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的运作逻辑和地方性实践
——从多功能发展视角审视A地乡村旅游开发*

2018-08-08 11:00史玉丁李建军
生态经济评论 2018年1期
关键词:规划价值旅游

史玉丁 李建军

内容提要:多功能理论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要重视乡村旅游的经济功能、社会发展功能、生态持续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使内生功能与衍生功能协同共进,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对A地乡村旅游产业的田野考察,梳理了9个旅游项目的规划功能和已有价值,并运用多功能理论对其进行审视,发现A地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忽视产业的社会文化功能规划、忽视内生要素价值、缺少宏观统筹规划、缺少产业融合发展等问题。在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功能规划,凸显乡村旅游的多功能性;注重内生要素,凸显乡村旅游的特色功能;注重宏观规划,提升乡村旅游的区域优势;注重产业融合,实现乡村旅游的多样发展,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政府政策引导、外来资金注入和原住民参与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以及地方政府均出台了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在宏观层面对乡村旅游产业起到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截至2015年4月底,全国共有9.5万个村庄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到193万家,农家乐达到220万家,规模以上园区超过4.1万家,年接待游客近8.4亿人次,年营业收入3200亿元,①李世杰:《休闲农业:异军突起的新风景》,《河北科技报》2016年8月30日第1版。乡村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接近20%。这表明在微观层面上,外来资金注入和原住民参与对乡村旅游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乡村旅游发展体系日益成熟,产业规模日益庞大的同时,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多重影响进行了重点关注。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经济数据增长的同时,潜在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视。乡村旅游产业的经济利益与乡村本土的环境生态、乡土文化、原住民权益之间普遍存在着明显的博弈关系,即乡村旅游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之间的权衡。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对乡村旅游产业的系统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 乡村旅游产业多功能性发展的运作逻辑

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是在充分发掘乡村旅游产业的积极功能价值和消极负面影响的前提下,通过各功能价值之间的协调与融合,降低其负面影响,提升其整体价值,以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系统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的内涵分析

在多功能性视角的研究中,关于 “三农”的多功能性研究远多于其他领域,具体包括农业产业的多功能性研究、农村发展多功能性研究、农业多功能性与农村发展以及国外农业多功能发展对我国的启示等。江泽林提出当代的农业的多功能性除了产业经济功能还包括生态功能、文明承载和继承功能,房艳刚提出中国乡村的功能应包括粮食和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社会公平以及提供发展空间①房艳刚:《基于多功能理论的中国乡村发展多元化探讨——超越 “现代化”发展范式》,《地理学报》2015年第2期。,李传健认为农业多功能性集中体现于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价值②李传健:《农业多功能性与我国新农村建设》,《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4期。,王威等分析了日本农业多功能性发展路径,总结了对我国农业多功能性的启示,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根据区域特点发挥农业的不同功能和作用、兼顾保障供给、农民收入和环境保护3大目标、切实加强农业科研和教育以及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等③王威、杨丹妮、方志权:《日本多功能性农业对我国都市农业的启示》, 《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三农”多功能性研究对其他产业多功能价值分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产业多功能性指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内在功能和衍生功能的结合,其中,内在功能是指基于产业的自身属性而发挥的基本功能,主要包含产业经济功能,衍生功能是指基于产业本身与外界要素的关联性而发挥的潜在功能,主要包括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等。内在功能与衍生功能存在互为补充、协同共进的关系,内在功能是产业整体功能提升的基础,衍生功能则致力于提升产业的外部性功能,以使内在功能的正外部性价值最大化,负外部性影响最小化,从而实现产业整体功能最大化。产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在于促进产业的系统性、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的运作框架

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过程中,每个功能释放出的影响集合成一个系统,系统中不同影响之间经历碰撞融合,使得潜在消极影响最小化,积极影响健康可持续,从而促进系统整体健康发展。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在发展背景、发展路径、评价标准、参与主体、保障机制等方面均涉及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监管机构。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需要进行方法创新,突破发展短视和单独追求经济效益的障碍,建立适合乡村旅游产业,促进乡村旅游系统性、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架构。(见图1)

