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摘 要:目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国家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的资金技术投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的职能,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引导,使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4-007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4.043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资源消耗的数量不断增加,部分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基于当前形式,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关系。
一、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融入环境教育的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的首要目的是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教育应当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作为地理知识的延伸拓展,目前来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应当树立全民环保意识。高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相对成熟,能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的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环境保护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学生形成较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效地维护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地理知识是对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入探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环境保护教育,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环境教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个人能力的提升受教育环境影响较大,课堂是对学生开展教育的最佳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有效地将环境教育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新课改形式下地理教材涵盖的知识量明显提升,更配有较多精美的图片,教师要加强教材内容的理解,充分发挥地理教材的功效。在课程设计时,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有效利用,传统的地理教学相对枯燥,当前形势下,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方式,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展开教育,吸引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知,提升地理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进行资源利用课程讲解时,教师提出人类活动中所需求的资源种类有哪些?引发学生进行积极讨论,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教材和相关资料中寻找答案,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明白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自然灾难影片,在观影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总结生态环境被破坏以后所带来的危害,学生在讨论中能够发表独特的见解,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知识学习的兴趣。
(二)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方法逐渐的难以适应当前教学发展形势,被动式教学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转变观念,积极探究创新型教学方式。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转变单一的教学方法,环境教育知识容量较大,为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教师应当在课前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的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体系,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普及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环境遭受破坏以后的图片和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具有感染力的教学形式打动学生内心,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在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设立相应的探究课题,使学生课后进行资料收集,在下节课的时候进行统一讨论分析,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能有效地将环境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三)在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教育渗透
环境保护意识是在长期教育中逐渐形成的,为了有效地提升地理教学活动中的环境教育,学校应当予以大力支持,在课内外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在地理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理论知识教学,利用合适的机会丰富学生的实践。例如在世界环境日,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板报竞赛,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或是在劳动节组织学生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每位同学种下一棵属于自己的小树苗一起共同成长,对学生来说具有较深的纪念意义,并且有效地促进了生态平衡。教师应当对学生参加环境保护活动给予鼓励,在活动中有效地对课堂知识进行发挥利用,加深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呼吁亲人朋友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以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为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创造价值。
(四)在校内刊物中加强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在课内外做好环境教育融入的同时,应当积极参与校内宣传刊物的编辑,校刊等教学材料是有效的利用资源,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各区域地理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别,地理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组织学生加强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在校本课程等宣传刊物中加强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了解。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地理教师可以在假期结束前为学生设立相应的调查研究课题,例如,调查当地的人口数量及变化情况,找出人口变动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调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掌握土地开发利用与气候的变化规律,在开学后在课堂上同学们共同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加强交流与沟通丰富知识结构,学生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环境保护意识,更能够开阔视野,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结语
当前教育事业发展形势下,越来越侧重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面对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和日渐匮乏的自然资源,高中地理教師应当积极发挥地理知识的教育功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环境教育,使学生真正地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引导,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切实增强地理教学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永玲. 探析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 2017(26).
[2] 宋建红. 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对学生环境认知影响的评价研究[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