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发展、时代内涵与实践探索

2018-08-07 09:07潘信林陈思琪
党政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多党合作民主党派政党

潘信林 陈思琪

〔摘要〕

自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形成以来,经历了六十余载的发展与变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中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共产党同全体人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建的一项伟大创举,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它在新的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但仍需不断实践探索。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

〔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8)04-0101-07

一、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发展

新型政党制度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最新概括。新型政党制度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系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检验,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力量与资源,并寻找到最适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实际的政党制度。新型政党制度不仅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土壤并拥有其自身独特的历史发展逻辑。

(一)站起来时期的新型政党制度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告诉我们,新民主主义国家与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政权不同在于新民主主义国家所实行的是民主集中的政体以及包含了各个阶级、阶层、政党、政团和个人等各革命阶级联合的国体。〔1〕1948年,中国共产党发表纪念5月1日劳动节的“五一”口号,动员各界人士实现共建新中国的光荣使命。“五一口号”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中一时反响热烈,这一事件既是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开始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标志,也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坚定地走上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为中国的政党制度建设掀开新的历史篇章。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创造性地在民主政治的建设方面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多党制和苏联一党制都存在极大差异的、具有政治联盟性质的全新政党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彰显出巨大的政治优势和强大的政治活力。在当时的中国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各民主党派都被错误认识不断干扰,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许多人认为多党合作制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节点,应当“功成身退”,退出历史舞台。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要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作为共产党处理同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2〕 同年,党的八大在会议上将“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八字方针”正式确立,它明确阐述了人民政协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后长期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指出,这种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和爱国主义,有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巩固与发展。“八字方针”的确立也使多党合作制度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富起来时期的新型政党制度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的主持下,多党合作制的发展迎来了崭新的局面。1979年,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邓小平将新时期的民主党派界定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为新时期多党合作制度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同年又在统一战线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新时期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的概念。1982年,党的十二大更是在报告中将多党合作的“八字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这是多党合作制度在理论发展上的又一重大进步。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完整的提出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概念,并将多党合作制列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我们不能丢掉“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的优势和特点。1989年,中共中央明确指出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由此,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也正式迈入了规范化与程序化阶段。

多党合作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写入党章。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为多党合作制提供了根本活動准则与基本政治保障,并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写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将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会议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被纳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并将人民民主强调为“社会主义的生命”。

(三)强起来时期的新型政党制度

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的形式正式写入报告。报告首次明确指出要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应当得到广泛性、多层次、制度化的发展,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同时应当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将其纳入决策的过程并贯穿于决策的始终,做到民主协商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并行。这既是重要的历史贡献,也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的“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与十八大所提出的“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一脉相承。而多党合作制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民主协商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牢固根基的重要作用。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3〕这是“新型政党制度”的概念首次被提出,也将我国的政党制度的发展带入了新的里程。

二、新型政党制度的时代内涵

新型政党制度在时代的前进中不断发展,我们要引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树立核心意识与大局观念,将各民主党派人士与无党派人士团结起来,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政党制度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一)新时代要将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障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也是新型政党制度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首先是一个对自身要求极为严格的政党,对一切党内事务都高标准、严要求。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到,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在全局中占主导地位,调动和协调各方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我们必须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新型政党制度,与不断与社会各界力量加强团结协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国多党合作事业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想要更好地发展新型政党制度,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协调一致行动、实现共同目标,必须在政治立场与方向的选择、政治原则与道路的遵循等各个方面,都要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刻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贯彻在心中也是我们战胜困难、走向伟大胜利的关键所在,同时也为我们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提供了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的强大凝聚力是多党合作格局稳固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在新时代推进多党合作事业发展,就必须引导广大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的中央机关的权威,坚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将全国各党派与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在一起,不断发展提升新型政党制度。

(二)新时代要将加强党派建设作为必要手段

提升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及其参政议政能力是发展新型政党制度的一项必要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主党派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无党派人士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4〕我们应当要把握好新时代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基本要求,沿袭优良的传统,把握时代的需求,支持民主党派加强组织、思想、制度等各项基本职能建设,提高各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合作共事、批评监督、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使之成为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探索前进过程中的优秀伙伴。

