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峰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而在任何教育行为当中,教师又是最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如何让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理解学校办学特点、办学模式机制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让高等教育教师加深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特点的理解,本文分析讨论了一种以教师为基础的校企合作机制,通过这种机制能让教师从根本上理解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进而在人才培养方法和模式上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校企合作 教学改革 企业服务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068-01
引言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双师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办学机制改革有待突破、教学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切入点,切实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工学结合离不开企业真实环境,教学内容也必须和企业的真实技术、产品实时联系在一起。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校企之间建立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基本保障,更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
一、校企合作的现状
校企合作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和众多人才需求企业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就是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态度比较冷淡,究其原因无非包括以下几点:
1.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源市场中买方处于主导地位,人才供求比例严重失调,企业用人难度低。企业无需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便可以获得足够的人力资源,导致企业不愿在人才的教育上投入精力及财力。
2.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干预能力不足,没有相关的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利好政策出台,导致校企合作失去了组织保障。企业追求盈利,而学校所能提供的直接利益是很有限的,导致校企合作失去了经济基础。
3.学校为企业服务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但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一直较为封闭,课程设置缺乏职业导向性,教师团队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学生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不够突出,教学改革进度滞后等一系列原因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有差距。
4.校企合作模式本身不够完善。停留在表面上的校企合作很难给企业提供有效的盈利手段,同时学校也会由于企业的消极而产生畏缩的想法,达不到双赢。因此校企合作需要各方面长时间付出极大地努力才能得到有成效的结果。
二、校企合作模式
为了扩大校企合作的内容、深化校企合作内涵,我们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基础的校企合作模式:教师领头合作制。即教师领头进入企业,参与企业劳动,同时在给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反思教学改革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提高学校服务企业能力和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中间人起到纽带作用。
具体说来此种模式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高职院校教师进入企业工作,承担企业的部分责任。在此期间,教师需要完成企业下达的任务和计划,同时完成学校既定的教学计划。此一点可以概括为教师需要完成本职工作。
2.教师在完成企业工作后,需要根据企业工作实际,反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的方向。改革的目的就是将教师在企业工作的内容融入到其课程教学当中。并思考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这些技能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教学改革中体现三大教育特性,即能力定位、专业规划、课程设计的前瞻性,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设施的先进性,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性。此一点可以概括为教师需要完成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3.在学生进入企业之前,教师可以担任部分技术问题的指导者,同时对学生给予必要的职业道德指导,以增强他们的岗位意识、组织纪律性、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并了解生产环节,让学生一参加工作就能熟练地进行生产实践。在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教师可以发挥其先天之所长,为企业的员工进行必要的知识培训,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改造问题。教师需要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同时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持续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務和支持。此一点可以概括为教师要为校企合作持续发展服务。
4.学校要站在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上,深入挖掘服务企业潜能,强化服务企业能力,扩大企业服务的范围,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利益。学校可以开辟企业信息实时更新宣传栏,举办企业产品技术及文化专题讲座,通过学生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产品技术信息迅速传播,为企业打造实效社会宣传;可在社会实践教育环节中增设企业产品营销内容,组织营销及相关专业学生共同组成专业团队推广企业产品,为企业赢取直接利益;在对外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动中,学校邀请合作企业共同出席,借此大力展示企业相关信息和校企合作业绩,扩大企业社会影响;通过网络媒体,积极宣传企业文化及企业信息,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深度融合[3]。此一点可以概括为学校应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
5.制定合适的评价体系来量化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成果,由企业相关人员根据教师工作情况和培养人才的适应性作为评判依据,以此衡量教师在企业服务工作中的表现,学校方根据反馈情况和企业探讨更加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改革方案,以达到双方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确保校企合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此一点可以概括为校企合作需要制定一系列评价标准并形成监督反馈机制。
三、结束语
在上述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尚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此种模式不能保证企业的投入能立即获得效益,也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效果能够立竿见影。而且如果学校长期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和所需的人才,那么企业理所当然会有一些消极想法甚至退出合作。所以学校需要切实提高为企业的服务能力,加紧建立一支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踏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把高职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006,11,3.
[2]赵明威,赵居礼.“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借鉴探索”(J/EB).《机械职业教育》2009年7期.
[3]余祖光.“中外校企合作中的文化沟通”(EB/OL).《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