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婵娟
摘要:寓教于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出的重要教学理念。其不再是机械的讲解与分析,而是代之以学生活跃的思维与积极的认知,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积极性更高,更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与主动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情感、音乐、画面与问题这四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关键词:寓教于乐;情感;音乐;画面
现代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技能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指出要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宽松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主动求知的热情,引导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实施新课改的重要课程,要想让学生快乐学习,就必须要改变以往机械而枯燥的教学模式,以先进的教学观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依托学科特色来打造富有活力与魅力的语文课堂,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的主观性与学习的能动性,展开快乐的语文学习。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寓教于乐呢?
一、用真情来拉近师生的距离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就是学科的一个缩影,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科的喜爱。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寓教于乐,就要激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试想如果教师一脸严肃、一脸死板,只是以不变的语气与语调自顾自地讲解,教学枯燥无味、呆板沉闷,如何能激起好动而活泼的学生对学科的激情与动力呢?为此,教师要改变以往严肃的师者形象,用自己的真情来打造一个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与热爱,处于浓郁的爱的氛围之中,自然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换来学生对语文学科浓厚的兴趣与积极的行为。这样的教学才能更有生机与活力,真正实现寓教于乐。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与教师的平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消极情绪,拉近师生距离,让教师可以进入学生的世界,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师生才能一起主动而积极地展开学习。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自身情感来展开教学。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这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运用自身积极的情感来展现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这样才能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更为强烈的学习动机。
二、用音乐来谱写华丽的乐章
音乐是具有灵性的,是跃动的符号。与文字相比,音乐更加富有感染力。因此,教师可以为文字谱上曲调,以优美的节奏与旋律来传达特定的情感,让学生入情入境,陶醉其中,身心更加愉悦。将音乐运用于教学中,无疑可以让原本枯燥的教学变得更加活跃,更有灵性,使得整个教学变得更加欢快、愉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选择音乐,用音乐来谱语文教学的华丽乐章。
(一)配乐朗读。
教师即使自身的朗读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模仿出不同的角色。为此,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设备来为学生播放配乐课文录音,将学生眼中那些枯燥而静止的文字转换成不同情境下不同角色、不同语调的声音,让静止的文字动起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此外,一些说明性文章本身较为枯燥,采用配乐朗读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与趣味性,使得整个教学更加活跃,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二)传达情感。文章并不是作者的无病呻
吟,也不是词语的简单堆砌,而是在作者的精心构思与巧妙安排下包含著作者真挚的情感。而这些并不是浮于文字表面,也不是教师可以直接传达的,而是需要读者用心去体会与感受。而学生水平有限,有时又难以通过阅读来深刻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相关的音乐,用音乐来传达语言所不能直接描述的情感,以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从而为学生更好地阅读打下坚实的情感基调。同时,这样的教学更加活跃,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三、用画面来烘托生动的场景
初中生正处于形象认知阶段,对图片、图像、画面等更感兴趣,更能从中获取丰富的感性信息,更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图片,以此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更能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与文本、与作者进行直接的心灵对话。
(一)课本插图。
现行教材图文并茂,插图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插图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对文章的另一种诠释,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影视剧资料。
一些历史性题材的文章远离学生的生活年代,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借助影视剧资料来带领学生走进特定的历史年代,真实地再现历史,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思考的独立性,从而更加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互联网上的一些图片等。
互联网有着巨大的信息资源库,有着非常多的图片,这些图片可以说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图片、图像、影视剧资料、照片等,用直观的画面来渲染氛围,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师应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场景之中,引导学生认真去观察,用心去感受,这样才能突破文字的限制、时空的限制,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四、用问题来增强教学的悬念
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机械的灌输,整个教学如同一潭死水,无法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这样的教学是死的,是低效的。要实现寓教于乐,教师就要改变枯燥而机械的灌输,打造一个真正属于学生的平台,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教师可以运用提问艺术,制造悬念,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达到激趣、启思的功效,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与活跃的思维状态来展开探究。这样的学习是主动而快乐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在学生理解困难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知识的重难点处来提问,精心设计问题,把握提问时机。这样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使学生展开主动探究,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究来解决心中的困惑,从而改变以往枯燥的教学氛围,机械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被动参与与机械接受,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与自主构建,由苦学到乐学,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的学堂,才是学生快乐的源泉、学习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