图1 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运作框架

单方面分析乡村旅游的功能性,各个功能均释放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中经济功能可以促进产业经济发展,提高乡村百姓物质生活水平,同时存在权益分配、社区失衡、乡土文化传承障碍、生态系统不可持续等潜在负面影响。社会发展功能可以保护原住民权益、保障社区稳定,同时存在参与主体积极性降低、权责不明等潜在负面影响。文化传承功能可以保障乡土文化传承、保持乡土人文特色,同时存在旅游产品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生态持续功能可以保障乡村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存在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特色不明显、短期内游客需求与旅游产品供给矛盾等潜在挑战。①邓爱民、黄鑫:《低碳背景下乡村旅游功能构建问题探析》,《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2期。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中不同功能的影响之间存在明显的互补,同时需要不同功能积极影响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这需要乡村旅游发展中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系统性协调,需要外来要素与原住民要素之间的协调与融合。同时,为了促进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的顺利实施,政府不同部门应该发挥监管和保障作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旅游部门、农业部门、环境卫生部门、文化部门要积极参与进来,通过与村民自治制度之间的充分融合,提高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的整体效益。

(三)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的价值分析

在乡村旅游的研究中,已有乡村旅游价值分析的相关研究成果。有学者提出了乡村旅游经济价值分析方法,有学者提出了乡村旅游经济价值的构成要素,还有学者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价值。王琼英围绕游客和原住民两大核心要素,把乡村旅游价值分为游客旅游价值和居民生活价值两大方面。其中,游客旅游体验价值包括观光旅游价值、体验旅游价值和休闲度假旅游价值;居民生活价值包括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②王琼英、唐代剑:《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价值再造》,《农村经济问题》2012年第11期。笔者从系统发展理论的角度,把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的价值分为产业经济发展价值、社区均衡发展价值、自然生态持续价值和乡土文化传承价值四个方面。

产业经济发展价值是乡村旅游内生功能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要素参与的角度,乡村旅游发展分为内生要素为主和外来要素为主两种路径。内生要素为主的乡村旅游发展方式注重通过本地思想、制度、方法和资金挖掘本地特色旅游资源,同时强调原住民的参与性。外来要素为主的乡村旅游发展更注重通过外来思想、制度、方法和资金开发本地旅游资源,提升外来资本价值。无论哪种发展方式,乡村旅游发展均可以有效促进乡村产业提升,特色产业链构建,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村民收入,提高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从商品的二重属性看,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挖掘旅游资源经济价值,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商品化,提升乡村旅游资源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实现乡村旅游资源整体价值提升的目的。

社区均衡发展价值是乡村旅游衍生功能的重要价值体现。①钟洁、陈飙:《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社会冲突的协调与社会和谐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社区均衡发展的前提是社区居民的存在。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我国产业经济相对单一的农村地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满足了这一需求。迫于生计,大量乡村居民被吸引到城市中,参与到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中来。随着农业经济发展,产业形态逐渐丰富,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吸引了部分农村劳动力返乡就业或创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基础建设、产业链条构建和产业经营运转均需要大量劳动力,这对外出务工的本地居民均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建设中来,通过就业或创业实现自我价值。社区均衡发展本质上是村民的均衡和谐发展。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乡村旅游发挥产业媒介的功能,通过原住民旅游就业、旅游创业和旅游要素租赁等方式,把乡村居民融合在一起,使村民之间的经济关联更加紧密,从而提高村民参与社区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经济发挥旅游产品对原住民的影响作用,通过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本土特色文化传承、本土生态系统保护等板块,提升原住民的文化自信、生活自信,促进社区和谐发展。②唐晓云:《古村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居民感知、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人文地理》2015年第1期。

