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2018-08-10 10:30曹菁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8期
关键词:教书育人品德行为习惯

曹菁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我们基础教育就应该思考在“立德树人”这个目标之下如何去进行“教书育人”。让学生从小树立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是对学生成人之后,能够成为合格有素养的公民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

【关键词】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 核心素养 行为习惯 品德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067-02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将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明确,从2016年9月1日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共18册,其中小学12册。透过名称变化,并结合当前讨论热烈的学科核心素养来理解这种名称的变化,可以更好地指导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从而引领育人模式变革。所谓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有适应其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更强调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等基本道德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将这些要求作为对学生成长的培养要求,是核心素养的基础。是核心素养和道德与法治课堂本理念的统一。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我们基础教育就应该思考在“立德树人”这个目标之下如何去进行“教书育人”?让学生从小树立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是对学生成人之后,能够成为合格有素养的公民的关键能力。树立这样的人才观,从源头上将人品作为评价的指标,将这个观念深入到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脑海。教育观念能够深刻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对于教师在培养学生形成道德与法治的关键能力是极有价值的。亦可为执教该学科的教师队伍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小学教育如何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树立教师全人发展理念

全人教育的说法来自于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该理论是在人本主义学习观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讨论的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

罗杰斯作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指出:全人教育即以促进学生认知素质、情意素质全面发展和自我实为教学目标的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规定:“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可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是“做人”。学会做人,就能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就能拥有参与社会所需要的部分技能。教学即人学,是教书育人的核心,重在育人。健全的人格,心灵的陶冶,更是核心素养的体现。而教师在长期的教育生涯中,已经形成了以学业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固定评价模式。忽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考量。

二、重视道德与法治教育现状

在我国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的意识问题一直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虽然近几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多次提出了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但是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我们的道德教育宏观性太强,过于重视爱党、爱国教育可操作性差,学生主动接受性低,对于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基本不会纳入学校对学生和教师的考核范畴,道德教育以传统的讲授和背诵形式为主,缺乏更据生动性的实践性教育;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灌输的道德观念有出入,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辨别是非对错,学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法制教育多流于形式,课程、课时安排不合理教学效果差;师资力量薄弱很多教师缺乏法律常识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知识竞争时代,人才的发展是各国发展的迫切需要,人才竞争也成为判断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

四、以课程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

通过课程为载体的培育,能更加系统的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逐步形成。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养成品格的主渠道在课堂。也就是说学生“三观”的形成主要靠教育,而实施教育的主体是教师,主战场在课堂。通过结构化的课程教学,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也是最有教育实际效果的。

五、创设条件,在寓教于乐中夯实育人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属于外部条件,是外因。学生是学习的內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的愿望和动机,教师的“教”就会由于没有学生的“学”而失去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的个体行为。

通过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培育,可以解决“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还可以解决让学生道德品质养成更贴近实际生活,规范其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的言行,明了并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步解决教师重知识分数、轻道德教育的教育思想,促使教师形成对学生“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的形成。

通过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艺术涵养。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构建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多形式的互动教学网络,形成一定的互动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教书育人品德行为习惯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教书育人
篆刻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试论民办高校教书育人的途径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