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河南 南阳 473000)
2.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消化内科 (河南 郑州 450000)
党云超1 许红梅2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临床常见急腹症,病情进展快,死亡率较高。过往研究认为[1]AP的发生与胆道疾病、饮酒有关,大部分AP患者病情呈现自限性,35%的AP患者临床经过凶险[2],45%AP患者可能从轻症AP转为重症AP,重症AP死亡率约为39%[3]。重症AP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临床无法准确预测AP病情发展;因此,极有必要对AP病情做动态观察。螺旋CT灌注技术(以下简称“CT”)时间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较高,能反应细胞、分子水平,配合机体生化改变的功能学检查。生化指标检测是AP检查中的敏感性指标,能客观反映患者血淀粉酶(S-Amy)、胰脂肪酶(LPS)水平,为快速诊断AP提供客观根据[4]。本文回归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AP患者,应用CT及生化指标检测联合诊断及评估AP病情,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现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84例AP患者临床资料。根据Balthazar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5组,1组17例,胰腺显示正常(1级),其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56.59±10.47);2组16例,胰腺轮廓模糊,出现弥漫性肿大(2级),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56.50±10.42);3组18例,胰周炎伴有2组病变特征(3级),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56.52±10.44);4组17例,含3组病变外,还出现胰腺单发性积液区(4级),其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56.51±10.44);5组16例,胰腺或胰周有2个或以上积液气区(5级),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56.53±10.40);5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1.病理确诊为AP的患者;2.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3.发病<24h的患者;4.肝肾脾胃功能正常的患者。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胰腺疾病的患者;2.心脏病患者;3.各种恶性肿瘤患者;4.精神病患者;5.不同意本研究方案的患者。
1.2 方法AP患者入院后,使用PHILIPS Access螺旋CT诊断仪行常规CT扫描及灌注扫描,扫描前医生指导助手对患者做碘过敏试验,选取阴性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教导患者保持呼吸平稳,患者清晨口服,选取仰卧位,先做常规扫描,然后进行全腹扫描,扫描条件:120kV,160mA,层厚6~8mm,选取胰腺组织最大层面做灌注扫描,在相应层面上行胰腺灌注扫描,应用21G套管针注入对比剂,推速5Ml/s(需预热37℃),同样推速推注生理盐水50mL,进行动态扫描,电压120kV,电流100mA,层厚2.4mm,重建层厚2.7mm;层间距0。追加造影剂75ml,进行增强扫描,总扫描时间为46s。
患者住院6h内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5ml,做离心处理,吸取上清,留取患者10ml新鲜尿液,分装备检。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ELISA)检测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应用速率法检测S-Amy、尿淀粉酶(U-my)、胰脂肪酶(LPS)。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
1.3 评价指标CT灌注参数:影像科技师对所得CT灌注图像进行筛选,选定同层最佳图像,以腹动脉作为参考血管,进行过滤处理,避开胰腺变化、血管、胆管等结构确定感兴趣区(ROI),使用灌注软件分析灌注参数。ROI包括:血流量(BF)、血流容积(BV)、灌注起始时间(MTT)及血液流速(PS)。
生化指标:统计分析不同组别的AP患者TAP、CRP、S-Amy、U-my、LPS水平,计算HCT。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有调查结果由经培训的医学工作人员筛选、收集并整理,数据由双人双机独立录入Epidata3.1软件,数据分析采用SPSS20.00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单因素分析及样本构成比采用χ2检验,两组以上采用F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s)形式表示,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标准为α=0.05,使用多因素分析logistic做回归分析。
