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灿灿,王 刚,刘 江,赵 健,蒋传伟,胡加伟,江志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江苏 南京,210000)
胃癌在国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居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的第三位[1],目前手术仍是主要根治方法。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于2007年在国内由江志伟教授率先应用于胃癌患者,并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2-3]。ERAS是指优化围手术期处理,减少应激及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加速患者恢复,临床中可较大程度地使胃癌患者受益。2002年Hashizume等首次报道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Da Vinci surgical system,DVSS)成功用于胃癌根治术,尤其应用于早期胃癌是安全、可行的[4-8]。DVSS应用于胃癌患者手术创伤小、出血少且安全可靠[9-11]。胃癌手术患者因麻醉、创伤、机体应激等常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术后排气、排便功能障碍,麻痹性肠梗阻等,会增加吻合口瘘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12]。术后肠蠕动、肛门排气时间是评价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主要指标,其功能的恢复也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环节[13]。腹部手术患者术后12~24 h内肠蠕动完全消失,其恢复时间,小肠一般需24 h、胃需要48 h、结肠需72~120 h才可恢复[14]。因此缩短术后首次通气时间,尽早使患者恢复经口进食,从而尽早停止静脉输液等,是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研究报道[15],胃肠道手术后患者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活动越早、通气通便越快[16]。研究认为,术后咀嚼口香糖的方法,为患者肠功能的恢复提供了有利帮助[17]。临床上也有研究者采用灌肠、穴位注射等方法来促进肠蠕动[18-19]。国外研究报道,术前使用爱维莫潘,可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预防术后肠梗阻的发生[20-21]。目前ERAS胃癌术后患者首次通气时间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其影响因素,以促进肠功能恢复。
1.1 临床资料 回顾分析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105例患者,按术后首次通气时间分为两组,其中48 h内通气的患者60例(A组),男35例,女25例,平均(57.35±8.57)岁;48 h后通气的患者45例(B组),男25例,女20例,平均(64.95±9.63)岁。入选标准:(1)18~75岁;(2)无严重器官功能障碍;(3)术前新辅助化疗未被接受;(4)术前无营养不良:BMI>18.5 kg/m2;(5)择期行胃癌手术;(6)了解并同意参与;(7)术前能走动,无活动障碍。排除标准:(1)有脑部损伤手术史;(2)有骨折、关节病变影响正常活动;(3)姑息性手术;(4)有消化道梗阻;(5)有便秘病史。剔除标准:(1)在普通外科ICU停留时间超过72 h;(2)术后有休克、意识不清等特殊病情发生;(3)术后发生并发症。
1.2 方法 入院时通过询问病史、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等,明确术前诊断,完成一般情况评估。围手术期均采用ERAS理念处理,具体措施见表1。
1.2.1 调查工具 (1)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及围手术情况登记表,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诊断、术式、病理分期、入院、手术及出院日期、基础疾病、既往史;实验室指标、临床观察指标等;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及资料(管道、切口处理等)。(2)术后患者疼痛自评量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范围为0~10分,0代表无痛,1代表最轻微的疼痛,10代表最严重的疼痛。(3)医院焦虑抑郁量表(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测量上个月以来的情绪,共14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4个条目,选项为0~3或3~0分。总分:0~7分:无症状,8~10分:症状可疑,11~21分:肯定存在症状,需要干预。(4)肿瘤患者功能状态评分:采用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标准,百分法,一般要求不小于70分;体力状况分析标准,一般要求不大于2分;(5)术后肠功能恢复记录表,包含通气时间、通便时间、并发症(吻合口瘘、出血、感染等)及不适主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
