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双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开始放缓,杠杆率快速攀升,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负担持续加重,债务风险逐步上升,探索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债务去杠杆的路径迫在眉睫。本文旨在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我国债务去杠杆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杠杆率 新常态 债务风险
一、我国杠杆率水平
对]_+杠杆率”所代表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宏微观两方面来看。从微观层面来看,杠杆率就是资产负债率;从宏观层面来讲,杠杆率主要指债务收入比(Dalio,2013)。由于GDP与国内总收入在理论上相等,因而宏观杠杆率往往用宏观经济某一部门的总债务与GDP之比作为指标来衡量(李扬等,2015)。对于我国的宏观杠杆率水平,国际机构包括IAF、BIS以及国内科研机构和学者如马骏等(马骏等,2012)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测算。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杠杆率增长速度很快,在全球经济体中尤为凸显。当前,居民部门和金融部门的杠杆率水平相对比较合理,政府部门的杆率水平总体可控,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明显偏高(魏鹏,2016)。钟宁桦等(2016)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企业整体的杠杆率之所以很高,是因为部分大型、国有、上市公司进行了显著的加杠杆。陈卫东和熊启跃(2017)研究发现,我国工业、材料化及能源行业的杠杆率水平较高,国有企业的杠杆率上升压力也较大;同国际水平相比,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务规模并不大。
二、杠杆率与金融稳定性的关系
以往学者的研究表明,杠杆率的迅速攀升与金融危机密切相关。Varga等(2014)指出适度的杠杆率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过高的杠杆率则会阻碍经济增长,并将诱发金融经济危机。Gertlerand Hofmann(2016)的研究表明,信贷规模过度扩张为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国内信贷规模是金融危机重要的先行指标。关于杠杆率水平风险阈值的研究方面,Cuerpo et al.(2013)通过对欧盟国家的分析发现,由于各国具体的经济金融条件存在差异,各国杠杆率的警戒线也不相同,并且处于变化之中。
龚刚等(2016)通过构建宏观动态模型,从债务的角度揭示了经济危机的本质,并提出政府应采用非常规的宏观稳定政策来应对债务危机。马建堂等(2016)认为,高杠杆率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流动性風险,给金融带来了失衡风险。马勇等(2016)的实证研究表明,去杠杆的过程不仅会给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还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威胁。
三、我国债务去杠杆对策
胡志鹏(2014)认为,我国杠杆率持续攀升这一现象成因复杂,从本质来讲是资源要素价格扭曲、政府隐性担保、国企和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公司治理不完善等体制性顽疾所导致的。陈雨露等(2014)基于120个地区和国家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一国产能严重过剩会导致杠杆率将持续攀升,并且将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产生冲击。任泽平和张庆昌(2016)指出,我国当前的产能过剩、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三大资金黑洞始终占据金融资源,导致杠杆率持续上升。
马勇和陈雨露(2017)对中国经济的拐点进行了推算,此后宏观经济可能面临经济“保增长”和金融‘去杠杆”两个基本问题。为此,在积极加快经济的转型升级的同时,应当采取稳健有序的策略推进去杠杆进程,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双重平衡。纪敏等(2017)提出,应当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由市场去选择谁加杠杆、谁去杠杆,而非笼统地加杠杆或去杠杆。曾刚(2017)指出,去杠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实施过程中应当重点推动国有企业去杠杆,调整货币政策立场转向稳健中性状态,强化金融监管以引导金融机构调整经营理念和行为模式。
四、研究述评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关于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国内外机构和学者的测算方法不同,测算结果也存在差异。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过高的杠杆率会威胁金融稳定性,甚至诱发金融危机,但是对于杠杆率水平应当控制在何等水平,有关杠杆率水平与金融稳定阈值的研究尚未给出明确答案。
现有的文献中,针对我国高杠杆率问题,保持宏观政策稳健中性、采取适当有序的方式去杠杆成为国内专家学者的共识,然而缺乏创新性的措施建议。因此,今后应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去杠杆所处的经济复杂背景,提出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相适应的化解高杠杆率风险的改革措施,以及如何利用适当的杠杆率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改善社会福利。
参考文献:
[1]纪敏,严宝玉,李宏瑾.杠杆率结构、水平和金融德定—理论分析框架和中国经验.金融研究,2017.
[2]马勇,陈雨露.金融杠杆、杠杆波动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7.
[3]曾刚.供给侧改革需有序去杠杆.中国金融,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