面体、多边形、直线、抛物线等等。因此,教师必须对这些图形进行精准的描述和体现,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中蕴含的美感,陶冶学生的性情。
2.理智情感。当人在进行智力活动时就会产生理智情感。特别是人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时,会产生良好的理智情感体验。在初中数学中,射线定理、切割线定理、三垂线定理、韦达定理的推导过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都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其中无不蕴含着缜密的推理,能够使学生获得理智情感的满足。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清晰的把握和充分的认识,并使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这样有利于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3.道德情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还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也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意图、思想、行为和举止进行评判,看其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很多数学历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例如,哥德巴赫猜想问题、勾股定理、莱布尼茨、尼曼等重要的数学问题和数学人物都能够激发学生的赞扬、羡慕、敬仰的情感。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途径
初中数学教师要致力于研究各种情感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将学生的积极情感激发出来,打破传统的机械化教学模式。随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体系的变化,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教师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例如,根据学生喜欢鲜艳的图案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天平来象征等式,再将不同的物品放在天平的两边。这样一来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天平的画面来写出相应的一元一次方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等式的概念。为了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教师也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数学历史故事和著名的数学人物,通过或风趣、或励志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适应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与此同时,中小学教师还可以采用说课、分组讨论、数学游戏等教学手法来进行数学情感教育。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只顾着在讲台上讲解知识,很少和学生就某个知识点展开互动,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难得到发挥,并且整个数学课堂通常以教师为中心,不符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这样的教学模式显然存在弊端。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结合创新性原则,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合作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弄懂一些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由此可见,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例如,在讲“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七年级阶段,我们学习过三角形的知识,想必大家对三角形的知识都有一定的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三角形有着很大的关系。要想让三角形全等,就一定要让三角形的三边和三角全等吗?还有没有更加简单的方法可以证明三角形全等?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就会变得更加主动。于是经过讨论之后,学生就会得出相应的结论,如“角角边”、“角边角”和“边角边”等。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发现数学规律,从而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
四、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傳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对那些数学底子较好的学生加以关注,对于数学功底较差的学生关注较少。这种区别对待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也不利于创建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和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然后就不同学生的特点对其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样才能够全方位地促进初中生数学水平的提高。由此看来,教师应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促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例如,在讲“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时,教师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刚开始导入该部分内容时,数学底子较好的学生可能容易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而对于那些数学底子一般、并且抽象思维也一般的学生而言,要想理解一些数学原理还存在一些难度。这时候,教师一定要耐心教学,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可以转换一种表达方式对该内容进行讲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直线平行的条件。经过学习之后,学生就会明白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包括“内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和“同旁内角互补”。由此看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五、总结
总而言之,在初中教学中,数学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性学科,教师合理有效地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应当时刻准备给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重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与合作精神,以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简介:
刘芳,性别:女,单位:河南省永城市第六初级中学,学历:本科,职称:中教二级,籍贯:河南省永城市顺河乡,出生年月:1986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