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街区制模式下治安防控体系的重构

2018-08-06 13:07龚小超
魅力中国 2018年20期

龚小超

摘要:在街区制模式的推行過程中,中国传统社区依赖多年的围墙文化首当其中,无法沿用封闭式管理,围墙缺位以后治安防控体系要素的复杂化,传统社区留下的交互断层弊端,都成了亟需解决的难题。本文结合现有小区模式,浅谈了街区制可能给治安防控体系带来的挑战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街区制;治安防控;可防卫空间;破窗效应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我国今后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式住宅小区,要逐步推广“街区制”住宅小区模式,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拆掉围墙逐步打开。街区制,是城市建设布局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在城市规划的道路边上建设房子,且不设围墙。

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把“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上升为国家治安治理的基本策略,而十九大报告则进一步在结果层面强调了社会治理三感,即“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因此,如何兼顾街区制模式的推进和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如何在转型期间使社区居民的“三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成了不可避免的难题。

二、街区制模式的治安隐忧

1.过渡依赖社区封闭管理,自我防范不足。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的治安状况与社区的开放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即小区开放程度越低,治安状况越好。出于社区治安的考量,长期以来,封闭式小区一直是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以及社区治理的主流和主导趋势。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开放式小区和半封闭式小区迫于治安压力,增设了小区围墙、小区大门的门禁系统,加强了对小区的出入管理。物业公司在大门口设立门禁岗亭,对小区出入人员和车辆进行登记,同时安排专业人员对小区进行巡逻;公安机关联合物业大面积安装监控探头。

小区的封闭没有从总体上根本性地扭转治安形势,只是导致了犯罪的社区转移,但确实改变了封闭小区的治安状况。由此,社区居民意识到了封闭对于治安的意义,并由此强化了对围墙、大门门禁系统、驻门保安等构筑的小区出入口限制的心理和行为上的过度依赖。

2.社区居民之间的交互断层,治安参与不足。

现代的单元楼住房虽然使家庭与个人都拥有了独立私密的空间,但也切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将居民、管理者、服务者相互孤立,居民之间互不熟悉、漠不关心,缺乏应有的责任感,以致于他们无法区分陌生人和当地居民,即使有陌生人和犯罪分子初入小区也无人问津。这是传统社区模式的弊端,在街区制模式下,这样的问题会更加明显突出。围墙的背后,潜藏的是信任危机,对他人存有疑虑,存有戒心,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

2.道路模式改变,交通隐患增多。

传统模式社区内部,小区居民对小区的道路熟悉,有责任心,会减速慢行,保障小区居民安全,所以以往的围墙小区虽然阻断了中国传统模式的“宽马路,大路网”交通网,但是也保护小区居民免受道路交通事故。街区制有个显著的优点是可以增加公共道路和路网密度,但是开放的密集的道路,对于驾驶员来说,行驶过程中需要集中更多的注意力,投入更多的精力,承担更多的驾驶压力。对于社区居民来说,社区道路四通八达,外来车辆增加,显著增加了遭受交通事故的风险。

三、街区制模式下的治安防控应对

1.强化技术防范,筑好技防围墙。

大量封闭小区的建设,硬件防范措施再完善,对犯罪的社区干预没有消除犯罪,而只是导致了犯罪从防范严密的社区转移到了防范薄弱的社区。因此,在推行街区制的过程中,在不增加社会管理人员的情况下,必然需要借助于科技的手段实现高效、实时的管理。构建警务智慧体系,建成智慧警务大脑,打造形式多样的智慧应用亮点品牌,形成面向公安民警的“数据支撑力”、面向人民群众的“数据服务力”、针对犯罪分子的“数据威慑力”,全面提升公安核心战斗力。加快布建新型视频智能化前端感知设施,建强完善视频图像综合服务中心,全面整合各类网络化和碎片化的视频图像资源,使视频图像联得全、看得清,算得快、比得准。打破部门界限、网络壁垒,积极融入网格化社会治理创新和政法大数据建设,扎实推动警务大数据与网格数据、政法数据的融合共享、业务协同。通过监控设施的投入来覆盖社会管理的盲区,并借助于信息手段来建立高效、快速的突发事件响应、处理能力。

2.注重凝心共治,筑实人防围墙。

街区制模式下的治安防控应该注重社区治理的平民化,做到公众个人层面的参与警务模式。构建警民合作新局面,填补警力不足的漏洞,减轻派出所压力。社区民警可以加强安全教育,普法宣传,让居民拥有安全防范意识。发放法治宣传手册,引用周边真实案例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居民对小区安全状况的了解。鼓励群众参与治安防控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网络通信,给与提供安全隐患、犯罪线索的群众以奖励。

街区制模式下的治安防控应该注重社区治理的组织化,重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积极推动安保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把公安机关要管却管不好的领域交给民间社会组织社区非政府组织是社区治安防控的新型力量。

3.打通循环路网,寻找合适围墙。

以北京市郭公庄家园为例,郭公庄家园虽然没有围墙,但其21栋住宅楼分成6个独立组团,每个组团相互围合起来,就像个院子一样。该街区制小区道路网非常的密,道路虽然都不宽,但是既有提供给居民的不行道路,也有提供给社会车辆使用的公共道路资源,绿地和步行空间,公共道路资源通过绿植隔开,既保障了外部交通和内部居民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由此可见,街区和小区,概念不同,主体相同,目的相同,皆服从服务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四、结语

推行街区制还需要很多的探索,对于完善建设街区制模式下的治安防控体系任重而道远,对于国外的街区制模式,不一定要全盘皆收,更应该权衡街区小区的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模式,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项目编号: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院级项目,项目编号:JW2017005。

参考文献:

[1]林晓夕.听上去很美的“街区制”难点在哪儿[N].中国联合商报,2016-02-29(D01).

[2]吴晓琳.从封闭小区到街区制的政策转型:形势研判与改革进路[J].江汉论坛,2016,(5):40,41-42.

[3]朱天宇.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城市社区公共安全规划策略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15 (02) :8-9.

[4]徐苗, 杨震.超级街区+门禁社区:城市公共空间的死亡[J].建筑学报, 2014 (03)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