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2018-08-06 13:30李小文
魅力中国 2018年23期
关键词:育人价值志愿服务实践

李小文

摘要:随着当代中国志愿服务迅猛发展,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青年志愿服务不可或缺的关键组织形式,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在高校实践育人过程中,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其关键所在,是实践思想教育的首要前提,志愿服务可以帮助大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新时期社会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价值;实践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与特征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有纪律的在不求回报的前提下,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个人实践和精力进行的服务社会的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主要有两者形式:一种是固定的稳定组织,热心公益事业。另外一种就是在某些大型活动中招募的临时志愿者活动。如今,很多高校积极建设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主要有以下特征:时空性、实践性和事业性。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人的道德品质既要靠思想的教育、文化的涵养,更需要在亲身实践中逐渐修养养成。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能够树立尽自己所能为他人服务的人生观,摈弃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这个过程就是一项社会道德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引导人、塑造人、教育人的过程。志愿服务活动以帮助服务他人为目的,不计劳酬,奉献社会,引导大学生摈弃自私自利、抵御市场经济带来的逐利性和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形成为人民服务,以集体利益为重,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因此,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既锻炼了技能,也提升了思想道德素质,更加切身体验到个人、集体和社会的依存关系,从而自觉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情操。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感是全体社会成员应当对推动社会的有序运转、与他人和谐共生而秉持的一些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大学生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生力军,更应主动承担起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能够深入到基层、边远地区,走进企业、社区,服务于大型会议赛事等,能够深刻感知社会各个领域层面,接触了解各个群体,深度体验生活、感受民生民情,激发自身服务意识、奉献精神、责任观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推动大学生走出封闭的校园,广泛接触社会,积极参加扶危济困、应急救援、重大活动赛事、公益救助等领域,对于提高大学生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团队协作、承受压力等能力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各级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能将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外化于实践活动之中,从而促进自身对理论知识的思考、判断和吸收强化,并进一步开阔了视野,不断从实践中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从而全面提升自身能力素质。

三、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建设,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应建立专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专项经费,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不断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素质和服务质量。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设计与规划,重视规划系统性的志愿服务项目,在服务实践中,科学设计、组织和管理单次志愿服务活动,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和水平,引导大学生拓展志愿服务实践的深度和广度。树立互联网思维,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二)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建设稳定的志愿服务基地。鼓励大学生自主发起、组织、参与志愿服务实践,开发志愿服务项目,完善志愿者登记、服务认证时数累积、志愿者培训及相关激励制度,激发队伍活力。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建设,是促进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健康开展的重要支撑。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志愿服务的基地建设。通过与政府部门、企业等共同打造大学生能够长期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在持续的志愿服务活动基地活动中,大学生不仅可以锻炼实践能力,还能够加强与服务部门的沟通交流,加深对行业、领域的深层次了解,提升服务质量,有效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盲区和不足,从而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如当前在“一带一路”战略所涵盖地区的高校,可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打造如会务服务、旅游服务、沿线国家语言服务等志愿服务基地,这些将会为当地政府推进“一带一路”提供重要参考和帮助。

(三)完善服务组织机构,加强志愿服务管理。随着志愿者队伍日渐扩大,离不开健全的规章制度,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得到法律保障。还要完善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开展不同形式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促使新时期志愿服务具有鲜明的“品牌化、项目化”特点。具体来说,就高校而言,需要构建合理的志愿服务领导组织机构,确保各项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在选择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必须全方位分析在校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个性特征等,能够充分展现实践育人的价值,比如,海南地区开展的“爱心支教活动”。还要完善志愿者考核制度、志愿者优秀评选制度,客观地评价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使其更好地认识自己。

(四)创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突出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高校通过项目化的管理手段、创造性的管理方式,打造志愿服务品牌,从而使基层志愿服务工作实现“微循环”,形成长效机制。对基层志愿服务项目加强指导,规范项目管理,形成基层项目品牌。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方面:一是注重打造志愿服务品牌。二是大学生志愿者交流活动对志愿文化进行梳理和升华。引导大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交流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三是建设新媒体文化阵地。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微博、微信、QQ群、小组等网络平台,有利于志愿者交流,增强归属感和凝聚力。

(五)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纳入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对志愿者的培训,让志愿者掌握志愿服务相关专业知识;使大學生志愿者在服务前具备求生和急救的基本知识等。同时,为志愿者提供更为健全的保险服务,以使其有能力抵御志愿服务过程中的风险,无后顾之忧,从而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周立.积极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11)

[2]郑金凤.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3]沈姣.志愿服务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

猜你喜欢
育人价值志愿服务实践
论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幼儿园规则教育的价值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