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另芝
【摘要】面对学生数学基础差、缺乏学习主动性的情况,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年龄特点,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思考、凡事积极主动的习惯,让学生具备读、画、说、写的能力,善用符号。
【关键词】初中生 数学学习习惯 思考 积极主动 符号意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6A-0129-02
笔者执教班级为县级初中平行班级,学生的数学水平不高,班上有二三十名学生计算不过关,每个班都有[12]+[13]=[15]的情况出现;有些学生不会画三角形的高,甚至不会测量线段的长度和角的大小,老师上课时讲的内容听不懂、写在黑板上的内容看不懂,抄同学的作业抄错也不知道。教师在新生入学时不敢考虑入学测试,因为及格的同学不会过半;讲课速度一定要慢,因为学生已习惯于做“嗷嗷待哺的幼鸟”,永远是等着教师慢慢地“灌”;课后练习一定要交代好量和内容,否则学生永远不会主动去做……笔者针对这些年所看到的学生的情况,结合自己的体会,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着手,希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超过80%的学生自入学的第一堂课起,无论老师问什么,不考虑正确与否,直接念课本上的定义、定理,如果老师摇头,他们就继续念下一个定义或定理。学生的这个习惯对学数学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笔者定下如下课堂规定:①教师问问题时要问两遍,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或者小组讨论;②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表达一定要叙述清楚,有条理;③有问必有答;④学生回答问题要有始有终。虽然这样做的后果是课堂时间经常不够,但是半个学期后,再没有学生胡乱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先思考再回答,养成了回答问题叙述清楚的习惯。其次,在做课本的练习、习题时,笔者规定学生不能依赖参考书,也不可以用手机搜索答案。教师批改作业以后抽查部分学生,了解他们的解题思路,询问用到的解题方法,杜绝抄作业现象,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凡事主动的习惯
平行班的大部分学生学习不主动、不勤奋,有疑不问、不思考、不讨论,等老师讲答案或者是抄同学的。个别学生要等老师示意才动手记笔记,完全没有记笔记的习惯。
为了让学生“主动”起来,笔者备课时设计好练习的量与难度以及梯度,在课堂练习时结合小组学习的方式,让组长监督组员不偷懒,教师巡堂。其次,要求学生在做笔记的同时,思考每一行字的意思、整道题的思路、能从中学到什么方法……第三,注意培养学生良好预习的习惯。大部分学生预习往往只是把新课的内容走马观花看一遍,笔者要求学生看新课后能说出本节的知识点,能理解例题,能说出例题的解题思路,能说出例题所用的方法,若是多解题,要把其他方法也写出来,还能独立完成课堂练习。课堂提问方式是“漫天撒网”,每一名学生都有被问到的可能性,并且不允许看参考书,学生没有了滥竽充数的机会,从而不敢懈怠、不敢偷懒,主动去思考问题,答对了获得教师的肯定与表扬,答错就要面对惩罚。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后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主动”带来的好处,进而能更主动地去做、去想,形成良性循环,养成主动思考、主动动手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具备读、画、说、写的能力
上了初中后,学生面对的数学问题比小学的更为深奥,对学生的审题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钻研精神,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必须要老师帮着审题才能继续做题,解答画图题时也得老师告诉他们图形怎么画、怎么看。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一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要求学生读题目时要一字一字地读,必须能从文字里面找到已知条件,能弄清楚题目问什么,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看到的条件和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如果是有图形的问题,教师先把题目的图形画一遍,再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目自己把图形画出来,逐步培养学生看图、画图的能力;要求学生把自己想到的解答过程写出来并给其他同学看,以其他同学能看懂为标准,做到有条有理、过程简洁,并且要求学生能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也以其他同学能听懂为标准。这四个方面的训练很难,需要的时间也很长——贯穿整个初中阶段,效果基本是半个学期后才能看到。
四、培养学生符号意识,形成能力
上初中以后,学生会面临一个尴尬:数学课本看不懂,参考书上的解题过程也看不懂了。因为数学符号的大量出现,对学生推理能力要求的提高,数学表达方式改变,使得学生学习难度大大增加,学生痛苦、教师也叹气。
好在教材的第一章是有理数,与小学教材的衔接比较好。这章的数学符号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简单,教师可以先重点训练学生使用各种数学运算符号,要求学生把数学式子用语言表达出来,其中重点训练“负号”,比如“-(-2)”表示“-2的相反数”,也可以理解成“2的相反数的相反数”;至于“a>0”,表示“a是正有理数”……学生的推理证明能力是以学生能熟练使用数学符号、有敏感迅捷的思维、有清楚流畅的表达能力为基础的数学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证明能力的前提是學生能掌握数学符号,所以,训练学生的符号能力是重中之重。训练从最基本的开始,学生先把最基本的符号表达方式搞清楚,比如“等腰三角形”用符号表达是“△ABC中,AB=AC”,而且还要能画出对应的图形,无论三角形位置如何都能迅速、准确地找到两腰和底边,提升文字、符号、图形互相转化的能力。然后教师增加练习的难度,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符号的能力。这个过程基本贯穿整个初中阶段。初一是“灌”,初二是“基本会用”,初三才可以说是“熟练使用”。当然,也有学生上了初二就比较熟练了。
五、“狠抓”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
因为计算器的普及以及各种帮助学生做作业的软件的盛行,学生的口算和心算能力越来越差。教师每节课都要有意识地“抓”学生的口算,不放过任何一个训练学生口算能力的机会。比如在《有理数》这一章的授课过程中,基本每节课笔者都设计有口算题。其他章节的授课过程中,能口算的时候绝对不允许学生动笔;笔者还动用榜样的力量,创设良好竞争环境,让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激励,体会良好习惯的好处,自觉养成良好习惯,从而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