自然生态持续价值是乡村旅游衍生功能中保障乡村物质生态本性的价值所在。相对于其他旅游形式,乡村旅游的自然生态优势明显,但随着农业作物规模化种植,动物规模化养殖,农药、化肥、饲料的滥用和不当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得乡村的自然生态面临严重的危机。长期以来,旅游产业被认为是绿色节能产业,乡村旅游多功能性通过绿色化、生态化的种植和养殖,可以有效促进乡村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①梁滨、刘承良、郝华勇:《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时序演变与功能区划》, 《经济问题》2009年第7期。一方面,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中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具有明显的生态性,在生产过程中把农药、化肥等排除在外,遵循自然规律,讲究生态伦理,实现旅游产品的生态化。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中旅游产品的消费过程具有明显的生态性,偏好乡村旅游的游客在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更注重旅游产品的生态健康,这也迫使产品生产经营者遵循市场需求,经营生态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品的生态化。②谢璐:《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分区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年第1期。

乡土文化传承价值是乡村旅游衍生价值中保障乡村精神文化灵魂的价值所在。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乡土是基本的、是原生的,乡土文化是保持乡土特色的灵魂。③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城乡产业发展的巨大差异与城乡劳动力数量的巨大差异进行着充分的弥补融合,城市产业经济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带走了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在经济利益与文化传承的博弈中,乡村居民为了生计,毫不犹疑地偏向了前者。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旅游经营者需要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同时,蕴藏于乡村中的乡土文化具有明显的原生性特点,乡土文化被打造成旅游产品,通过旅游体验进行产品销售,实现了旅游产业与乡土文化的深度融合。④魏丽君、孙虎:《长治市旅游资源及功能分区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3期。通过乡村旅游的多功能发展,提高了乡土文化的旅游价值。乡村旅游在提高乡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乡土文化也得到有效的传承。⑤王静、郭立新、王有成:《北京民俗村旅游功能提升途径研究》,《旅游学刊》2009年第10期。

二 田野考察:从多功能发展视角审视A地乡村旅游开发

A地位于重庆市、贵州省、湖南省交界处,属于重庆市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是重庆市秀山县城乡接合部地带,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显著。A地属于街道办事处行政机构,下辖一个社区和五个行政村,地域面积60.23平方千米,总人口4万余人,其中农业户口3万余人,城镇人口不足万人。A地重要的经济产业为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除此之外,工业形态中主要是硫酸制造、酿酒等。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秀山县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打造,并定位于武陵山区重要旅游目的地,主要凸显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特色风貌等旅游特色。

排除标准:(1)无明显原因的腰痛及下肢痛者;(2)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者;(3)伴有马尾综合征者;(4)责任节段曾行介入、后路摘除等手术者;(5)合并脊柱结核、感染、肿瘤等;(6)有其他手术禁忌证者。

A地重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并致力于通过农旅融合的方式进行乡村旅游规划。走访A地的一个社区和五个村庄,分别统计出它们的重点项目,这些重点项目中,有的项目已经开始运营,有的还在规划开发阶段。其中,a社区为一个溶洞 (规划中)和一个茶园 (已开发);b村庄为一条河流 (规划中)和一个农业生态园 (已开发);c村庄一个民族村寨(规划中);d村庄为一个大型水库 (规划中);e村庄为一个茶花谷 (已开发);f村庄为一个牡丹园 (已开发)和一个竹编工艺 (规划中)。然后,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 18972—2003),对这些重点规划项目进行旅游产品分类,并通过田野考察总结出当前这些旅游项目被规划赋予或者已发挥显现的产业功能和产业价值 (见表1),进而以多功能旅游发展的理想模式为标杆,对其进行审视。

