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池小学:一所小规模学校的突围

2018-08-04 03:12高洪云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1期
关键词:龙池学校老师

本刊记者_高洪云

这个冬天,对于进城务工的一代底层群众注定是不好过的,城市转型和新农村发展似乎都到了关节点。第一代民工,已然临近退休年龄,和更老的人留守乡村,照顾着二代民工的孩子。小部分跳出农村的年轻人,把父母接到城市生活。剩下的人们酝酿着危机。

留在农村的小孩,处于怎样一种教育环境?十几年前的撤点并校被叫停了,如今小规模学校和大的乡镇中心校并存。本文以都江堰市龙池小学为例,管窥这个旅游城市的山区小规模学校的困境,以及这类学校由“小而弱”到“小而美”的可能性。

传承“十女办学”精神

农村凋零,主要指人去村“空”。改革开放后,弃农务工的迁徙自由,给农村人一个向上的通道。而城市扩张,新建学校多,高考式迁徙,都在不断从农村筛选优秀教师。

如何面对农村学校的师资难题?这是2013年,余洋来龙池小学上任时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

此时,龙池旧镇已被紫坪铺水库淹没。移民、地震、泥石流等使得村民大量外迁,优秀师资离开。像全国其他小规模学校一样,龙池小学的短板是师资和课程等软实力。

对于这个问题,余洋校长态度复杂。一方面,农村学校需要优秀老师和稳定的教师队伍,但是,指责他们离开,同样是对他们的不公平。

过去乡村学校民办教师多,他们的家业、孩子都在农村,与乡土社会相融。翻开校史,龙池小学的办学精神就令人动容。

上世纪六十年代,王直如、马晓章、徐安秀等灌县10位姑娘深入龙溪(现龙池镇)深山老林,艰苦办学,炸响了教育界。她们的事迹被制作成幻灯片、连环画、宣传画,被搬上报纸、写进故事、编入教材,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十女办学”。

随着城市化,一代人逝去,这种精神逐渐淡化。

近几年各个地方风行的大学生特岗教师政策,效果也不如预期。余洋告诉记者,龙池小学也有这样“过客”性的特岗教师,待了半年或一年就走了——考公务员、公招考走,或者去干其他行业。也因为如此,特岗教师在工作期间不会特别尽心,学校师资培养也缺乏持续性。

余洋其实很理解他们。“能跳到城市是好事。但前提是老师们得有这个本事。因此,我就告诉年轻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用心学,练好教学本领,提升自己,这样才可以走得更好。在这个动力驱使下,在他们努力学习的过程中,年轻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和理解、专业技术能力等诸多方面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他们也就更能体会到教育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已经在给学校做贡献了,这算是共赢吧!”

来龙池小学之前,余洋当过教师、中层、副校长,曾经也响应号召从事过勤工俭学,下海经商。这些经历对他有帮助:“有的老师直接从学校毕业后,就又来到学校,他对社会各行各业缺少了解,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

刚来龙小,余洋发现学校教师平均年龄46岁。通常观点认为,教师“老”有很多问题,如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落后,活力欠缺,可塑性差,也意味着学习能力跟不上。

“但是,当我深入这个‘老’教师队伍,我乐了。他们基本上从参加工作就一直待在这里,工龄最长的42年,最短的也十多年了,他们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龙池小学。因此,他们把学校当作家一样来爱,把孩子当作自家孩子来疼。由于大多生于60后、70后,他们基本上把‘十女办学’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传承下来了。他们不怕加班,不怕身兼数职,也不计报酬。在行政团队中尤为明显。再苦再累也从不计较,在当今社会,这点难能可贵!”余洋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他有些小激动,只要教师们心不老,一切都有可能。

六十年代在龙池办学的“十女”合影

都江堰紫坪铺水库风景

小规模优势

都说小规模学校有优势。可是优势在哪里?

到龙池小学第一次住读值班,余洋感受很深。

他组织住读学生集会整队,示范“向前看齐”时,由于右手拿着话筒,只好用左手做了前平举的动作,所有学生也用左手做前平举。尽管他及时纠正说应该是双手前平举,并做了正确的示范。但以后,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只要学校集会有“向前看齐”这个口令,大多数学生还是只用左手,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

余洋感叹:这群“傻孩子”啊!在他们心里,对自己的校长、老师该有多信任!他们傻吗?不傻!一个小小的动作,山区孩子的至真至纯展现得淋漓尽致。

学生是学校的本。如果要说小规模学校的优势,余洋认为这群孩子就是最大的优势。“他们真的就像一张张白纸,有着极强的可塑性。他们有山的坚强,水的灵性,树的力量,花的斑斓。他们的心灵和思想就如远离城市的大山、森林,简单、干净、自律。”

令老师们最感动的是,学校自重建以来,建筑物、花草完好如初,没有发生一起学生故意损坏的现象。

从校长角度讲,小规模学校师生人数少,老师和学生接触紧密,更有利于观察、发现问题,教学相长,更利于精细化管理。

从2014年起,余洋就领着老师们开始对这所小学校进行重新设计。首先是校园文化建设,分为四大板块:一是在门厅,从学校办学历史、办学思想体系、学校的变迁、师生风采、学校荣誉等方面进行展示。金色的校训“行端、品正、体健、学优”喻示着龙小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二是在楼梯,“我和小龙人”的约定,从一个微笑、一声问候、读一本书、参加一次社会实践等方面,诠释了作为一个龙小人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培养自己的优良品质。

三是走廊,一幅幅真实的照片,展示了帮助龙池小学的前辈,领导的关怀,社会的支持,及教师们的无私奉献和学生的共同参与。

四是食堂和宿舍,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作为寄宿制学校,吃、住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餐厅、住读部的楼道、走廊,“小龙人”的思想依然影响着师生,让“龙”的精神和气息伴随着大家一起成长。

