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医务部,乌鲁木齐 83000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且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其发生风险不断增大,全球平均每年发生各类自然或人为灾难700起,如地震、中毒、麻疹疫情等,受灾人口2.7亿,每年因灾死亡13万人[1]。新疆卫生应急工作虽然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在一系列区内外救援实践中,也暴露医疗救援队装备不足[2]。为了提高救援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本院通过建立国家(新疆)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并应急处置多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取得良好的成果。
1.1对象资料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多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患者共665例,男351例、女314例,年龄6个月~84岁、平均(46.28±10.26)岁;地震受灾217例,麻疹疫情361例,群体性食物中毒87例,患者或其家属均签署同意书且无精神病病史,排除资料收集不完整、拒绝或中途退出的救治者。
1.2国家(新疆)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的建立
1.2.1 处置中心救援队介绍 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应急队伍相关规定和指南,根据紧急医学救援队承担的具体任务,执行任务时开设指挥组、门急诊组、手术组、急救组、住院组、医疗保障组、防疫组、后勤保障组共8个组,编制人数120人。按照自治区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的功能定位,自治区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装备主要分为指挥通信、医疗、后勤保障、运输平台四大类,其中医疗分为门诊、急救、手术等6个模块,可根据任务需要进行功能模块的灵活组合,任务适应性强(图1)。
图1 移动医疗救治中心集中布局
1.2.2 处置中心救治应用 ①现场急救及转移,处置中心接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由指挥组指挥急救组迅速赶往现场,并指挥其他部门做好接应和治疗准备;急救组到达现场后迅速对患者进行急救,对有呼吸道症状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心电监护,并按病情变化程度随时做好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治疗的准备;对严重受伤者和颅脑外伤者、休克者应作红色标记并及时安排至抢救室;对失血失液致休克者予以补充血容量、快速补液,骨折、吸入性哮喘等有潜在生命危险者做好黄色标记,安排在抢救室旁,并予以止咳、吸氧、固定、复位等治疗;对皮肤软组织损伤、轻度食物中毒等病情较轻、较稳定者做好绿色标记,安排在门急诊组大厅后予以清创、包扎、输液抗感染等治疗,对现场死亡者作黑色标记,安排在抢救室的南侧走廊、用屏风遮挡,由保安人员看护。②处置中心内的救治,所有患者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结合疾病特点进行专科治疗和护理,对外伤患者主要安排至手术组治疗,如对胸部外伤后应用胸腔闭塞引流患者要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妥善固定,观察水封瓶液面的波动,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对腹腔手术患者除了观察生命体征及伤口渗出情况,还应采取半卧位,警惕并发症的发生;对颅脑外伤患者手术前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和瞳孔的变化等;对麻疹、群体性食物中毒者主要安排至防疫组、住院组、门急诊组治疗,对食物中毒者予以催吐、洗胃、输液补充血容量、抗炎、解毒剂等治疗,观察呕吐物的色、质,及时补液、随访血电解质;对麻疹者予以水电解质平衡、抗麻疹药物、皮肤消毒、抗炎、抗感染、促愈合等治疗,观察皮损皮疹消退情况。救治期间,其他组按各类突发事件中患者的种类实施相应的职能支持,保证医疗安全、顺利、有序地进行。③转院治疗,对在处置中心救治后需转往医院救治的患者,主要由住院组、医疗保障组负责联络医院总部进行转院安排,对在处置中心救治后尚不能转往医院救治但仍需继续接受治疗的患者,可暂时转往住院组区域进行床位安排以接受治疗,对救治后可回家康复治疗者,由住院组、医疗保障组安排相关医务人员交接,并做好相关随访、复诊等。
启动国家(新疆)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救治后,在救援队的有效抢救过程中紧张有序,未出现大批伤员抢救忙乱现象,伤员均得到及时救治。①217例地震受灾患者中,有3例当场死亡,214例受伤;其中重伤17例,有1例因伤情过重并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失血性休克等经救援队救治无效后死亡,其余患者均得到有效的救治;②361例麻疹患者中,有3例现场死亡,其余患者均得到有效的救治;③87例群体性食物中毒患者中,有3例严重脱水、电解质失衡、休克并经救援队洗胃、解毒等救治后无效而死亡,有1例因中毒时间过长并在洗胃后救治无效死亡;④总计死亡10例,救治成功率为98.50%(655/665)。
3.1建立完备的应急处置中心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基础国际上自然灾害(地震、洪涝、飓风、公共卫生事件等)和人为灾难(恐怖活动、事故灾难等)频发,由于从2013年以来,我国推行“一带一路”建设,其中中亚国家的卫生应急救援任务包含在内,为彰显新疆在中亚地区的重要位置及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未来将更多地参与国际紧急医学救援任务,同时还可能与多国协作开展国际医学救援[3-4]。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新疆队)承担自治区多项重大应急救援、应急保障任务,受到自治区卫计委的高度肯定。但新疆的紧急医学救援队的装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远程航空、航海投送能力差、装备规范建设水平低等诸多问题[5-6],因此急需建设规范化的、可航空运输的移动医疗救治中心。
3.2完善应急处置中心运行机制是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从2010年开始,国家根据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需求,相继建立37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部分队伍研制和配备车载式医疗装备,进一步理顺组织管理机制,系统配套相关的管理规定,为装备的配备、使用、管理积累丰富的建设和管理经验,为有效抵御各类灾害的威胁,我国正不断加强公共安全保障措施,并取得日渐显著的成效。但是,我国的应急医学救援装备还处于体系不健全和装备集成化、系列化程度低的状态,缺乏快速反应能力,不能完全满足各种灾害医学救援的需求[7-8]。
在本研究中,应急处置中心对665例患者救治后,死亡10例,其余患者均得到有效的救治,救治成功率为98.50%(655/665),说明发生突发事件时,应急处置中心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到达事故现场,并能在当地迅速、有效地展开现场医疗救治工作。这可能是由于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设立国家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在设计理念上,坚持标准化、模块化、集成化原则,按世卫组织三级医疗队标准,参照最高一级医疗队标准设计,结合航空运输现状,设计B737、A330、B747三个运输方案,可根据任务需要灵活抽组,有效提高医疗队的机动能力。同时,处置中心由副院长任组长,医务部主任任副组长,包含重症医学、骨科中心、神经外科、胸外科、创伤外科等13个专业科室的40名医务人员的紧急医学应急队,为国家应急医学救援储备大量的人才,建立较为合理的人次梯队,为移动医疗救治中心的配备使用提供良好的人才条件。此外,所有医疗设备全部数字化,均具有标准的数据接口,可通过内部无线网络实现数据的传输、共享,通过配套的医院信息系统,救治中心可实现信息化作业,为在抗震救灾等重大行动和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形成保障力。因此,本研究中的国家(新疆)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学科齐全、技术精湛、设备先进,不仅有效提高紧急医学救援队的野外医疗救援能力,还能更好地为全疆各族民众服务,提高对受灾患者的救治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国家(新疆)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能够有效地应急处置多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挽救受灾患者的生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