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定昌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步成为教师教学的中心、学生学习的重点。多媒体教学不但能为老师带来很多便利,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诸多抽象的形象与难懂的概念。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更是需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育,然而,目前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作用,其主要原因便是老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也没有科学、合理的方法使用多媒体。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重要性;有效方法
多媒体教学最大的特色就是图文并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既能够使得小学生们可以更加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显得简单易懂。在小学数学中,小学生对教师口头传授的很多概念的理解都不够到位,无法达到最佳的效果。如果这时候,教师能够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教学当中,学生便能够更好的理解与认识数学的魅力,从而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当然,这种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是要讲究科学有效、正确合理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多媒体技术在教师教学中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上课的时候,尽管充分绘声绘色地传授知识,但实际上,学生能够吸取到的知识很少。其主要原因在于老师在一味单方面的传授知识中,与同学互动的机会很少,老师很难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教师在课堂中“赶场子”一般的争分夺秒的教,学生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对此,多媒体教学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带来很多便利,可以营造和渲染更加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吸收知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仅仅靠口述传授知识的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使用多媒体教学,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利于教师更有效地组织教学工作,在学科的评优方面也作为了评判标准。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多媒体教学方法
(一)将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相结合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学生在数学理解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景提示,并且没有形成准确的认知。对此,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化静为动,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根据教材内容,把静动结合起来,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是数学的概念真正地“活”起来,比如以人教版数学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中“数学广角”的内容为例,以往的教师往往是一开始就单纯地利用口头语音与黑板来展示这一章节的内容,单方面地灌输,学生埋头苦抄笔记,从而导致学生缺乏相对应的思考时间,教师就可以通过结合多媒体的教学实践,探讨教学中学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的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数学模型建构的尝试与感悟。从“烙饼问题”、“沏茶问题 ”、“等候时间问题”、“田忌赛马”等题目,通过合理规划课件,从而优化统筹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最终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二)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化结合
教学的过程是一种信息化的运动,是教与学的信息傳输、交流、融合以及反馈的过程,而课堂教学的主导是老师,老师在教学中时时刻刻都影响着学生,这种作用是任何手段或多媒体无法取代的。因此我们需要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优化整合、取长补短和科学结合,使得教学手段不但赶上时代的潮流,更可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课件的演示时间、形式、速度、步骤要与学生的视觉、思考、听觉恰到好处的配合。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要有不同的划分,课件不能生搬硬套,需要融入老师自身的东西。同时,老师要用自己的语言,姿态和表情巧妙地组织,传达教学知识,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营造和谐默契的教学气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下,部分教师一整节课下来都使用课件,没有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也无法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学生也没有机会问教师问题。因此,要想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的质量,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注意与学生的沟通,尽管是用课件教学,教师也要多在台下走动,以便学生能够随时问教师有疑惑的地方。除此之外,教师还有利用多媒体提出有效、趣味的问题,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思维更加跳跃。这种一来,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形成了很好的互动。
三、总结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更为重要的是两者之间的有效整合和融合。一方面,教师要注重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互补,使得传统模式能够发挥出一定的优势,多媒体技术也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自己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中有合理利用课间,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解答其在课件中有疑问的知识点,避免学生对课件产生过度依赖心理。
参考文献:
[1]王家英:《小学数学课程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和对策》,学术期刊《科学导报》,2016年10期
[2]丁才星:《关于多媒体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学术期刊《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年7期
[3]杨涛:《数学多媒体教学误区及对策探讨》,学术期刊《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