接着是校本课程的开发,申报并实施了《“小龙人”校本文化课程内容开发与应用的研究》。通过校本教材的研究,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礼仪文化三大板块。

从阅读课切入,改变师生的生命状态

而最重要的是将学校文化核心和精髓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结合学校区域特点,将课堂、课程和生活结合起来。

阅读改变师生的生命状态

课程怎样切入生活?余洋校长从抓阅读做起。

“一个老师的生命状态,很重要。设想一个老师打王者荣耀,打麻将,看肤浅的网游小说,无脑神剧,对精神食粮的缺乏鉴赏,必将导致庸俗和思想的贫瘠。而这,是与优秀的老师绝缘的。”

“对学生而言,为什么读书?没有答案的孩子会迷茫,学习动力就易出现问题。而这个答案,硬塞给孩子不行。师生通过阅读找到答案,让他们寻找意义感。”

余洋告诉记者,阅读本刊,知道了很多阅读名师,并跟远川教育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参加了全国阅读指导师线上培训。他带着骨干教师去听,也参与线上的整书共读,同时在学校长期开展“整书细读”活动。

记者在该校听过一次双师阅读课。远川的阅读讲师主讲,适时提问、互动,教室里是本班老师余利现场解答、指导,屏幕上也可以看其他学校学生与主讲老师的互动。

旁听的这节课是整书共读的最后一课时,读的是《灵犬莱西》,每个学生一本书,由远川教育赠送。讲法是筛选重点段落,让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价值观及写作技巧等。记者印象深的是:“它自由了!即使我得不到它,也没关系——它自由了!”两次出现“自由”,讲师让学生讨论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再放动画短片《鸭子学骑车》,与灵犬做对比,让学生知道做事成功所需的品质,如恒心,不畏人言、百折不挠等。

余利,是余洋校长很看重的年轻语文老师。她从一年级跟班走,现在教四年级,陪着孩子读书。余利从一年级开始收集学校优秀学生的作文,制成PDF后印刷,家长看到特别高兴。让余洋校长印象深的是,一个三年级小女孩的作文中的一句话,他父亲是司机,出意外车翻进了大渡河里,她写道:“这条河真大啊!装得下这么大的一辆车。”通过这样长期坚持的阅读活动,这个班学生的语言表达、写作,和五六年级比,并不逊色。

该校属于寄宿制。龙池镇常住人口大概一千余人。余洋告诉记者,街上没有网吧、游戏厅、KTV这类场所,连烧烤摊都没有,孩子们周末才回家。从今年9月份开始,学校加入了歌路营教育公益组织提供的“新一千零一夜”故事项目,在每周一到周四晚上8点半熄灯后,校园广播系统会自动播放故事给学生听。

“目前为止,远川的阅读课,以及他们的赠书,都是免费的。”余洋很有头脑。

余洋在上海名师团送教活动中发言

“萤火之光,也可燎原”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炉,给当下的教育评价改革定了新方向。但落实到农村教育,又是一件难事。

从高考层面讲,这十几年,农村学生进入名牌大学的比例,日趋下降,农村出人才变难了。教育机会的平等,体现在高考卷子一样,但教育更大的不平等,却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2017年9月1日,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开学第一课,四节,分别是校长讲“有志少年”,景海鹏少将(中国首个三次飞上太空的航天员)讲“航天梦想”,院士林群(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数学思维”,徐志伟(计算技术研究所的高性能计算机专家)研究员的“超级计算机”。

这当然是一所乡村学校无法比拟的。阅读课程可以从免费的在线网络资源入手,而教师培养和其他软件资源还是得“走出去”。

“开阔视野,打开思维,是教师培训的当务之急。”余洋说。

汶川地震后,上海援建都江堰,余洋就从上海人身上,学到做事的精细。比如开会时摆茶杯,上海人都是右手拿杯子,杯子把儿一律朝向右侧摆,整洁,也便于参会人用。“这些小事的细节就是情商,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只要再往前走一步,品质就出来了。”余洋说。

龙池小学所在镇是上海松江区对口支援,在两年的援建工作中,双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援建结束后的2014年,龙池小学与上海松江区九亭第三小学、上海宝山区和衷小学等知名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上海方面派老师过来“送教”,龙池小学派老师去上海学习。如今三年期限到了,又进行了追加。

学校的“分享式自主课堂”,就是老师们通过学习完成的,带领这群孩子做思维体操,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在采访中,都江堰农村学校一些校长反映高水平的培训少,中层如教导主任、德育办,旧有的旅游学习被取消了。剩下的培训,要么是商业性质浓,要么是教育系统内的常规培训,枯燥,收获不大。“还不如有质量的跟岗有效。”余洋说。

“我们把年轻教师当成学校的宝贝,她们的学习能力强、成长空间大。今年9月份新入职的两个公招女教师,11月就派她们去上海培训了半个月,学校报销费用。”余洋告诉记者。

“有时候,我也怕自己颓废了。”余洋担心,但他还是马不停蹄地参加培训,如2017年远川教育的“阅读·成长”课程研究联盟学术年会,他去参加,在朋友圈兴奋地分享心得。

“爱,是一缕光,即便是萤火之光,终能照亮黑暗一隅”,守望这片乡土,有茫然也有惊喜。如何让老师们找到职业幸福感?如何将学校办成有品质的学校?余洋从没停止思考。

无言的山水,与目前倡导的多样核心素养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转化,山水田园虽好,但这种优势太单薄了。小规模学校如何突围,仍是牵扯面广、需从制度入手来解决的。

猜你喜欢
龙池学校老师
庾雪水彩画作品
龙池鲫鱼 再跃龙门
龙池
婺源龙池汰的春日下午
学校推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