1.2.2 手术方法 DVSS:气管插管麻醉,患者取头高脚低、左高右低的仰卧位。安装机械臂,根据肿瘤部位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患者均按日本胃癌公约处理,均行D2淋巴结清扫。消化道吻合重建在达芬奇机器人镜下完成。下腹部(耻骨联合上)做4 cm横行切口,取出标本袋及标本,清点纱布及器械无误后,逐层关腹,缝闭切口。具体DVSS操作方法参见文献[22-23]。
1.2.3 活动监测方法 无线智能手环的主要功能是监测下床活动情况,使用前征得患者同意,告知相关注意事项,术前教会患者正确使用手环监测活动。佩戴时间为术后第1~3天,佩戴于患者手腕(避开输液的肢体侧)。患者下床活动前,由责任护士及研究者评估患者情况:包括生命体征、疼痛评分、有无直立不耐受。符合下床活动条件,即协助患者活动。患者活动过程中,按压手环左侧按键,可实时观察自己的活动情况,研究者可通过无线网将手环信息同步到平板电脑的可视数字面板,查看患者每日活动的时间段,以及各时间段的活动情况:活动的步数、距离等,患者活动情况记录在ERAS患者下床活动记录表。
1.3 观察指标 (1)临床指标:首次通气时间,术后第1天开始,每4 h询问1次,并做好记录,精确到小时;(2)术后活动量;(3)血清学检测指标:白蛋白、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等;(4)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等。
2.1 两组患者资料的单因素分析 对患者一般资料、疾病相关资料等进行单因素分析,105例患者中60例于48 h内首次通气,其中DVSS胃癌手术患者45例(远端+毕Ⅱ式25例、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术20例)、开腹15例(远端+毕Ⅱ式6例、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术9例);45例于48 h后首次通气,其中达芬奇机器人下胃癌手术13例(远端+毕Ⅱ式5例、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术8例)、开腹32例(远端+毕Ⅱ式20例、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术12例)。病理分期中A组Ⅰ~Ⅱ期37例,占62%;B组Ⅰ~Ⅱ期27例,占60%。见表2。
2.2 影响首次通气时间的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为48 h内通气为因变量(0=48 h内,1=48 h后),将可能影响首次通气的一般资料、疾病相关资料作为自变量,以及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见表3。最终有7个自变量进入回归分析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手术方式、活动量等,而年龄等无意义,结果见表4。
3.1 ERAS胃癌术后患者首次通气情况 腹部术后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多处于抑制状态,影响患者营养的摄入与吸收,影响术后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护理工作量及医疗护理费用。传统外科常于术日晨置入胃管,拔管时间主要依据术后肠道通气时间,通气后方可拔除胃管,开始少量进水,因此首次通气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在ERAS中,胃癌患者不置入胃管,但首次通气时间对患者及医师而言均具有重要意义,通气与否是术后患者可进食的重要标志,而患者进食无不适主诉、进食量能达到ERAS规定标准时,医嘱即停止静脉输液,每个环节都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因此不论是ERAS抑或传统普通外科,患者术后首次通气时间均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排便常被作为胃肠功能恢复的一级指标,耐受进食时间,恶心呕吐、腹胀、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等被作为二级指标[24]。本研究中A组患者首次通气时间平均(37.10±10.16) h,B组平均(57.62±7.00) h,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报道[25],胃癌术后患者首次通气时间平均(68.89±6.02) h;本研究中两组患者首次通气时间均早于文献报道,可能主要与ERAS围手术期优化处理有关。本研究中,两组术后住院时间[(4.14±0.88) d vs.(5.40±1.1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住院时间缩短,表明肠功能恢复对患者预后有直接影响,可加速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国外研究报道[21],肠功能恢复不充分会产生一系列并发症,且容易导致患者沮丧及不安,恶化围手术期经历。因此本研究调查了术前患者的住院焦虑及抑郁情况(HAD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较好的心理状态可缓解术前焦虑及紧张,为患者带来益处;术后两组HAD评分[(5.10±0.85)分 vs.(8.47±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肠功能的恢复,不论是生理抑或心理层面,均会对患者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缩短术后首次通气时间会给患者带来较多益处,改善临床结局的转归。
