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乱象之爱与监管

2018-08-04 03:12编辑张艺芳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1期
关键词:蒙台梭幼师幼儿园

编辑_张艺芳

【编者按:】

相比于丹麦电影《狩猎》中,单凭一个幼儿园女童的一面之词,男幼师被指控为性侵幼童,而失去工作,成为整个小镇排挤的对象。国内近期的几起幼儿园虐童事件,处理方式含糊。

韩国出现熔炉事件后,总统向国民道歉。红黄蓝正引发众怒之时,大众又被其他的新闻热点吸引。热点频繁更替,我们如此健忘。不能从中吸取教训,历史将反复重演。

为此,我们请来华德福童蒙馆的办学者王化桥、日日新学堂校长王晓峰张冬青夫妇、成都博达幼儿园(蒙台梭利幼儿园)前任园长曾庆兰参与讨论。他们都深谙不同的教育理念,又是办学者,有着各自的立场和感受,供读者兼听。

一、幼儿教育不宜全盘西化

全球化以来,世界各大文明体因存在人种和文化的差异,一般说来,在文明属性较强的领域,不宜全球化。其中,尤以语言、饮食、音乐、服饰等文明属性强,涉及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若一味全盘西化,后果可想而知。

而儿童教育,涉及语言思维习惯、饮食健康等因素,全盘西化尤需谨慎。但遗憾的是,在十月怀胎之前,之后,现代中国人的胎教、幼教、家庭养育早已经全盘西化:

我们废弃了一岁前必须使用的襁褓,认为理所当然;

我们让孩子每天喝中医视之为药物的牛奶,认为理所应当;

我们让孩子生活在节奏强劲、情绪激昂的西洋音乐里,认为这是美育;

我们追着、撵着给孩子喂饭,要把最宝贵的给予儿童;

我们声称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一切以儿童为本,认为这是教育规律;

我们让幼儿穿上时装,即使在夏天的大自然里也不让儿童亲近泥土;

我们的孩子每年新增3万多儿童白血病患者,我们仍没有警觉;

……

不得不说,“去中国化”最彻底、最深刻、最不自觉的领域就是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四年前,本刊采访经济学家汪丁丁教授,他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我们的大学教育,只不过现在成为显著的教育失败的案例而已。其实,在大学失败之前很久,我们的中学和小学已经失败了。而在这之前,我们的家庭教育早已失败。”

抛开上海等地屡屡出现的“虐童事件”。其实,幼儿园园长和老师是教育界相对纯洁、有爱心、也最辛劳的一个群体,她们以微薄的收入,支撑着庞大的幼教事业。

而另一方面,西化的教育专家牢牢地占据着学前教育的话语权,审视着教育界是否贯彻了“一切以儿童为本”的真理。

西方哲学家和教育家都主张尊重儿童的天性,诸如法国的卢梭、美国的杜威、意大利的蒙台梭利、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等,他们反对让幼儿静坐呆听、反对死记硬背枯燥难解的文字典籍。卢梭认为,儿童尚处于“理性睡眠期”,不适合进行抽象文字的学习,在这个时候,你给他一个火炬他也是看不到的。卢梭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杜威则认为,抽象的文字是“超越儿童生活的怪诞之物”。

上述观念,似乎是儿童教育不容置疑的真理,真是这样的吗?

三千年前,中国圣贤总结了一套胎教、保教和儿童教育理论,由《周礼·曲礼》所示。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甘罗12岁为相,王阳明7岁立圣贤之志。两汉、两宋时期,十二三岁少年出任地方长官、甚而国家领导人的屡见不鲜,尤其在语言文字上,汉语大大地异于西方字母文字,此处略举一二:

韩国熔炉事件,后被改编成电影

常熟李文安公,五岁在堂中围柱玩耍,见者出对:“手攀庭柱团团转”,李应声对曰:“脚踏楼梯步步高。”再出:橹人。对曰:扇子(一用于水中,一是炎热天,堪称“绝对”)。

北宋名臣杨大年7岁能文,11岁时,太宗命做诗《喜朝京阙》,入中书。一日寇准宴客,客人出对:水底日为天上日。杨曰:眼中人是面前人。

二、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对于儿童教育,中西方文明存在着两个截然相反的理念。即,西方现代儿童教育是“行仁义”,要把对孩子的爱“秀”出来;而传统中国的理念是“由仁义行”,意思是说,孩子,因为我爱你,所以要隐藏对你的爱,反而要规范、强制你。

为什么要这样,《孟子·离娄下》言:“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天下父母无不爱自己的孩子,“行仁义”不过是见欲,是纵欲的文明。而“由仁义行”是见性,是“戒定慧”的修行。

