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晖著《西厢记》的图文机制研究

2018-08-04 03:05曹志
景德镇陶瓷 2018年3期
关键词:西厢记研究

曹志

摘要:此文以王叔晖所创作的《西厢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作品文本与图像的联系来介绍其创作连环画的方法及表现手法,试图在图文机制上进行浅要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王叔晖 《西厢记》 连环画 图文机制 研究

关于连环画的定义, 《辞海》中写下的是:连环画是“用多幅画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的绘画形式”。连环画有四要素:其一运用“绘画”;其二画中有字,但全篇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文字与图像是宾主关系,因此,才称之为“连环画”,而不是“连环书”;其三图像“连环”。所谓“连环”,就是连续不断,环环相扣。既为“连环”,图像必为“多幅”;一幅画面就无从“连环”,所以我们不把单幅的海报、广告之类的图像称为“连环画”;其四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这些“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通常都有人的参与。故而我们不把山水画等称为连环画。

一、 《西厢记》连环画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介绍

王叔晖(1912. 8-1985. 7)字郁芬,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天津。王叔晖从小就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十五岁进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其老师有吴镜汀、徐燕荪、吴光宇等,同时画风也受仇英、陈洪绶的影响。年幼的经历磨练了王叔晖的意志,既训练了绘画技艺,又为王叔晖提供了经济基础。王叔晖广为人知、最受欢迎的作品就要数连环画了。她的连环画作品线条细致精严,色彩典雅沉静,情意深邃,风格独特。王叔晖大多数绘画作品都是以中国传统的白描或工笔的绘画形式绘制的,她塑造了一批批古代文学作品和中国历史上有突出贡献或有影响力的女性人物形象。王叔晖的《西厢记》绘画作品是最能代表她绘画风格、最能展示她的绘画技法的创作,此作品荣获中国第一届连环画评奖一等奖。

王叔晖的《西厢记》绘画作品是根据元代王实甫同名杂剧改编,共用了三种方式,第一种完成于1954年,是一套16幅工笔重彩连环画作品;这是当时为了配合新婚姻法的公布,宣传自由自主婚姻的作品;第二种完成于1957年,是1 2 8幅白描作品;第三种完成于1983年,这次是以邮票的形式创作的《西厢记》,共四幅,分别为《惊艳》《听琴>《佳期》《长亭>。

二、 《西厢记》中图像绘制运用的方法

中国的连环画在进行创作时,通常以全景的展现为主,除了描绘出人物情节的发展,也会将背景情况描绘出来。中国连环画中的造型不同于西方的点、线、面、明暗造型,对事物处理讲究的是“神似”,物像描繪含而不露,似有似无,不强调奇幻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动感效果,我们知道好的工笔画除了内容外,还在于高度提炼了精粹美的形式带来的传神与格调。这是中国画自身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审美标准和品评特色,尤其到了宋代后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超凡脱俗的逸品。便正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高格调。连环画的构图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焦点式构图,一种是传统式构图。

王叔晖的作品就在于人物情态通过色彩与线条和谐而简练的表现在画面氛围形成了整体统一的艺术效果。她的可贵之处在于基于传统工笔人物画上的创新。尤其是工笔重彩画达到了艳丽、清新而高雅的艺术效果,这些作品不仅是优秀的连环画作品,同时作为单独的绘画作品,其在中国美术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王叔晖继承了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用笔、用线、用色,在继承了传统工笔人物画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对工笔人物画做了新的探索,在布局中把人物的比例放大,使人物主体更加清晰明了,从而创造出了清新脱俗的女子形象;把西方的透视原理运用到界画中,继承了界画,并加以创造发展了界画。其12 8幅白描版《西厢记》中有11 4幅都用界尺引线。同时不仅仅是停留在绘画技法和绘画形式的表现上,从这些作品的画境上分析,它们无论是从表象还是内在都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绘画的“露”与“藏”的特点,诠释了“藏”与“露”在绘画中的强大作用。

