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良成
摘要: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对小学生道德发展打下基础的必要环节。道德的健康发展对于学生的一生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对于老师来说,要注重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实效性,从学生的行为中去验证教育的效果,从学生接下来的纵向观察中去了解品德与社会的长期效果,对每一个老师来说这都是一项持续多年的研究项目。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培养小学生道德观、价值观和基本的社会交往的能力启蒙课程。但是,以往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单纯地就书本论书本,缺少趣味,内容贫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不紧密,未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这门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所在、乐趣所在。因此,在新阶段的教学探索中,我们很有必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让本科目的学习更有趣味性、探索性,同时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不再是架设在空中的楼阁,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成为真正为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
一、改变教学观念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如何传授知识,并不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及情感体验,教师习惯“教教材”。当下,新课程的发展趋势及改革要求提出教师当“用教材教”,所注重的是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一定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有效组织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评价激励者。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教师不再只负责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促进、协调及参与。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是摒弃课前准备,而是对师生共同进行的一种脑力激发,所以教师面临更多相关知识的挑战,由此一来,教师就要在平时加强学习,吸收新知识,使自己不断得到充实与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安排,使教学质量得到一定提高。例如,在学习《中国产品到海外》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进行相应思考,让他们想一想为什么我国的产品能够到海外去,另外,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理解说出来,让学生判断其正确与否,如果出现错误,那么错在哪里,等等。
二、情感体验创新
情感是人与人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理解的重要方式。鲁洁教授说过:“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可见,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立足点,是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情感体验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学习中。有的品德 课就需要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进入一种情境,调动其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尽情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某个特殊事件过程。通过学生的“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趋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认识某一道德观点。如在教学《敬爱父母长辈》一课时,教师应从揭示每一对父母对子女最无私的关爱开始,让每一位学生回忆在成长过程与父母之间发生过的种种最有代表性的事,包括父母为自己做的事和自己为父母做过的事,可以是关系自己人生发展的事,也可以是一些微不足道但却让人有感于心的细节,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也可以是由于彼此误解造成的一些不和等等。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感受父母的爱并表现自己对于父母的爱,再转到“我们做子女的应该怎样孝敬父母”上,达到指导学生行为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发自内心地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孝敬父母的,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与学生共同思考和审视“孝敬父母”这一道德主题。
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从这几点做起:1.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带进课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些经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放开学生的心扉,把学生自己真实的思想和生活体验带进课堂。比如,“熠熠生辉的中西文化”一课中,有一个教学内容是老子的辨证思想。只介绍老子和他《道德经》中的辨证思想很枯燥,如果教学中结合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试着用辨证的思想讨论“如何对待一次好成绩”、“如何对待一次坏成绩”等现实情况,学生会在明理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老子这一思想的博大精深。2.布置学生做课外调查,了解更多的社会生活。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做课外的社会调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比如,在一次听课中,老师要求学生调查去年自己家全年的家庭日常消费情况。从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很明显调查结果不真实。但这并不能怪学生,因为这是一周前老师布置给他们的作业。用一周的时间做此项工作,学生也只能自己编了。如果老师利用这一周的时间,让学生把家里这一周的每一笔收入都记录下来,老师再指导学生具体分析这周的花销,这不但保证了调查的真实性,也会对家庭的日常消费有一个健康的指导作用。
四、开展活动培养积极意识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的创新教学,教师要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得到一定培养,所以,在这一门课的实际授课过程中,如果教学内容涉及学生思想中的困惑点或是兴奋点的时候,则要尽量避免教师对学生单向进行理论灌输,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围绕教学大纲开展学生喜爱的活动,在活动中,可以通过参观调查、学生讨论或是课堂演讲等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人类文明的足迹》一课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图书馆,让他们查阅相关资料,并指导他们对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一定的交流、整理及自主评价,这样,不但能使他们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记忆,而且可以让他们学到课堂上没有的知识,同时对他们的能力进行培养。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强调生活、活动、开发的课程,需要我们教者将其综合,为学生开辟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使他们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的发展,也为他们以后走出校门能适应社会生活并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打下基础。我相信,伴随着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推進,通过我们的努力必将能让品德课鲜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刘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思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闫秀.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D].河北大学,2010
[3]左琴. 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J].考试周刊,2011,8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