目前,从我国各民主党派自身的建设上来看,部分民主党派仍呈现基层组织较为松散的现象,当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由于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加入不断得以发展壮大,在组织活力上也有所增强,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和扩大。但这些新成员都来自于社会不同的阶层和领域,在经济收入、财产状况、文化程度和社会地位等各方面存在较强的异质性,他们在参政议政的动机、目的、方式、途径等方面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民主党派出现了基层组织内部相对涣散的现象,各民主党派内部基层组织的系统内部整体性和一致性难以整合。部分民主党派成员不具备强烈的政党意识,对本党的宗旨、纲领和使命没有深刻认识,甚至存在对所在政党认同感不强的现象。他们参与到党派中的目的或许只是以自身利益作为参照点,希望通过参与党派结交朋友、扩展人际网络以达到自身需要。所以,要想改变这一现象,首先应当要求民主党派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并对各党派成员进行思想建设,鼓励他们把政治追求由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上升为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追求,提高成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严把组织建设关,严格控制党派成员的发展质量,加强对各级组织和成员的教育和管理,提升参政议政的大局高度、思想深度和政治感召度,从而发挥新型政党制度的强大优势。

(三)新时代要将规范运行机制作为基本途径

规范的运行制度是进行新型政党制度实践探索的有力保障,而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现存运行机制则缺乏一定的规范与程序。重形式而轻实效、重实体而轻程序、重制度而轻规范的特征在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从而致使一些高效可行的制度仍停留在文件和政策等书面形式上,而未落到实处。究其原因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没能形成一整套相互配合、具體细化的规范和程序,有小部分虽形成规范和程序,但却过于笼统刻板,失去灵活性与可操作性的制度也压制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活力,从而阻碍了新型政党制度的探索与发展。

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初衷是与各民主党派求同存异、协商沟通以达到增进共识、协同发展的目的,其性质是尊重多元、包容差异的,所以我们应当切实践行新型政党制度,高度重视与各民主党派的协商结果,促进协商的程序化与制度化,要切实保障各民主党派实行民主监督的职责与权利,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完善民主监督的机制,避免民主监督的“表面化”趋向,形成一套规范的运行制度将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发挥落到实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新型政党制度就是要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来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以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也只有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建设才能够有效地避免在新型政党制度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因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所产生的决策失误。

(四)新时代要将弘扬制度自信作为长远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制度不断发展,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依赖”,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宽了选择渠道,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与民族做出了良好示范。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型政党制度针对旧式政党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通过广泛联系群众来解除旧式政党只代表少数阶级的利益的弊端;通过建立民主有效的监督机制来解决缺乏民主监督的弊端;通过构建和谐政党关系树立共同目标来避免易造成社会撕裂的弊端。

新型政党制度作为将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的优点混合而形成第四种政党制度类型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其本质内涵符合我们中华民族所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其所体现的执政一元性和参政多元性的统一、集中领导与广泛参与的统一、国家稳定与社会进步的统一,更展示出了我国高度的制度自信。而提升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将其理论基础、鲜明特征、实践价值不断地创新和完善也是我国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需要践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为新型政党制度赢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为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贡献出一份中国力量。

三、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探索

在西方国家,多党派制度是由多政党角逐的竞争状态所决定的,所代表的是少部分的资产阶级的利益,而非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同样,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实行的一党制又使得权力过于集中、党内腐败、缺乏有效民主监督,从而不得不向多党制发展,最终引致解体。而中国无论是与在历史条件、政治基础还是阶级特征上都不一致的西方国家,还是与意识形态具有极大相似性的苏东国家在政党制度的选择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努力汲取世界各政党制度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希望通过不断实践来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新型政党之路。

