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申 郭素娟 和艳红
(1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洛阳471002;2河南省偃师市人民医院 偃师471900;3河南省中医院 郑州450002)
四肢骨折在骨科临床较为常见,多由交通事故、建筑施工事故以及严重暴力伤害所致。手术是治疗四肢骨折的有效途径,但术后患肢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肿胀,影响血液循环,甚至可能引发关节僵硬、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进而延长术后康复时间,增加患者经济负担[1~2]。本研究采用甘露醇与活血利水汤联合治疗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肿胀,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4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顺序单双号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52例。实验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45.6±5.2)岁;骨折部位:肱骨骨折18例,股骨干骨折11例,前臂骨折10例,胫腓骨骨折13例。参照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5.9±5.0)岁;骨折部位:肱骨骨折17例,股骨干骨折12例,前臂骨折11例,胫腓骨骨折1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排除严重感染性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者。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术后予以20%甘露醇注射液(国药准字 H32021108)治疗,125 ml/次,静脉输注,1次/d。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服用活血利水汤治疗,组方:土鳖虫、木防己、赤芍各15 g,车前子、泽兰各10 g;发热者加金银花15 g,连翘12 g,柴胡10 g;严重肿胀者加桔梗、枳壳;口苦烦热者加黄芩;中焦有热者加黄连。1剂/d,水煎至200 ml,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及标准 (1)采用皮尺测量两组患者术后3 d、5 d的患肢肿胀最明显部位的肢体周径,再用皮尺测量健肢相同部位的周径。肿胀度=(患肢肢体周径-健肢肢体周径)/健肢肢体周径×100%。(2)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术后3 d、5 d患肢疼痛程度进行评估,0~10分,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高[3]。(3)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标准[4]:治疗7 d后,患肢肿胀消失,肤色、体温正常,出现皮纹,患肢与健肢肢体周径差值≤0.2 cm,为显效;患肢肿胀明显减轻,肤色、体温接近正常,出现皮纹,患肢与健肢肢体周径差值0.3~0.5 cm,为有效;患肢肿胀无明显减轻,患肢与健肢肢体周径差值≥0.5 cm,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4)记录两组患者关节僵硬、静脉炎、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有数据均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20.0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术后患肢肿胀与疼痛程度比较 实验组术后3 d、5 d患肢肿胀程度及VA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患肢肿胀与疼痛程度比较(±s)
表1 两组术后患肢肿胀与疼痛程度比较(±s)
?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患肢肿胀是四肢骨折患者术后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骨折创伤、手术操作均会导致骨折周围软组织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加上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以纤维蛋白原及血浆为主的血管内容物在骨折部位和周围受损软组织中的含量明显增多,组织间隙胶体渗透压随之提升,进而导致软组织肿胀[5~6]。术后患肢肿胀不利于临床治疗的开展,若未及时处理,或处理方法不够妥善,对患肢早期功能活动以及康复易造成不良影响。
甘露醇是目前西医临床针对术后肿胀的常用药物,但对骨折术后的肿胀仅仅是指标而非治本[7]。中医认为,骨折后肿胀属“瘀血、水肿”范畴,病机为损伤而致气滞血瘀,水瘀互结,治疗当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为主,即活血利水[8]。活血利水汤中,土鳖虫为活血消肿、破除瘀血的良药;赤芍具有活血凉血、清热化瘀之效;车前子可清热利水;泽兰可活血化瘀、利水消肿;木防己利水消肿止痛:诸药合用共奏利水消肿、活血祛瘀之效。研究显示[9~10],四肢骨折术后肿胀患者采用甘露醇与活血利水汤联合治疗,能快速有效的消除四肢骨折术后疼痛肿胀,缩短治疗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3 d、5 d患肢肿胀程度及VA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说明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应用甘露醇联合活血利水汤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缓解术后患肢肿痛,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