所以,在家庭人伦中,家里有老人在,主位轮不到儿童。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父母为本,子女是末,只有“本”牢靠了,“末”自然就好了。

同样,在学校和幼儿园里,要以老师为本、生为末,如果教师的生命状态不开心、不愉悦,孩子也很难被教育好。

现在的教育界,一味要求教师们爱生如子,而世上并没有无缘无故的爱,除非是宗教带来的激情,而西方幼教的发端正是基于其宗教热情,以蒙台梭利为例,蒙氏最初的想法是在街头流浪儿中进行宗教传播。一百年前,社会主义运动在意大利兴起,部分天主教徒也投身于关心工人的运动中,蒙氏教育就诞生在对街头流浪儿的教育探索中。蒙氏认为儿童就是耶稣,可以将人们引向上帝。

市面上流行的《儿童的自发成长》是蒙氏教育的经典书籍。此书的目的是将孩子培养成独立自由的个体,我们知道,在观念层面,独立个体即存在主义所说的“孤独个体”,他只有两种结局:虚无主义或信仰上帝。

书里认为,当大人干预孩童,孩童有时会很愤怒,于是说“渴望独立是孩子心目中最强烈的动力之一”。可笑的是,父慈子孝、母子连心难道不也是一种重要的情感动力吗。把这种状态直接说成“独立”,就成为人与人之间一般关系的描述,其中,已不再是父子、母女等伦理关系。

其实,将此书与《三字经》一比较,即知它是反人伦,它只培养对上帝的爱。《三联生活周刊》在调查携程幼儿园虐童事件一文中,记者采访某公办幼儿园园长,园长竟然也归因于中国幼教理念的落后,认为蒙台梭利怎样怎样之类,实在不着边际。

“蒙以养正,圣功也”。传统中国儿童教育的核心在于养正,在人伦中立人极,“立德树人”才可以落到实处。王阳明言:“明伦之外无学,非此而论,异端也,外此而说,邪说也。”

而这样的教育,才真正可以达成“教学相长”。前段时间,上海学者鲍鹏山谈到目前的师道尊严时有句大实话,他说:“以前的教师,背后是孔子;现在的教师,背后是兔子。”

过去乡村的私塾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责任,在带着孩子吟诵经典的过程中,“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其自身的学问有进步,自己的生命在提升,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收入会越来越体面,孩子们的礼仪和修养会让家长喜悦,健康成长不再是一句空话。

如此,虐童还可能发生吗?

《看上去很美》 王朔 著

电影《看上去很美》中,为小红花而努力的方枪枪

家长对蒙台梭利理念的质疑

在博达幼儿园任园长的前三年,由于没有范本去说服家长,我处理最多的是家长的问题。第一就是孩子生病,比如磕伤、碰伤、烫伤。虽是小伤,但家长很在意,处理不好,接下来就是对我们教育理念的质疑。

家长不理解蒙台梭利理念对孩子成长发展的作用,教育本身就有滞后性,不能立刻反应出来,未免与家长的期望有出入。特别是孩子到了六七岁,家长就要来问“孩子为什么不识字,为什么不做数学题,为什么不会念几百首儿歌,为什么不能歌善舞?”

家长的质疑,主要是在读写方面,担心幼小衔接时困难。蒙台梭利着重培养孩子的专注性,每学期的开放日,家长都会受邀来旁观。家长看后,仍然很焦虑幼小衔接。尤其现在信息发达,微信公众号的推送、网上论坛、家长群,都能看见家长忧心忡忡的样子。

现在一些幼儿园提出老师要像妈妈一样爱孩子,或者说比妈妈更爱孩子,我认为是做不到的。蒙台梭利要求老师必须受过本科以上的教育,文化背景丰厚,并且懂教育哲学、教育历史。这样才能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对人的精神成长规律、儿童心理有所了解。

一个娴熟的蒙台梭利老师可以同时照看50个孩子,条件是这间教室必须足够大。有经验的蒙台梭利教师会很愉快,这样的老师发生虐童几乎是不可能的。且蒙台梭利幼儿园的儿童,要睡午觉的孩子就在睡眠区,有老师照看,不午睡的孩子在别的区域玩耍,也有老师照看。

虐童事件一般发生在午睡的时候,我觉得这戳到了幼儿园的症结。午睡时间,若有孩子淘气不听话,老师连上厕所都难抽身。反过来,这确实跟老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有关,如果班上有一个很有经验的老师,她能把儿童的常规习惯教好,又能把学习技能、游戏技能、认知技能教好,老师暂时离开一会儿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虐童事件还频发在幼儿园进行大规模演出前,因为要表演给家长看,要比赛,哪个班站不好,老师就想动手。演个剧,没当上主角当了个石头家长都不依,只有全体当主角。