2.1 不同组别患者的CT灌注参数比较随着病情的进展AP患者BF、BV逐渐下降,1组、2组、3组、4组、5组患者的BF、BV比较有差异(P<0.05);MTT、PS未见明显变化,1组、2组、3组、4组、5组患者的MTT、PS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1。
2.2 不同组别患者的生化指标比较1组、2组、3组、4组、5组患者S-Amy、CRP、U-Amy、HCT比较有差异(P<0.05),病情早期患者S-Amy、U-Amy升高,当疾病进展为重症AP时S-Amy、U-Amy下降;CRP、HCT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升高,见表2。
2.3 AP患者CT参数与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分析发现,S-Amy、U-Amy、CRP与BF、BV、MTT、PS存在相关性,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HCT与BF、BV之间呈现负相关(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MTT、PS无明显相关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AP是一种由多因素共同参与引起的非特异性自身消化性疾病,该病进展较快,预后效果不佳。AP按其病理可分为两类[5]:水肿型AP及血坏死型AP,其中急性水肿型APB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病情进展较慢。出血性AP病情危急,进展较快,死亡率较高。有学者认为[6],AP炎性介质、氧化应激与胰腺血流都有关。AP临床表现有腹痛、恶心、呕吐,极少部分患者出现发热症状。CT在诊断AP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排除可疑AP,提高确诊率。CT可疑判断AP患者是否存在死病灶,为预后提供重要信息。及时客观反映病灶与周边组织的关系了解是否出现并发症,引导活检,脓肿引流。水肿型AP患者CT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7]:胰腺体积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大(见图1),胰腺小叶边界模糊,胰头部常见炎症反应区。急性水肿型AP患者胰腺周边常伴液体聚集,多位于左侧肾周间隙或小网膜囊内,向下延伸至盆腔,增强扫描为均匀强化。重症AP患者CT影像学特征:胰腺体积改变,显著增大;胰腺密度不均,水肿区呈现低密度,出血区为高密度(见图2),增强扫描后坏死区未见强化,胰腺尾部包膜掀起,积液分布广,常累及脾脏,坏死区呈现高密度,静脉期显示更好。生化指标主要包括S-Amy、CRP、U-Amy、HCT,其中S-Amy是最常用的检测指标,AP发病初期即可检测到S-Amy升高;U-Amy在S-Amy升高2h后才逐渐升高[8],具有延迟性。
表1 不同组别AP患者的CT灌注参数比较(±s)
表1 不同组别AP患者的CT灌注参数比较(±s)
?
表2 不同组别患者的生化指标比较(±s)
表2 不同组别患者的生化指标比较(±s)
?
表3 AP患者CT参数与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图1 典型急性胰腺炎CT平扫图。图2 典型急性胰腺炎MIP图。
AP活动期时,炎性介质大量释放,导致微血管痉挛,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微循环障碍,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9]。目前,无有效直观检测方法可直接反应一线局部微循环,CT灌注技术能通过测量胰腺血流灌注情况间接反映胰腺微循环[10],对早期AP起到诊断鉴别的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随着AP病情的发展,CT灌注参数BF、BV显著下降;提示,AP的进展与微循环障碍密切相关,早期高灌注转变为低灌注,胰腺缺血、坏死情况加重。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CT灌注参数BF、BV可鉴别轻重症AP,用来评估预后。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早期AP患者的S-Amy、U-Amy显著升高,当疾病进展为重症AP时S-Amy、U-Amy下降;CRP、HCT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升高;提示,随着胰腺坏死的加重,胰腺合成淀粉酶的能力显著下降。CRP是反映组织炎症及损伤的非特异性标志物,AP发生后CRP随之升高。HCT能反映血流浓缩程度,提示血管损伤程度,随着病情的发展HCT升高;表明,患者血管损伤程度随着AP发展而加重。HCT与BF、BV之间呈现负相关;提示,HCT是反映胰腺局部微循环的重要生化指标。
综上所述,早期AP的CT灌注参数BF、BV随病情发展而降低。早期AP时S-Amy、U-Amy生化指标升高,当疾病进展为重症AP时S-Amy、U-Amy下降,CRP随病情发展持续升高;HCT与BF、BV之间呈现负相关,可成为反映胰腺微循环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