(一)新型政党制度对思想根基的探索

无论是多党制还是两党制,任一的体制内政党或政党联盟在西方政党制度的运作和运行机制下上台执政,纵使其政府的工作形式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翻新,但核心目的都不会改变,那就是防止社会主义制度的崛起,并确保资本主义制度的长期延续。因此,它们一切活动的前提都是不损害资本主义,即借助一系列的政党活动来缓和矛盾,维护资本主义世界的利益与秩序。而西方国家的选举运作也是由政党操控,因此绝不会出现为达成任一党派的个别利益而有损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所以我们将西方政党制度看作一种流动性的政党制度。其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维护占有少数比例的资本主义阶层人士的利益。在西方各国,政党组织的实质只是作为运作机构与力量支撑来辅助竞选,目的是赢得选举而非把控执政,与政府的具体运作并无关系,所以西方体制内的政党一般没有长期坚持和执行的精神纲领与奋斗目标,也不需要牢固的思想根基来保证政党格局的稳定性。

与之相较的中国式政党制度则应是一种以四项基本原则为理论根基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它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固有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它依赖并服务于经济基础和国家体制,深刻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具有强大的政治支撑;它是建立在拥有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之上的一种合作制度,而这个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在新时代就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都长期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因为他们达成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识。同时,他们也明白只有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条件下,我们才能够加快中国新时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步伐;才能够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够实现将中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理想。所以扎根于中国现实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必须树立好稳固的思想根基,并将其作为一切实践探索的前提与保障。

(二)新型政党制度对党派关系的探索

西方国家所呈现的各种民主形式在政党竞争中固然存在优势,但也掩盖不了其党派之间相互斗争和相互消耗的弊端,这是西方政党制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政黨建设的过程中因为不断强调将权力集中到执政党手中,从而导致党内的高度腐败,一党制难以维持。而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探索的则是将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在执政党与各民主党派中建立一种团结合作的党派共赢关系。八个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一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并不断为各党派间的长期团结合作夯实基础,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在统筹和协调各方关系、获取共同利益上带来优势。

新型政党制度要求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只有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差别存在,各民主党派以参政党身份,参与到国家政权、管理国家事务、制定并执行政策法令与国家大政方针、协商选举国家领导人等各个方面。打击和推翻共产党让自己来执政并不是参政党的活动目的,而是在自己的位置上用不同的方式发出不同的声音协助共产党,以达到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目的,多党合作能够充分反映各方利益和诉求,通过畅通利益表达渠道来广泛凝聚共识,将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贯彻到制度中的每一项工作里,使各方面的利益都能统筹兼顾,从根本上保证我国政局的持续和谐稳定。 这种政党之间的团结合作在中国是全面而持久的。良好的党派关系是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必要支撑,党际关系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政党趋同现象的日渐突出会阻碍制度的发展。虽然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一样,都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但在性质、功能和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上两者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也是新型政党制度存在的客观前提,也是民主党派存在的必要条件。在新型政党制度所设立的框架下,求同存异则是各民主党派存在的价值所在,除在政治上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与共产党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之外,在组织功能上、在履行参政党职能上、在参与国家社会管理上,各民主党派必须保持自身的差异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十六字基本方针说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彼此都将“国家的主人翁”作为自己的出发立场,将国家利益与党派自身利益相统一进行密切合作既要坚持尊重差异的存在,又要保证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荣辱与共。

十九大报告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5〕而新型政党制度想要发展就必须适应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要求各民主党派要做到与共产党同心、同向、同行,要协助共产党推动协商民主的广泛性、多层次、制度化发展,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要适应我国主要社会矛盾的变化,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的实践者与捍卫者。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希望各民主党派能够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增强责任和担当,共同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新时代多党合作舞台十分广阔,各民主党派要用好政党协商这个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完善政党协商制度也绝不能搞花架子,不能言过其实,要真诚务实地进行协商,要道实情、建良言,参政议政要落到实处、取得实效。〔6〕

(三)新型政党制度对领导方式的探索

西方社会的资产阶级将成为“执政党”作为对国家与社会领导权的实现手段。以“竞选”作为手段,通过赢得多数票或成为多数党,来达到上台执政的目的。执政党领导人成为了国家的行政首长,以总统或者总理的身份,承担着相应的政府行政领导职能,而执政党组织不能直接干预政府。执政党内的各级组织一般只掌管党务和财政,并为下一届大选做筹备工作。在西方的公务员制度中,大部分的事务官都能够置身党派纷争之外,也不受执政党更替的影响。而在西方政党制度中政党组织不能直接干涉政府的工作模式也是由政党的资产阶级性质所决定的,所以西方执政党仅拥有执政权而不拥有领导权。

