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毛庆花,秦燕霞
(1.山东省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2.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新生儿科,山东 济宁 272000)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环境污染物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研究显示[1],如果女性处于化学污染物不断增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下,该女性体内的化学物质将不断积聚,在其产后的乳汁中,不仅能够检测出该化学物质,还可能通过哺乳的方式进入新生儿体内,导致新生儿自出生后便遭受污染物的损害[1]。
在大鼠出生后的2周内,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轴突及树突呈外向生长,突触之间联系不断发生,称为脑的急剧生长。在发育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环境的敏感性不断加强;当外界环境恶化时,神经递质系统可能表现异常,甚至引起不可逆性损害。多巴胺β-羟化酶(dopamine-beta-hydroxylase,DBH)是催化多巴胺(dopamine)合成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A)的标志酶[2]。研究表明,将含有除草剂2, 4-二氯苯氧乙酸(简称2, 4-D)的乳汁喂养乳鼠后,发现其脑内多巴胺递质系统改变明显,在黑质和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神经元内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的活性降低,5-羟色胺神经纤维的密度减少,并伴随行为活动改变[2]。然而,2, 4-D对于脑内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的作用并不清楚。本研究将新生鼠置于2,4-D暴露的环境中,观察其蓝斑核DBH表达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阐述2, 4-D对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
新生Wistar鼠30只及其母鼠购于济宁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批文号:SCxK晋20080001),兔抗鼠DBH单克隆抗体购于Sigma公司,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试剂盒购于北京中杉金桥公司,2,4-D(批号:94-75-7)购于青岛捷世康生物科技公司,二甲亚砜(DMSO批号:67-68-5)购于南京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等。
1.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将生后1 d的30只幼鼠分成3组,每组10只,并将相对应的母鼠置于同一饲养箱,温度控制在22~24℃,保持饲养箱卫生、通风状况良好,优质饮食喂养母鼠,对幼鼠哺乳。自幼鼠生后第8天开始,实验组1:向母鼠腹腔每天注射2,4-D 70 mg/kg+0.1 ml DMSO;实验组2:2,4-D 100 mg/kg+0.1 ml DMSO;对照组:母鼠对幼鼠进行哺乳;直至生后第21天,测量幼鼠的体重。第22天处死幼鼠,测量脑重量;取蓝斑区脑组织进行切片、备用。
1.2.2 免疫组化染色 采用试剂盒说明书的步骤,即ABC法进行操作。
1.2.3 相对光密度值测定 采用图像分析软件检测蓝斑核DBH阳性区域的平均灰度值,相对光密度=Log(256/平均灰度)。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幼鼠生后第22天,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1体重及脑重减少均不明显;而实验组2体重与脑重减少,均低于对照组和实验1组。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两实验组幼鼠的蓝斑核DBH免疫反应降低(见附图);实验组1与实验组2 DBH相对光密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2);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 1(P=0.000)、实验组 2(P=0.000)DBH相对光密度值均降低(见表2)。
表1 生后第22天,3组幼鼠体重及脑重比较(n =10,±s)
表1 生后第22天,3组幼鼠体重及脑重比较(n =10,±s)
注:1)与对照组比较,P <0.05;2)与实验组1比较,P <0.05
组别 体重/g 脑重/g对照组 47.21±2.90 1.33±0.04实验组1 45.09±3.27 1.31±0.05实验组 2 35.60±2.841)2) 1.16±0.051)2)F值 42.180 37.863
表2 生后第22天,3组幼鼠蓝斑核相对光密度值比较(n =10,±s)
表2 生后第22天,3组幼鼠蓝斑核相对光密度值比较(n =10,±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相对光密度值对照组 0.88±0.38实验组1 0.21±0.03†实验组2 0.19±0.02†F值 615.622 P值 0.000
附图 幼鼠蓝斑核DBH表达 (×40)
既往于DBH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机体的应激状态下,DBH、NA对于生理活动、运动的调节等方面。例如,在大鼠疼痛模型研究中[3],发现脊髓的前角、外侧角内DBH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多,DBH受到上游因子AP-2α的调控,AP-2αmRNA水平增高,AP-2α蛋白合成升高,便引起DBH阳性产物增加;然而它没有对脑蓝斑区的DBH进行检测,脊髓内增加的DBH,既可能是蓝斑区合成DBH增多进而转运到脊髓,也有可能是其他性质的神经元发生转化的结果。本实验从幼鼠摄入2,4-D 慢性中毒 的模型入手,发现实验组的幼鼠体重、脑重均随着中毒时间的延长而落后于对照组。说明2,4-D不仅严重影响脑的生长活动,也会引发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发育滞后。
除草剂是被广泛使用的化学制剂,在减少杂草、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也对土壤结构、土质造成一定损害。2,4-D属于激素型除草剂,被叶片吸收后,转运至植物的分生组织,导致茎干卷曲、叶片萎蔫,造成植物的死亡,是一种高效内吸性除草剂[4]。DMSO是一种含硫有机化合物,对人体无毒,在研究中常常作为药物的溶剂,用来加快药物的吸收。本实验未设置单独注射DMSO的研究组,是因为DMSO没有神经系统毒性。
研究表明[5],中缝背核内5-羟色胺核团与蓝斑NA核团具有密切关联,从中缝背核至蓝斑核的纤维投射十分密集,该投射具有重要功能:如调节睡眠-觉醒状态,维持机体警觉,调整认知变化及应激反应等。当蓝斑核遭受毒性刺激时,中缝背核能够产生抑制性效应。中缝背核所含的5-羟色胺神经元,通过其神经终末释放5-羟色胺,调节蓝斑区DBH的浓度,控制NA的合成。
在2,4-D暴露下的幼鼠,STÜRTZ等[6]发现,中脑的5-羟色胺神经元免疫活性增强,同时伴有其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的含量升高;而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TH免疫活性降低,也是受5-羟色胺调节的结果[7];说明机体受到毒物侵害时,5-羟色胺神经元通过自身或间接调节其他脑区神经递质的变化,将损害降至最小。本研究在2个实验组的蓝斑核,发现DBH的表达降低,2个剂量组产生的效果相接近,提示当2,4-D使用剂量为70 mg/kg时,脑内部结构已经严重受损;可能此时的机体处于代偿状态,其体重、脑重并未无改变;随着2,4-D剂量的增加,不仅脑蓝斑区受损加剧,伴随各系统代偿失衡,甚至器官功能衰竭。最新的研究显示[8],蓝斑核及其位于被盖网状核、内侧前额叶皮质、脊髓后角的神经纤维末梢,参与神经损伤后导致的触痛及痛觉过敏等症状。在损伤-康复过程中,蓝斑核先是发挥抑制疼痛的作用,而后又使得疼痛加剧[9]。
综上所述,由于蓝斑区TH的水平受到5-羟色胺的负性调节,即5-羟色胺的浓度升高,TH的合成会减少,导致络氨酸转化生成多巴胺的量降低,最终合成NA的含量也减少。另一方面,升高的5-羟色胺通过纤维投射直接抑制DBH的活性,造成NA的合成减少。机体处在NA含量很低状态下,其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甚至连正常的生理活动都无法完成。如果新生儿摄入含有2,4-D的乳汁或乳制品,必然危害其发育。因此,在农牧业领域,减少化学制剂的使用,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农作物品质,促进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