表1 ERAS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处理
项目ERAS围手术期处理术前 健康教育详细的健康教育:口头、视频、彩色宣教手册 术前禁食术前夜20:00口服素乾800 ml,术前2 h(6:00)口服400 ml 肠道准备不常规进行 放置鼻胃管不放术中 手术切口处理尽可能小/横切口,皮肤钉合器缝合切口 术中止痛术前30 min静滴生理盐水100 ml+氟比洛芬100 mg;切口罗哌卡因浸润止痛 腹腔引流不常规放置 术中保温术中进行 限制性补液有 麻醉全麻术后 抗生素使用术后1~2 d 有效止痛不使用镇痛泵,多模式止痛:静脉止痛(生理盐水100 ml+氟比洛芬50 mg静滴bid;q8 h静脉推注帕瑞昔布钠40 mg);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氨酚羟考酮200 mg/次/bid) 早期进水、进食24 h内开始咀嚼口香糖,bid,每次2粒;术后1~3 d口服乳果糖,bid,每次15 ml 早期下床活动术后24 h内下床活动 早期拔除尿管24 h内出院标准能自由行走、能经口进食、通气、停止静脉输液
表2 两组患者资料的单因素分析
项目组别A组(n=60)B组(n=45)统计量P值年龄(岁)57.35±8.5764.95±9.63-2.64*0.01BMI(kg/m2)22.32±2.7922.07±2.400.31*0.76首次通气时间(h)37.10±10.1657.62±7.003.15*0.02术前白蛋白(g/L)41.61±2.1238.92±3.412.12*0.04术前CRP(mg/L)3.85±0.677.02±0.811.99*0.03术后活动量(步)484.23±137.34334.00±97.873.72*<0.01术前VAS评分(分)2.73±0.882.55±0.820.55*0.59术前HAD评分(分)5.27±2.025.83±2.29-0.68*0.50术前KPS评分(分)86.00±10.2184.87±7.01-0.33*0.74性别(n)0.810.78 男3525 女2520病理分期(n)0.140.99 Ⅰ期129 Ⅱ期2518 Ⅲ期2015 Ⅳ期33手术方式(n)22.11<0.01 机器人下胃癌根治术4513 开腹胃癌根治术1532术后HAD评分(分)5.10±0.858.47±1.06-10.42*<0.01术后VAS评分(分)2.90±0.374.06±0.57-4.82<0.01术后住院时间(d)4.14±0.885.40±1.19-4.29*<0.01
*为t值,其余为χ2值
表3 各自变量因素名称及赋值
自变量因素名称赋值年龄具体数值BMI具体数值术前白蛋白具体数值术前CRP具体数值VAS疼痛评分具体数值HAD评分具体数值KPS评分具体数值性别男=0,女=1病理分期Ⅰ期=(0,0),Ⅱ期=(0,1),Ⅲ期=(1,0),Ⅳ期=(1,1)手术方式机器人下远端胃癌根治术=(0,0),机器人下全胃切除术=(0,1)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1,0),开腹全胃切除术=(1,1)
表4 影响术后首次通气时间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变量回归系数标准误Wald统计量P值OR值95%可信区间年龄0.1100.0642.9300.0871.1160.984~1.266活动量-0.0480.0187.2870.0070.9530.920~0.987手术方式0.8201.0530.6060.0362.2711.028~16.892术前白蛋白0.2850.1320.0880.0311.3301.103~1.528术前CRP0.3800.1320.1820.0051.4620.975~1.983术后HAD评分0.5430.5490.0420.3231.7210.954~2.234术后VAS评分0.1800.1012.9450.0831.1971.053~2.015
3.2 影响ERAS胃癌术后患者首次通气的因素及优化方法
3.2.1 术前机体条件 术前具有良好的机体条件,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本研究发现,单因素分析中,术前患者白蛋白、CRP水平有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也是有意义的。ERAS主要通过减少患者术后应激等,从而促进术后康复,因此应激反应在腹部手术中是受到重视与关注的。术前白蛋白值正常,确保患者具备良好的机体条件。CRP水平反映炎症反应,其水平异常是患者术后肠道通气的危险因素。
