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芳
【摘要】我国初中生的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较为欠缺。本文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类型,阐述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及创造型问题的内涵,并探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多角度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 提问 类型 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A-0123-02
爱因斯坦曾经深刻地指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是一种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令人遗憾的是,与西方国家的学生相比,虽然我国学生解题能力比较强,但在课堂上却很少主动提问,更别说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高质量问题了。我们不能将学生教得“全懂了”,因为这种表面上的“全懂了”会掩盖学生学习上的欠缺,让学生的认识停留在表层,而且长期如此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匮乏。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将没有疑问的学生教得有疑问,让学生享受思考的乐趣,将课堂上成精彩的个性展示课。
一、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类型
所谓“问题”,指在一定情境的刺激下产生的个体认知任务,它需要个体付出思维和操作上的努力方能解决,解决过程将改变个体的认知水平。
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多种多样,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盖泽尔斯曾将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分为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呈现型问题是教师、教科书、教辅给出的既定问题,其答案是现成的,体现的是教师和教材教辅编写者的思考。这种问题其实是“虚假问题”,因为它不是学生深入研究文本、积极思考的结果。但这类问题却是現实教学中学生最常提问的问题。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则是学生探索与思考的成果,具有学生强烈的个人色彩,是学生个性思维的集中体现,它们的答案并不固定,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的区别在于,发现型问题虽然是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的,但在学生提出前已经有人提出过,答案大都也是已知的,而创造型问题则是从来没有人提出过的全新问题。
相对于创造型问题而言,发现型问题的提出更为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虽然发现型问题并不具有独创性,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能提出发现型问题依然是一种探索,而且意味着往真正的发现与创造更近了一步。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避免学生提出已知的呈现型问题,而要重点引导学生提出发现型问题,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造型问题。
二、“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要求我们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要帮助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主要是发现型问题),教师就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学生的发问应紧扣文本,触及文本的重、难点。在此前提下,教师可教给学生对比、联想等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思考与提出问题。
(一)围绕主旨理解提问
叶圣陶曾将文章比喻成一个围绕着圆心的圆环。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整体,其主旨就是这个圆环的圆心。如果学生的思考、提问能围绕主旨展开,就不会脱离文本内核,就有了明确的思考方向。
很多文章的标题就是对文章主旨的揭示,而结尾也会再一次点题,但有一些文章的标题和结尾却不太一致。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尾却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语序变了,为什么?对于这个明显的不同,只要学生有关注文本主旨的意识,学生就很容易捕捉到,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点。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如《石壕吏》教学中,学生也可以像这样提出:“为什么标题是‘石壕吏,却只有两句是写石壕吏?”《死海不死》教学中,学生可提出:“为什么标题写‘死海不死,结尾却说‘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中,学生可提出:“为什么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大部分内容刻画的却是菲利普夫妇?”围绕文本主旨展开的疑问正是解读文本的关键,对于透彻理解文本意义重大。
(二)围绕字词赏析提问
重点字词是理解文章主旨的一把钥匙,而且对重点字词的探究也是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必经之路。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春》通过很多生动形象的动词、形容词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如用“偷偷地”“钻”等来描绘春草,用“赶趟儿”“闹”等写春花,用“抚摸”等写春风,用“静默”等写雨中的草屋,学生可以围绕这些字词的表达效果来提问和探究。这样的提问方式对每篇文章来说几乎都适用,因为文章就是由这些富有特点的字词组成的,要准确理解文本必不能脱离语言赏析。
(三)围绕对立内容提问
有时候,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句分析中跳出来,变换思考的角度。可以运用对比法等思维方法,对文本自相矛盾之处或者同一类型的几篇文章、几段话进行对比。仍以上文提到的《春》为例,学生可以运用对比法,提问:“春草图一段和春花图一段都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天的景物,那么这两段在描绘的手法上有什么异同?”沿着问题,学生可以探究得出这两段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但“春花图”还运用了联想、虚实结合的手法。学完《济南的冬天》后,学生又可以提问:“同是写景,《济南的冬天》和《春》这两篇课文的手法上有什么异同?”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对各篇文章、各段落的独特写作艺术会有更深的理解。
(四)围绕留白、悬念提问
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我们常发现文本中存有一些留白和悬念,如省略了情节、没给出结局等。教师可以教学生学会针对留白处提问,这种提问方法容易掌握,对理解文本也很有帮助。如在鲁迅《故乡》一文中,在写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时运用了大量的省略号,学生可以就此提问:“这些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学生通过还原省略的内容,理解闰土不同时期的形象特点。有些文章戛然而止,不知道结局,学生就可以提问:“最贴合文章主旨的结局是什么?”如在《孔乙己》学习中提问孔乙己最后的生死情况等。
疑问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先导。教师要培养学生善问的品质,让学生学而有疑,以疑促学。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扶读”的作用,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境界。这样课堂就会出现更多精彩的生成,学生的悟性和灵性也会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