而在中国的多党合作制这一特殊新型政党关系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法定的执政党,对国家所实行的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绝对领导,涉及政治、思想与组织等多个方面。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的发展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的合作不是短期的,也不是一时兴起的,中国共产党保证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能够持续、广泛、深入、全面地参与,充分集中社会各方面智慧,调动各方面力量,并做到始终与各民主党派保持良好的亲密友党关系。但就新型政党制度的现实情况看来,各民主党派在政治的基础、原则、方向以及奋斗目标等各方面开始同共产党趋于一致化,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取向上的差异也在逐渐缩小。各民主党派在制定自身的党内纲领与章程上缺乏党派特色,没有形成独特的话语体系,甚至出现了民主党派的部分成员对参政党的作用、功能和定位认识不清,履行职责被动消极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参政议政的效果与质量。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与社会管理方面,各民主党派如果失去了独立的思考与见解,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呈现趋同化倾向,不仅影响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效果,同时降低了民主党派的社会知名度与民众认可度。所以我们应当提升各民主党派在互动中的自主性与活跃度,加大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效力,使得参政党的建设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相互补充、相互成就。此外,还要做好各党派成员的思想建设,增强各参政党成员的参政意识,激发他们参政议政的活力,促使新型政党制度更具生命力。

我国发展的新历史方位显示,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这也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强调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并重。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也都是人民民主最基本的体现。新时代将赋予新型政党制度更深刻的时代内涵,新时代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是不要民主了,而是要形成更广泛、更有效的民主,我们应该不忘多党合作建立之初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发展壮大的,是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应与中国共产党一同不忘初心,携手前进。

(四) 新型政党制度对发展方向的探索

在西方国家,国家政权通过政党来行使,是绝大多数国家普遍的政治现象。政党与政党之间、政党与国家政权和社会之间,按照一定的关系结构,构成不同模式的政党制度,是政党政治的常态。而国家民族差异和各国历史发展的不同,决定了政党制度的多样性,中西方政党制度在历史发展、制度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差异。将中国所施行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西方的旧式政党制度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西方的旧式政党制度不论是两党制还是多党制,其具体的作用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和稳定,有其一贯的运作方法,而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还正处于一个相对活跃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可塑性。

当今世界政党制度错综复杂,没有两个政党制度完全相同的国家,即使是同一个类型的政党制度,也存在不同的运作方式。中国在探索发展方向的过程中想要更快更好地发展,首先应当认真学习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中的优秀遗产,借鉴其他国家在政党制度演变过程中的优势,特别是在政党建设方面的经验,但在取长补短的过程中不能忘记结合本国的实情,做到脚踏实地发展。其次,我们要明白成功的政党制度都离不开与时俱进,政党制度发展的好坏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密切相关,我国对于政党制度的认识也是一步到位的,是经历了无数代人在错误中不断获取新的认识而形成的,所以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应当学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为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注入时代的血液,要始终相信道路是曲折的,而前途是光明的。最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探索政党制度的过程中要牢记与西方国家在阶级性质上的根本区别,并时刻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为世界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制度发展提供一个具有参考价值和可行性的中国特色方案,努力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为世界政党制度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2-711.

〔2〕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7,(1).

〔3〕〔6〕堅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2018-03-05.

〔4〕 姜潇. 多党合作要有新气象思想共识要有新提高 履职尽责要有新作为参政党要有新面貌〔N〕. 人民日报,2018-02-07.

〔5〕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28.

【责任编辑:朱凤霞】

猜你喜欢
多党合作民主党派政党
中国共产党探索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经验与新的实践要求
德国《政党法》的精神内核和制度构造
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履职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Base Of China’s United Front in Chongqing
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加强民主党派监督的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浅谈如何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遇事协商”对中国政治协商的影响研究
国内外关于政党类型学的研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