3.2.2 手术方式 ERAS优化了围手术期处理,减少了应激,从而可促进患者的恢复,手术方式也是其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DVSS应用于胃癌患者,优势巨大。研究报道[23],全机器人系统行胃癌根治术安全、有效,较腹腔镜手术短期效果更佳。机器人手术切口小,更加符合ERAS理念,是继腹腔镜手术后的又一大进步。本研究中105例患者中达芬奇机器人下胃癌根治术共58例,首次通气时间平均(39.79±13.74) h;45例于48 h内通气,平均(27.38±7.20) h。多因素分析显示,DVSS术式是一种保护因素。国外研究报道[20],腹部手术后患者肠梗阻发病率仍较高,尤其腹部开放手术,为降低肠梗阻发生率,建议手术方式及方法最小化的外科操作[20]。文献报道[26],肠梗阻可引起疼痛,阿片类疼痛药物的使用又会影响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进而加重肠梗阻症状,是一个恶性循环。从麻醉学角度而言,即使开放手术,如果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硬膜外麻醉或镇痛,可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同时利于改善胃肠功能。ERAS理念中,不使用阿片类止痛药,而是采取多模式的止痛方式,不影响患者肠功能的恢复。因此,为促进ERAS胃癌术后患者肠功能的恢复,缩短首次通气时间,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DVSS更加符合微创的外科操作理念。
3.2.3 活动量 腹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在临床中被广为提倡,可预防或减少术后长期卧床引起的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27-28];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疲劳感[18,29]。不论床上活动抑或下床步行,均可加快患者身体局部及全身血液循环,支配内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常被改善,胃肠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被提高,而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有所降低,这些都会引起及加快胃肠道活动。胃肠道的反射受体位影响,促进肠蠕动的同时,又加快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及肠内容物的排出[30]。研究报道[31],胃肠道手术后患者24 h内早期下床活动,排气时间平均46.38 h,提出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肠功能恢复。国外研究报道[32],肠道手术后患者第一次通气时间平均(2.8±0.5) d,提出术后活动可促进肠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活动量[(484.23±137.34)步vs.(334.00±97.87)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活动量增加可促进肠功能恢复。ERAS理念虽然规定术后24 h内下床活动,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术后需卧床休息,因此不敢下床活动。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活动量多对患者首次通气时间的影响,其优势约为活动量少患者的1倍。提示在确保患者安全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活动量可缩短术后首次通气时间,术后活动对患者影响深远。因此本研究使用无线智能手环监测活动量,可实时、同步、连续的观察及记录患者的活动情况,此方法客观可靠,活动量的数值保留在云端不会丢失,可供后期查看。无线智能手环监测活动安全、可行,这与国外的研究报道一致[33]。
有效的止痛是早期下床活动的重要前提。ERAS理念强调术后多靶点、多模式的止痛方法,不使用阿片类药物,在有效止痛的同时,不影响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回归分析中无意义,这可能与ERAS术后采用多模式止痛(静脉COX-2抑制剂、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等)有关,将患者的疼痛感受降至最低。文献报道[34],胃癌患者术后第1天即应积极活动,并逐日增加,可通过简单监测设备记录每日的进步,提出早期下床活动的前提是有效、积极的止痛。因此,临床护理工作中,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同时,做好疼痛的护理,使患者在安全范围内增加活动量,并通过佩戴无线智能手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积极性。
ERAS理念应用于胃癌患者可促进术后康复,DVSS可减轻术后疼痛,术后患者自愿下床活动次数、时间会相应增加,同时术后活动量也会增加,可进一步缩短肠功能恢复时间。本研究中采用无线智能手环,简化了量化活动的方法,在创新的同时又与目前提倡的无线穿戴医疗的理念相符合。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采用ERAS理念,包括术后不使用阿片类止痛药,术后早期进水、咀嚼口香糖等,均由同一组医师执行与监督,因此本研究未将此类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中。在临床工作中缩短患者首次通气时间,可改善临床结局的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