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技术观的内涵与特征

2018-08-06 13:37瞿德文杨海庆
商情 2018年33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

瞿德文 杨海庆

【摘要】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构成,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生态文明的建设离开生态技术的支撑。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使用技术要做到对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甚至为零,这是生态技术观最基本的特征。

【关键词】生态文明 生态技术观 和谐可持续

传统技术观由于具有先天性的缺陷以及价值观的偏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要想化解当前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间题,就必须要摒弃传统技术观,代之以能充分促进入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发展的发展观,这就是不但取了传统技术观的合理要素,而且祛除了传统技术观负面效应而产生的生态技术观。

一、生态技术观的基本内涵

当前,生态危机突显出来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技术与社会生产以及自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促使出现各种不同的技术发展观,生态技术观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生态技术观是人类对生态危机反思的产物,生态技术要求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在考虑经济因素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等因素,减少技术创新的负面作用。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必须将生态文明作为重要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核。因此,可以将生态技术观理解为以下几点涵义:树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技术观,运用各种生态思想及其发展观来引导科学技术的进步、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将自然的客观规律运用到社会发展实践当中去;各个社会生产领域中的技术都要以低消耗、零排放为目标,走可持续的技术发展路径;生态技术观能够协调人、技术与自然三者之间和谐发展。由此内涵,就可以用技术的概念来定义生态技术观,即生态技术观就是能够引导社会经济生产遵循自然规律,有意识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的技术观点。

二、生态技术观的主要特征

生态技术观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是一个全面的技术理论体系。生态技术观基本的理念是不能把技术看作是单项技术,而应看作一整套的相互关联的技术体系。从体系结构来看,生态技术应当以太阳能、生物能等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基础,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中心,以各种再生型或低耗型常规技术为补充,形成结构合理的整体性复合型技术网络体系。

生态技术观以整个生产过程的综合性生产和多种产品产出的最优化为目标,实行非线性的、循环的生产工艺模式,实现资源的多层次利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使用技术要做到对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甚至为零,这是生态技术观最基本的特征。

1.生态技术观具有整体性

系统具有其要素所没有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处于系统中的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不同于它们在孤立状态时的性质、功能和规律,这就是系统的整体性。整体性是一切自然系统的普遍属性。人和社会中的各种存在物,包括社会生产过程中运用的技术都是自然界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各项结构性要素共处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并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生态系统。[2]因为科学技术自身具有的缺陷以及在使用时造成的负面影响,科学技术应当与人、自然界中的各种物及社会中的关系体有机整合在一起,才能使整个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技术观是一种符合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具有整体性的生态自然价值理念,它主张技术与人、社会、生态环境的整体性,表达的是对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一种进步观点。

生态技术观不仅仅要求技术的生态化,而且还强调社会和自然系统的生态化。生态技术观的整体性就是使各种技术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方式,形成相互约束的整体,使技术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个子系统的功能之和。生态技术观的整体性特征追求的是一种技术在人、社会、自然之间产生作用的同时,人、社会、自然也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规范的模式。

2.生态技术观具有动态性

系统具有动态性是由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运动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决定的。系统的演化是指系统的状态、特性、结构、行为、功能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世界上的系统都是处于演化过程中,演化具有普遍性。生态技术观不是一个静止的思想理念,而是一个具有动态性的一直处于演化状态的观念,集中的表现在生态技术观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其内涵和外延也将不断变化和发展。换句话说,生态技术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一样的主张。因为科学技术因素是影响生态自然变化的主要原因,技术因素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影响可以分作加剧污染型技术、减少污染型技术、和中性技术。尽管人类一直在追求能够减少污染的技术或不懈地尝试发展生态技术,但是技术因素是随着社会客观条件(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等)作用而演变的。所以,准确地把握生态技术观的动态性对认识技术因素潜在规律的演变以及由此对生态环境的产生的不同影响具有重大的意义,由此可以相应地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发展对策,做到在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减轻对生态自然环境的副作用。

3.生态技术观具有层次性

系统是由一定的要素偶成,要素则是由更小的其它要素构成子系统,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层次性是自然界以及物质系统的基本属性。生态技术观的理念体现在产业的规划、企业的经营、生产工业这三个层面上。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又彼此不同,要准确的把握生态技术观,这三个层次应当全面存在,并且三个层次之间要相互统一、协调。各级人民政府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生态技术思想的指引,进行相应的产业规划,要让产业的布局以及结构符合当地社会自然生态环境,使其协调发展。企业是进行社会生产经营的主体,遵循生态技术观进行生产的权力来源于决策管理层,而能不能很好的落实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则是由企业文化决定的。所以,生态技术观要积极地向企业发展的潜在的文化整体意识和未来发展的谋略中渗透,从而指引企业实现利润目标与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的目标完美结合。生态技术观在产业工业层次上,要引导行业部门从生态自然环境保护出发,不断进行生态技术创新,从而提高自然资源、能源的利用水平,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從上面生态技术观的三个特征看,生态技术观是技术发展过程中必须存在的指导思想,是化解当前生态环境危机的最有成效的发展观。技术作为为化解生态危机、平衡生态系统、创造生态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一项关乎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树立生态技术观理论思想,做到对生态系统真正的人文关怀,才能完美的实现技术与人、社会生产、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超,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的系统方法论蕴意,[M].系统科学学报,2011.

[2]秦书生,生态技术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

[3]瞿德文,论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M].企业导报,2011.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
基于TOPSIS法新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读《有机马克思主义》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发挥检察职能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