表1 当前A地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其功能分析

通过对A地旅游资源的简单统计和梳理,发现A地已开发和可开发的9个旅游资源中均属于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旅游资源,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明显。在旅游规划中,9个旅游资源均规划了它们的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有2个旅游资源未规划它们的社会功能,另有两个旅游资源未规划它们的文化功能。在已有功能统计中,有6个旅游资源已体现出它们的经济功能,有7个已体现出它们的生态功能,有5个已体现出它们的社会功能,有1个已体现出它们的文化功能。可见,A地旅游资源规划中更注重旅游资源的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对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规划有所欠缺。A地旅游资源已有功能中显示,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容易显现,社会功能较难显现,文化功能极难显现。通过多功能发展对A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审视,总结出A地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倾向于经济功能规划,忽视社会文化功能规划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A地下辖各个村长 (社区)在进行旅游产业规划时,最注重产业经济功能,兼顾了产业的生态功能,而对产业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关注较低。通过对A地政府、投资者和村民的走访调查,发现这与A地旅游产业发展中参与主体的参与度有关。首先,A地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秀山县的一个街道办,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国家和重庆市规定的脱贫目标,A地政府在思考产业扶贫。对A地政府而言,产业扶贫最重要的就是实现经济数字的改观,所以,A地政府最重视产业经济功能。然后,A地9个旅游项目的投资者中,有6位来自外地,有2位来自本地,还有一个项目为村民集资。对A地旅游产业发展中绝大多数投资者而言,他们更加注重产业发展,实现资本经济收益,除此之外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往往被他们遗忘或者故意规避。最后,A地9个旅游规划项目中,跟村民相关的仅限于村民的土地转让和劳动力就业,村民迫于优势集团的压力和自身的生计,也把精力投入到土地转让费和劳动工资等经济指标上来,对本村庄的社会环境和乡土文化的感情开始淡化。总之,在政策导向、资本导向和生计导向的共同作用下,旅游产业的经济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失衡现象难以避免。

第二,倾向于外来要素注入,忽视内生要素价值

A地旅游项目开发中,产业资金、发展思路和产业形态基本是外来要素。上文已述,A地9个旅游项目中,有6个属于外来资本,3个为本地资本。外来资本决定了A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趋向于外来化,同时也决定了旅游规划的具体产业形态也趋向于外来化。A地旅游产业发展中,外来要素占据绝对优势,内生要素则被边缘化。外来要素和内生要素的协调参与,需要辨别它们的相对优势。在产业资本方面,A地外来资本较为明显,可以凸显外来资本的角色。在发展思路方面,A地外来思维更倾向于产业化、模板化、规模化,内生思维更倾向于特色化、乡土性,孰优孰劣,没有定论,但是外来思维占主导,而忽视内生思维的现象对于旅游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存在潜在风险。在具体产业形态方面,只有c村的民族村寨是跟当地土家族、苗族特色相结合的,除此之外的产业形态与本地特色结合不紧密,不能凸显地域特色。容易误入同质化发展的误区。例如,秀山县最为出名的秀山花灯、物流产业、土鸡蛋等内生要素在A地的旅游规划中体现不明显。

第三,倾向于资源单独开发,缺少宏观统筹规划

A地各村庄 (社区)在进行旅游规划中,更倾向于自身的特色优势,但缺少与周边村庄的协调配合。例如,a社区的茶园、e村庄的茶花谷和f村庄的牡丹园,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并且三个地方均采用农旅融合的方式进行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资源的多功能发掘不够,这不利于A地旅游产业整体运作和高附加值产业。A地政府重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并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将乡村旅游作为支柱产业进行打造。A地政府在进行管辖范围内各个村庄 (社区)旅游规划统筹时,对各自的优势特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邀请旅游规划科研部门对各个优势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但对于如何将这些优势项目串联起来,形成旅游线路,体现整合效应和规模优势,A地政府的统筹力度还不够。另外,A地政府对于服务于该地区9个旅游项目的公共旅游设施,规划建设力度还不够。A地政府对于本地旅游资源与周边旅游资源的差异化分析不够,甚至出现了对相对劣势的项目的规划,例如,a社区的溶洞项目与秀山县近邻酉阳县的桃花源景区中的桃花洞相比,优势暗淡,再加上溶洞开发投资巨大,投资风险和生态风险不容小视。