心理学告诉教师孩子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教育学则教以方法去与之互动、共同完成学习。如果一名幼师没有这些储备,就面临一个班几十个熊孩子,然后每天检查他的教育教学,让他每天面对家长的各种质疑,给家长讲清楚孩子的学习规律、认知特点,以及每天进步了吗,学了些什么,有几个人能搞定?在搞不定的情况下,教师压力大,有时就会发牢骚,发牢骚被家长听到更是矛盾重重。

虐童事件,薪酬低并非关键

在欧盟境内,一个双语的蒙台梭利教师,工资相当高。薪资及奖励机制,的确是影响教师物质生活的因素。但关键在于,幼师是否被足够尊重。

我们这批同学在大概四十年前就从事幼教,面对当下的虐童事件,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幼儿园老师是被整个社会瞧不起的保姆。如今,在蒙氏园,真正懂蒙氏理念的幼师可谓凤毛麟角。我们现在的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大都初中毕业就上职高了。

蒙台梭利教育体系背后,是非常强大的爱,基于对人类的爱,对这个职业的爱,对儿童的爱。而很多孩子被送进幼儿园时,吃饭、穿衣消磨掉幼师巨大的精力。

从整个行业来谈,虐童事件一直存在。上世纪80、90年代,一些工厂幼儿园就是找一些脾气好的车间女工,大家上班把孩子丢在那,下班领走,作为工厂的一种福利。虐童闹得厉害的,公立幼儿园很少,私立园较多。我所说的打了引号的“虐童”,是一直存在的。很难有家长敢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从不打孩子。

红黄蓝幼儿园,国际小儿班的人数绝对不高,应该不会超过25个。有些孩子太调皮,搞得集体活动没法开展,你在他一个人身上浪费精力,剩下的几十个孩子怎么办?在我们园,如果有孩子违反规则,就让他先自己到旁边坐着,让他脱离场景。

面对3岁以前的孩子,你很难给他立规矩。唯一能帮孩子建立来的,是秩序和时序。时序就是时间顺序,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就完全没有这种时序,到了幼儿园就很麻烦。

那种看似高端的幼儿园,收费如此之高,出现拿针去扎孩子的教师,我认为是从业者心理变态。其实,幼儿园还有一种更吓人的冷漠,冷漠对于有的孩子来说是致命的伤害。但我们又不能不接收淘气的孩子,这些孩子其实本身没有原罪。追究起来,家庭教育无序,也容易造成儿童行为的失衡。

外来理念亦要本土化

如果仅仅是站在坚守本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去批判蒙台梭利,我觉得能把传统文化和蒙台梭利都了解透,再来批评才比较中肯。

蒙台梭利的母亲虽是天主教徒,但蒙台梭利本人是罗马大学的工科博士,一个医学博士,同时研习了教育学。在罗马大学上解剖课时,全校只有她一个女生。她做了很多临床医学的研究,尤其是在儿科方面,摸索出智障、弱智儿童的矫治。

现在国内很多医院也在做早期智力测评,包括一些康复训练,蒙台梭利算是前辈。蒙台梭利最早的研究就是关于感官刺激——孩子对刺激的反应和行为。这个在心理学上很常见,比如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等。

蒙台梭利一生都在幼儿园,她办幼儿园,并培训老师。她的书,是观察儿童行为、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生物学、心理学知识写出来的。由于蒙台梭利在描述时大量引用生命的起源——胚胎以及精神学的一些内容,使得我们现在读来比较难懂。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源于工业革命时期,大规模工业化的兴起需要所有的劳动者都有知识、有技能。那时产生了流水线,把产品组装起来,效率就提高了。蒙台梭利教育兴起后,采取班级授课就是讲究效率的体现。

蒙台梭利进入中国以后,在历史文化领域,依然会入乡随俗,过中国的节日。近来国内幼儿园过洋节比过传统节日还积极,感觉很洋气,似乎这样就和国际接了轨。我在博达任园长期间,蒙氏幼儿园一样包粽子、吃月饼,一样可以烫火锅。文化需要长者去传递,教育也脱离不开种族的文化、族群的文化。教育一个人,如果他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这就很蹊跷了。

博达的投资人本身就是做国学的。按照他的本意,是想全部上国学内容,但是一个小朋友在现代社会的进程中能够回到过去吗?从小背《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长大了就能融入现代社会的规则吗?我认为很难。

