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预习导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2018-08-07 09:06陈鑫海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初中数学

陈鑫海

【摘要】本文论述教师通过巧妙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平台、以学生为主体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意识 预习导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6A-0039-02

当下大部分的教学活动仍侧重于知识上的传授,止步于知识的表层处理,课堂气氛严肃,学生或不敢提问、或无疑可问。“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才会有思考的动力和方向,才会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才会有思维的创新与发展,才能真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与魅力。

日常教学实践中,如何转变教学方式、调整教学环节,触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使之得以延续与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值得教师深思和探索。

一、设计课前预习,让学生遇到问题

课前预习能有效促进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其与新知识相互联结、类比、转化,尝试理解和掌握新知识,逐渐学会学习新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积极主动的思维习惯和心理品质。

(一)预习指导,鼓励探索

调查发现,日常有预习习惯的学生不超过一成,且其中大部分是在家长或教师要求下进行被动预习,学生的问题意识相当淡薄。因此,必要的预习指导必不可少。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进行了如下尝试。

首先,要求学生标记不理解的内容,对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一来,学生的课堂学习才更有针对性,对内容的理解才能更深刻。

其次,要求学生对遇到的问题做好相应记录和思考,能够提出较有针对性的问题并及时检查反馈,确保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和延续。笔者鼓励和引导学生对问题自主思考和探索,以产生更多的疑惑、猜想。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学生主动追寻的迫切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不管课前还是课堂上,更多学生迫不及待地希望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预习设计,科学合理

学生进行自主预习,通常在知识的关键和难点处、在新旧知识的关联处、在思想方法联接处出现认知和理解上的困难,如何促使预习更有成效和价值?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些针对性强、紧扣主题、相对简练、可操作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引导和辅助。调查显示,学生对进行较长时间的预习是抗拒的,他们比较能接受10分钟以内的预习,所以教师在布置预习练习时,难度较大的题目能免则免,布置一至两道简单而又容易完成的题目即可。

如预习《分式方程》时,笔者让学生先完成解方程:[x+12=2x+13],然后经类比联想,分析解分式方程时为何要去分母,怎样去分母。学生会对原有认知进行调整,即使思考不出答案或不理解也不要紧,可以把问题带到课堂上进行解决。

题目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对预习内容和概念的理解,促进对认知的重新思考和反馈。

二、创设和谐课堂,让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经过预习、思考,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若课堂上不给予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及时满足其探索热情,预习的目的和效果必将逐渐弱化。并且,学生将很少主动提出问题,消极对待课堂上的探索互动。所以,教师必须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提供给学生一个提出问题、参与锻炼的机会和平台,鼓励他们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并形成良性循环。

(一)预设提出问题的环节

笔者每节课预留四五分钟作为学生提问的特定时间,让学生把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带着问题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改变一直以来的被动学习习惯。在学习“勾股定理逆定理”前,有学生提出:若a2+b2≠c2,那△ABC是否有可能是直角三角形?课堂上,提出该问题的学生表现得特别集中和专注。

(二)要求每名学生至少提出一个问题

学生大多问题意识薄弱,所以教师不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层次进行过多要求,只要问题比较具体或有一定针对性即可。学生学习上的弱势往往来自于心理上的不自信、行為上的不主动,他们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课堂提问环节,教师要给予学生表达想法和提出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过程。

(三)适当鼓励和赞赏

有一节课,学生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当笔者再次表示赞赏时,学生很开心地说:“老师,你已经表扬了我们三次了!”那节课学生反应空前热烈。学习《正比例函数》一课时,一名学生提出“正比例函数中k的值为什么不能等于零”的问题,笔者当即表扬她具有很好的逆向思维,之后,课堂上的她的专注度大大提升。人性最深处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获得赞赏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

三、转变解决问题的导向,让学生收获成就感

教师在带领学生解决问题时通常会预设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和技巧,以期学生接受我们设定的思维方式,按照我们设想的道路到达终点。但是,学生的理解方式和思考方式与教师的不完全一样,这就意味着学生有可能在教师一次次无声的否定中度过他们的学习生涯,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被教师一次次的无声否定磨灭。

所以,从学生的视角入手,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导向,以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保有学习和思考的激情与动力的基础,体验对学习的满足感、愉悦感和参与感才是关键。

(一)部分简单的、与旧知识联系密切的问题及时解答

学习分式的约分和通分时,由于对以前知识的联系与延伸认知不足,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最大公因式和最小公分母的概念,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用已学的知识和方法类比学习新知识。随着这部分认知阻碍的消除,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会更顺畅,对与之联系的知识的认知会上一个层次,往往会有恍然大悟的体验。

(二)对涉及新知的问题进行编序

学习“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学生提出:“不懂求根公式推导的时候,为什么不直接用配方法来解方程”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学生未深入学习部分课程内容前,教师很难解释清楚或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这时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编序,以契合知识学习流程,同时对教学流程进行相应调整,把问题作为课堂学习的任务导向,安排灵活的教学流程进行课堂教学,使教学活动更契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三)从学生的视角入手解决问题

在学习“y=ax2+k的图象与性质”时,学生提出:“怎么判断二次函数图象所经过的象限?”该问题看似与教材内容无关,实则与平移的单位长度和方向密切联系,把两者结合,学生对y=ax2+k的图象与性质的理解更水到渠成。与教师相比,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考角度和关注方向是不同的,教师只有从学生关注的问题入手,让学生经过一定尝试和挫折、演算和推理,学生才能充分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有可能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数学的发展始于数学问题的发现,是一个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交织循环的过程。而学生自发现问题,到理解问题,再到理解加深的过程,是自我认知和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意义的理解和收获的满足感是一般教授过程难以给予的。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我们不断观察、思考、探索和实践。

(责编 刘小瑗)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初中数学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