《西厢记》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故事本身情节跌宕起伏,张弛结合。故事本身鲜明的节奏感,使得《西厢记》插图有了根据与借鉴,作为《西厢记》的插图整个画面也有起落得当、张弛有度的节奏感。既要从画面内容上体现故事本身张弛有度的节奏感,还要从画面形式上体现故事本身张弛有度的节奏感。以王叔晖的128幅线描作品《西厢记》为例,128幅线描作品从整体来看从开始由静到动再到静,由疏到密再到疏,由冷清到热闹再到冷清,按此规律张弛有度。人物动态优美,五官刻画清秀、端庄,形象生动;人物的服饰及配件等尊重历史;场面配景设计透视严谨,不管是家具、建筑物、远山近水,还是树木花卉,都能与人物和画面构图相统一。

三、 《西厢记》连环画中文本的作用

连环画的图画,通常是一页一幅,就文图结合的形式而言,基本上以四种为主:上文下图、下文上图、右文左图、左文右图。王叔晖在创作《西厢记》时,也是以这样一种模式。连环画的叙述者一般与读者保持适当的距离,用短小而精悍的句子,向读者解释着画面所要传达出的故事剧情。因此它的叙述语言基本上是以第三人称的直陈式叙述为主。即所谓的零聚焦叙事,而零聚焦讲的就是叙述者采用的是一种上帝似的视角,全方位地讲述故事的发生。

在连环画孕育的历史长河中,“图”与“文”就是结合的。连环画是以画为主的艺术形式,而文本在创作中与画面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因其使用的是直陈式叙述,本质上是线性的文字叙事,在叙事逻辑上是时间的空间化;不论是改编还是原创,脚本先行始终是连环画创作的首要原则。 “连环画的创作过程,除了少数是画家自编自绘以外,一般的都是先由文字作者编好一个脚本,然后由画家根据脚本绘画。画家自编自绘时,也大多是先编写出文学脚本,计划好整个故事共画多少幅,每幅画些什么。否则,也难以完成连环画。因此,连环画脚本可以说是连环画的基础。”

在上图中,可以从图像中看出来的是,张生带着书童准备乘船渡河,但若不使用文字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描述,我们便不会知道张生以及书童挑着行李渡河的最终目的是在哪里。

四、结语

连环画作者依靠自身的经验及绘制技法,选择最具有表现力的“顷刻”来传递文本中的重要场景,但是说到底这些图画是“静止的”,并不能由图像完成叙事,连环画更注重的是时间、序列和线性叙事,本质上还是类似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由于图像的加入,使得连环画突破了传统文体的局限。也因此使得上世纪连环画产生了数次井喷式的创作潮流。

王叔晖创作连环画坚持艺术为大众服务,努力使艺术接近现实生活,透过自身扎实的国画功底,将生活中的场景具象化,同时加上精炼的文本叙述,使《西厢记》成为了老少皆宜的连环画作品,赋予了《西厢记》以新的表现形式,延续了经典著作的生命力。

虽然当今,连环画进入了其从未有之的低谷期,但早先优秀的连环画作品告诉我们,连环画依然有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精美的图像处理。其并不会消逝于时代的潮流中。依然有机会迸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天慧.盘点逝去的梦一一浅谈王叔晖连环画《西厢记》的艺术成就[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4.(3):P15~18

[2]翁小秋.王叔晖连环画创作的艺术特征[J].艺术探索.2011.(3): P126,129

[3]王焕.王叔晖的仕女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 8

[4]魏华,朱金金.民间美术与连环画表现手法研究[J].设计.2017.(15):P140—141

[5]倪葭,王叔晖工笔仕女画风格溯源[J].北京文博文丛.2014.(2):P80~83

[6]王鹏.工笔仕女画对戏曲元素的借鉴一一以王叔晖工笔画创作为例[J].中国书画.2016.(3):P23~25

[7]刘洪彩,浅议王叔晖的工笔人物画[J].国画家,2008.(6):P77~78

[8]曹新哲.中国连环画出版研究[D].武汉大学.2004

[9]张乐帅.连环画艺术样式的发展与传承[D].江南大学.2009

[10]尹士刚.叙事学视野下的连环画和漫画书的图文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4

[11]吕红玲,王叔晖《西厢记》工笔人物画研究[D].江南大学.2015

猜你喜欢
西厢记研究
为什么《西厢记》天下夺魁
风雅兮《西厢记》
“红娘”称呼的由来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