在国学课上,我们给孩子讲礼仪是蕴含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是背几句诗词就行。如果孩子长大后对经典有兴趣,再去研究也未尝不可,但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亦是传承,而不是回到过去。

博达幼儿园,一个正专注于游戏的孩子

博达幼儿园,老师带孩子一起游戏

2006年,王晓峰、张冬青夫妇创办了日日新学堂,从最初的4个孩子发展到如今学生300多人

让我们给一线的老师们鼓励和尊敬,给他们帮助。这是对自己孩子、别人的孩子负责任的做法。——张冬青

幼儿园虐童,是2017年年底的热点事件之一。携程和红黄蓝相继爆出的真相由于两个机构的名气,使虐童事件引发了比以往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家长们的焦虑。涉事机构敷衍的道歉,相关部门大事化小的策略,被“网盘坏了”而遮蔽的真相,搞定当事人家长的秘密交易,处理几个老师的避重就轻的结果,都没有超出民众积累的经验,只是让大家又一次重复体验无奈的感觉。

由于无奈,社会舆论开始欺软怕硬,转向揭示幼教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低,学历低,收入低。让所有的幼儿园老师处于裸体的羞辱中。

当然,政府并不是不再作为,而是快刀出击,立即关停不合格幼儿园;责令所有幼儿园限期(二天至五天不等)安装监控,做到无死角;派督导入园;补写师德报告等等。大有借着虐童的东风掀起清理整顿新高潮的态势。

我要说,一切都做反了。虐童事件绝不应该是以惩治涉案老师和园长、整顿其他无辜幼儿园为结果的。而是应该,首先停了红黄蓝的资质,整顿其内部。其次,开放准入大门,由家长择校。最后,惩治涉案人员。除此之外,还需要有教育思想和策略上的改变。这个层面如何改变?先需要分析为什么上市名园也会连续出现针扎幼童现象?为什么幼儿园虐童事件层出不穷?

我认为根源在于,第一,教育产业化的恶果。教育是不可以产业化的,教育的资金来源应该包括国家经费、社会捐助、学费三大部分。其中,学费占比最少。教育是在构建人的心灵、精神、能力,它一定要超脱世俗。一个幼儿园,一个学校,为什么要连锁?为什么动不动就建成100所?为什么要上市?资本要攫取最大利益,必然一方面高收费,一方面低成本。可是要高收费就不能在硬件设施上低成本,因为要靠这种看得见的成本收费,所以只能压低人员成本和所有看不见的成本。有研究者指出,在那些大型教育工厂里,现在幼儿园老师就是教育界的民工,就是富士康的工人。甚至有教育官员批评那些教师成本高的幼儿园说:你们为什么不每年招实习生代替老师,这成本不就降下来了吗?的确有不少幼儿园就是这样节省成本的。可怜孩子们——国家的未来,成了商人们的摇钱树。

第二,办学门槛太高。需要很多钱,有时甚至还得权力作支撑才能拿到资质。就像花钱买的官,不贪回来怎么行?现在一出事,就加强监管,就再抬高门槛。于是,红黄蓝处理了个别老师后毫发无损。

第三,整个社会都在亏待幼儿园的老师们。首先,从幼师培养的角度,国家就不重视,幼师的学历基本上停留在中专和大专水平,本科很少。我们不能批评现在的老师学历低,这不是他们的罪过,这是教育政策设计的失误,是轻视幼教工作的结果。其次,幼师工资低。于是在社会上职业荣誉感建立不起来,对人才流入幼教行业没有吸引力。最后,幼儿园管理的绩效化降低着老师们爱的温度。现在,整个社会都更加不信任幼儿园的老师们,批评他们素质低,根本忽略了有多少老师每日每日付出爱给祖国的孩子们。要批评基层就该先看看那些园长们,他们的素质有多高呢?

最后,我要说,在现行政策不改变的情况下,父母们不要通过贬低老师们来释放焦虑,受害者就不要互害了。让我们给一线的老师们鼓励和尊敬,给他们帮助。这是对自己孩子、别人的孩子负责任的做法。当然我不是包容那些犯罪的老师,自有法律惩罚他们。然后我们呼吁真正解决问题的改革。这是每一个家长的责任。

猜你喜欢
蒙台梭幼师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男幼师荒
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科学化之刍议
欢乐的幼儿园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下的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设计
爱“上”幼儿园
蒙台梭利教学法引入中的选择困惑及其运用中的思考*
一名幼师的高山族舞蹈情怀
蒙台梭利运动在美国
表演:幼师语文口语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