第四,倾向于产业独立规划,缺少产业融合发展

城乡接合部的乡村旅游是多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城乡接合部根植于乡村农业,邻近于城区工业,城市与乡村资源的差异化、市民与村民需求的差异化也为服务业提供了生存的土壤。A地在进行旅游规划时,对旅游产业进行了独立的规划,把旅游业置身于原有的丰富的产业形态之外,这样既不利于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益,也不利于产业交叉后的特色化经营。例如,f村庄的牡丹园旅游项目,如果仅从旅游的视角进行规划,它只能体现牡丹观光、亲子项目等旅游价值,但是除此之外,牡丹园还具有牡丹籽、牡丹油等产出,这些产出为牡丹籽、牡丹油的加工生产、特色营销提供了产业融合的平台。如果缺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维,与旅游相关的农业、工业以及衍生产业均可能被埋没。再如f村庄的竹编项目,A地政府将其定位为竹编加工。f村庄竹编项目在传统手工艺和丰富的劳动力的支撑下,容易形成产业化运作。但是,通过走访村民,发现该村竹编是在各自的家中完成,然后外来商人集中收购。在竹编产业的经济利益分配中,村民的经济附加较低,大部分经济收益被外来商人赚取。这是产业独自规划,缺少产业融合和产业链拓展的本地损失。

三 多功能发展对A地乡村旅游开发实践的启示

单功能的产业发展既不能产生额外的经济附加值,也容易产生产业之间的功能内耗。产业发展需要注重多功能性发展方向,通过多功能发展,提升产业内生价值,并释放衍生价值,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A地乡村旅游开发需要进行多功能发展,注重地域内的产业融合,重视内生要素的参与,注重宏观的系统性规划,提升产业的整体价值。

(一)注重功能规划,凸显乡村旅游的多功能性

乡村旅游规划决定了产业发展的方向、选择的路径、相关利益群体等。乡村旅游规划要注重功能规划,进行多功能定位,通过论证权衡,确定各个功能之间关系。乡村旅游的特殊性需要产业规划的多功能定位,乡村旅游产业的投资者需要其经济功能、乡村社区均衡发展需要其社会功能、乡村生态可持续需要其生态功能、乡土文化传承需要其文化功能。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这些功能缺一不可,同时进行充分论证,协调功能之间的关系。A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要加强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定位,凸显旅游产业的社区发展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A地城乡接合部的客观实际,要求当地政府和原住民重视社区发展,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区均衡,避免因单一追求经济利益,触发社区不稳定因素。在A地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积极挖掘旅游产业的社会发展功能,调动原住民的参与积极性,以产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带动社区均衡发展。同时,我国城乡接合部地带文化空壳现象严重,这需要当地政府和原住民重视乡村旅游产业的文化功能,把乡土文化作为特色要素融入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

(二)注重内生要素,凸显乡村旅游的特色功能

与其他旅游业态相比,乡村旅游的比较优势在于其特色的内生要素。乡村旅游的内生要素包括乡土文化、乡村生态、乡村社区等,这些要素特色鲜明,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比较优势所在。如何把这些要素融入乡村旅游规划中来,是乡村旅游规划中的重要命题。笔者认为,内生要素与外来要素的均衡搭配,凸显内生要素的特色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标准。乡村旅游的内生要素是多样的,这也就决定了乡村旅游外显的功能价值也应该是多样性的。以乡土文化为例,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是乡村旅游的精神象征。①姜辽、苏勤、杜宗斌:《21世纪以来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旅游学刊》2013年第12期。在A地乡村旅游规划中,要把当地民族文化融入产业发展中来。在秀山县民族文化丰富多样,特色的秀山花灯、浓郁的土家族苗族风情、显赫的书法艺术等地方文化彰显了秀山特色。在A地9个旅游项目中,均可以把这些民族文化适度融入。例如,c村庄的民族村寨是最能包容这些民族文化的旅游项目,民族文化特色可以最大限度地凸现出来。在f村庄的牡丹园项目中,牡丹旅游产品 (包括旅游体验产品)可以与秀山民族文化进行适度的嫁接,凸显牡丹旅游产业的秀山特色。

(三)注重宏观规划,提升乡村旅游的区域优势

相对于其他旅游形式,乡村旅游缺少宏观规划。由于城市旅游或者特色项目旅游投资较大,影响较深,形象价值更为明显,很多地方把旅游项目作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一部分,这样使得城市旅游或者特色项目旅游既有科学的宏观统筹,也有翔实的微观规划。乡村旅游 “点”的特色或 “面”的优势,迫切需要各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宏观规划。乡村旅游的宏观规划需要当地政府的统筹协调和外来要素 (外来资金、外来思维等)、原住民的充分参与。乡村旅游宏观规划的目的,除了建设公共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外,还需要统筹协调域内各个旅游项目的功能分配,以期提升乡村旅游的区域优势。①杨新军、窦文章:《旅游功能系统:结构与要素分析》,《人文地理》1998年第6期。A地乡村旅游宏观规划中,充分讨论了公共设施的建设,例如,公路标示、公共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充分重视旅游公共服务的作用。当地政府还需要对公共服务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导游库建设、物流平台建设等,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凸显当地旅游服务特色。A地政府还需要组织利益相关者,充分讨论域内9个项目的功能价值定位,雷同产业差异化定位也可以凸显更高的整体价值。

(四)注重产业融合,实现乡村旅游的多样发展

相对于其他旅游形式以 “点”支撑的旅游发展方式,乡村旅游更应该注重产业融合。通过 “旅游+”的方式凸显乡村旅游的多样性,提升旅游产业的附加值。乡村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中较为成熟的是农旅融合,通过第一产业和旅游服务业的协调配合,实现乡村旅游的价值提升。除此之外,城乡接合部还应该发挥独特的地域优势,将旅游业与农业、加工制造业、物流服务业、文艺表演等二、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凸显旅游特色、提高运营效率。A地的地理位置优越,秀山县城和A地及其周边乡村均为A地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了宽阔的平台。A地9个乡村旅游项目,应充分分析自身优势,把单一旅游项目融入丰富的产业形态中,通过宏观产业融合、围观行业结合等方式,提高旅游项目的产品特色、销售效率。例如,f村的牡丹园项目,应以当前的农旅融合为基础,逐渐扩展到旅游+农业、制造业、物流服务、节庆文化的产业融合模式,提供牡丹花观赏、牡丹籽销售、牡丹油榨取、牡丹艺术表演等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借助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牡丹实体产品和牡丹旅游产品。

四 结 语

产业发展的多功能性可以体现产业特色,提高产业效率,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多功能理论对于乡村旅游产业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方法引导和工具借鉴的价值。从乡村旅游规划开始到乡村旅游的产品销售,多功能性可以贯穿始终。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的宏观统筹,需要外来要素和原住民的充分参与。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不意味着各项功能平均发展,而是要结合项目实际,进行功能定位,体现主次差异,充分发挥不同功能之间的互补作用,实现乡村旅游多功能的协同发展。

A地乡村产业发展方式和存在问题具有普遍性,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对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规划、运营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多功能理论对A地乡村旅游产业的启示对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乡村旅游产业规划及发展过程中要避免过度注重经济功能规划,忽视社会文化功能规划;过度关注外来要素注入,忽视内生要素价值;倾向资源单独开发,缺少宏观统筹规划;倾向产业独立规划,缺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在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中要注重功能规划,凸显乡村旅游的多功能性;注重内生要素,凸显乡村旅游的特色功能;注重宏观规划,提升乡村旅游的区域优势;注重产业融合,实现乡村旅游的多样发展,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规划价值旅游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旅游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小黑羊的价值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